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a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a、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 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Ra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a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a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TNF-a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血氨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α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α、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F-α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α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α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TNF-α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性肝性脑病的诱因和预后因素情况.方法 分析54例老年性慢性乙肝或丙肝肝硬化出现肝性脑病患者的诱因,并判断出现肝性脑病的预后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效应.结果 发现老年性肝性脑病患者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平衡紊乱、腹水合并感染、发热、不正规利尿、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结论 老年慢性乙肝或丙肝肝硬化患者易发生肝性脑病,应高度警惕,及时发现,及时预防性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08-2007-08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84例,住院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分为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与乙酰谷酰胺治疗组(各42例),治疗5~7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氨和肝功能,判断临床疗效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经过5~7d治疗后,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显效22例(52.4%).有效16例(38.1%),无效4例(9.5%),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0.5%;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患者显效16例(38.1%),有效14例(33.3%),无效8例(19.1%),死亡4例(9.5%),总有效率为71.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发现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的血氨水平比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而2组之间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门冬氨酸联合鸟氨酸是控制肝性脑病发生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反复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原因分析。方法 2010-06—2012-06,我院诊治的6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50)和死亡组(n=10),对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大量放腹水、强利尿、高蛋白饮食、电解质紊乱,以及便秘等诱因,都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TBIL、ALB、Cr、PT水平的升高,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肝性脑病分期越高,其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结论诱因、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肝性脑病分期,都是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综合降低血氨浓度治疗乙肝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综合降低血氨浓度,观察治疗乙肝肝硬化引起的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乙肝肝硬化出现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降低血氨治疗组(包括口服乳果糖、醋酸灌肠、乙酰谷酰胺静脉注射,n=30)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28),1周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显效21例(70.0%),有效9例(30.0%),无效0例,无死亡,总有效率100%;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显效8例(28.6%),有效8例(28.6%),无效7例(25.0%),死亡5例(17.8%),总有效率为57.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综合治疗组死亡率和血氨浓度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综合降低血氨浓度是控制乙肝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可显著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7.
门冬氨酸和鸟氨酸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08~2007-08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84例,住院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分为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与乙酰谷酰胺治疗组(各42例),治疗5~7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氨和肝功能,判断临床疗效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经过5~7d治疗后,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显效22例(52.4%),有效16例(38.1%),无效4例(9.5%),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0.5%;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患者显效16例(38.1%),有效14例(33.3%),无效8例(19.1%),死亡4例(9.5%),总有效率为71.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发现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的血氨水平比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而2组之间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门冬氨酸联合鸟氨酸是控制肝性脑病发生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氨及情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12—2014-12收治的60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旋门冬氨鸟氨酸治疗,均治疗10d,记录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方案对患者血氨及神志的影响。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氨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及血氨水平分别降低至(95.4±27.7)U/L、(102.2±27.9)U/L、(175.8±33.8)μmol/L、(55.5±20.7)μ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与NCT时间分别为(36.4±6.3)h、(49.7±10.2)s,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氨水平,稳定肝功能指标,并缩短患者神志恢复时间,改善患者脑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方法对2008-01~2011-03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145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45例肝性脑病患者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进行统计,有明确诱因141例,占总例数97.24%;诱因不明者3例,占2.06%。结论在临床肝病诊治过程中重视诱发因素,避免诱发因素的发生,从而降低和减少肝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方法对2008-01~2011-03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145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45例肝性脑病患者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进行统计,有明确诱因141例,占总例数97.24%;诱因不明者3例,占2.06%。结论在临床肝病诊治过程中重视诱发因素,避免诱发因素的发生,从而降低和减少肝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我院于2007—2011年共收治肝性脑病患者112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上消化道严重出血占42.0%(47/112),高蛋白饮食占35.7%(40/112),感染占33.9%(38/112),医源性原因如利尿、放腹水以及药物占29.5%(33/112),电解质紊乱占2.67%(3/112),肾功能不全占13.4%(15/112),便秘占10.7%(12/112);导致患者出现较高病死率的因素分别为:肾功能不全占66.7%,感染占42.1%,上消化道出血占34.0%,电解质紊乱占25.8%,医源性因素占24.2%,高蛋白饮食占15.0%;诱导因素与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重症肝病患者积极控制可能导致肝性脑病发生的原因可明显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同时积极治疗诱因可明显降低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血氨测定在严重便秘导致的脑病中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47例便秘伴不同程度脑病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氨、进行数字连接试验(NCT)及数字符号试验(DST),评价这些检查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价值.结果 所有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脑病程度有关,脑病越重,血氨水平越高,且治疗后血氨及NCT、DST水平明显好转.结论 血氨测定在便秘患者的脑病预测和伴有脑病患者治疗过程的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与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12-2012-12在我院住院的肝性脑病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患者在口服乳果糖及支链氨基酸基础上,采取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2次/d;乙酰谷酰胺0.6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对照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乙酰谷酰胺0.6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2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清醒时间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总有效43例(89.6%),死亡2例(4.2%);对照组总有效25例(62.5%),无效15例中12例(30.0%)死亡.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降低,清醒时间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确切疗效,优于采取乙酰谷酰胺的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肝性脑病患者32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的含量,并观察乳果糖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结果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肝性脑病程度相关。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后血氨含量下降程度较为明显,治疗前后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患者清醒率达87.2%,效果良好。结论乳果糖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雅博司治疗小儿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41例小儿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低蛋白饮食,支链氨基酸,乳果糖及护肝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雅博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等指标变化.结果 雅博司明显改善小儿H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血氨、ALT、T-Bil,神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雅博司在治疗小儿重症肝炎合并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与纳洛酮联合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4-09收治的86例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实施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对2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氨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及纳洛酮联合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可恢复血氨及肝功能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利于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肝性脑病(HE)是由各种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性格改变、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等[1]。该病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虽然近年来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对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无法完全阐明。而据多年相关研究表明,氨中毒假说在HE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能有效降低血氨水平成为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部分。门冬氨酸鸟氨酸作为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肝性脊髓病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病多发生于肝硬化自发性或手术门体分流后,临床主要表现可逆的脑病症状,进行性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瘫痪,仅1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无肌萎缩、感觉障碍。9例血氨增高,9例脑电图表现弥漫性θ波,其中2例有三相波,8例MRIT1像显示基底神经节高信号,脊髓MRI阳性率低。所有患者均限制蛋白摄入量,给予护肝、降血氨、神经营养等治疗,3例加用糖皮质激素。9例患者脑病症状缓解,但瘫痪改善不明显;死亡3例,仅1例肝移植患者预后良好。结论脊髓症状与脑病症状并不平行消长,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神经影像学研究为慢性肝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了新思路。常规治疗脑病症状好转,但脊髓病变预后不良,肝移植为慢性肝病神经系统并发症带来曙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等指标,查找发病主要诱因。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晚期肿瘤、电解质紊乱、饮食不当为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但腹泻、便秘、镇静药物应用、利尿放腹水等因素与肝性脑病的发生亦密切相关。结论针对其诱因及早护理干预,消除或减少其诱发因素,对肝性脑病的预防、减轻其病情、促进意识恢复等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 2010-06—2012-06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和观察组(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每组各30例,治疗一周后,对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6.7%),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的血氨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氨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