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招生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胆腑的生理、病证就有论述。《素问》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灵枢》称“胆者,中精之府”,又谓:“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中医学认为胆病证候较多,如胆郁、胆胀、胆黄、胆热、胆火、胆虚、胆实、胆瘅等,这些证候可出现在西医所指的胆囊、胆道疾病中,也可作为单独证候的临床表现。胆郁、胆胀是临床常见的胆病证候,现就其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赵立群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72-1374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  相似文献   

3.
何进栋 《光明中医》1996,11(4):44-46
胆系疾病治验何进栋福建省连江县苔卫生院(350517)主题词:胆系疾病,中医药疗法胆系感染认为系感受湿热邪毒所引起的,属湿温范畴。其病位在胆,其病理基础是“热、毒、瘀、闭”,其病机是热毒炽盛弥漫,侵害全身脏腑组织。胆系结石病属中医“肝胀”,“胆胀”等...  相似文献   

4.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胆腑的生理、病证就有论述.《素问》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灵枢》称"胆者,中精之府",又谓:"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中医学认为胆病证候较多,如胆郁、胆胀、胆黄、胆热、胆火、胆虚、胆实、胆瘅等,这些证候可出现在西医所指的胆囊、胆道疾病中,也可作为单独证候的临床表现.胆郁、胆胀是临床常见的胆病证候,现就其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1阳黄病因病机湿热乃是阳黄发生的主要病因。《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热相搏……民病黄库(疽)”概括说明了黄疽的病因病理,且涉及到发生黄泣的自然条件。《金匾》云:“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源候论》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碎然发黄”。们临证指南冷云:“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井井,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浸于肺,则身目棋黄,热流膀眈,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可见阳黄病之发作,主要由于湿热过盛,湿得热而益深,热固湿而愈炽,…  相似文献   

6.
胆石症辨证治验举隅河南450052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张桂花,夏爱景主题词胆结石/中医药疗法胆石症自古有之,祖国医学虽无此病名,但历代医学文献不之有关记载,它包括在“胁痛”、“黄疸”等病中。《内经》中有“心痛黄疸”“黄胆暴痛”,《灵枢·胀病》:“胆胀者...  相似文献   

7.
胆胀病名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善太息。”而现代医学胆囊炎、胆道感染及结石多属于胆胀范畴。董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胆,涉及肝胃等,胆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且胆汁下行,胆腑清净,不致郁遏上逆为患。若胆腑通降失司,则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停湿成痰,化火伤阴。而肝胃气机升降失调,无不影响胆腑和降,以致胆胀之病。故调气活血,利胆通降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治则。  相似文献   

8.
董建华治疗尿路感染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温病学家,长期从事温病的临床及教学工作,学验丰富。董老治疗尿路感染也颇有特色,今介绍如下。1清利祛瘀尿路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一组泌尿系疾病。急性发作时,小便频数,热涩刺痛,舌红苦黄,或发热恶寒,或有血尿。此为湿热蕴结于下焦,膀优气化不利。清利湿热是通用之法。清利湿热,董老强调须注意两点:一是湿与热结,不似伤寒之一汗可解,温热之一清可愈,邪易留滞,治疗时为使邪净,不宜过早停药;二是如《金鹰要略》所云“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亦如朱丹溪所谓…  相似文献   

9.
胆瘅病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瘅,始载《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瘅,热的意思,胆瘅为胆热病。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郁热结,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故称“胆瘅”。 胆瘅病,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在临床中,可分为风热侵袭,气滞络阻,  相似文献   

10.
“胆胀”病名首见于《内经》。《灵枢·胀论》曰:“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清·沈金鳌曰:“胆病多寒热”。现代医学中胆囊炎、胆石症属此范畴。由于肝在胁下,胆附于肝,经脉相通,互为表里,故起病常相互累及。笔者治胆胀之症,每从肝胆并治,颇能显效,现举隅如次。一、疏肝利胆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动而主疏泄;胆为中精之腑,内藏胆汁,其气以通降为顺,肝之疏  相似文献   

11.
腹胀是肝炎病程中的一个症状。腹胀多属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功能减弱,细菌过度繁殖,造成食物在消化道过度发酵,肠腔积气所致。中医认为,肝炎腹胀病涉肝、脾、胃,从胀满的性质来说有寒、热、虚、实、气、水之别。《金匾要略》中指出;“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者,皆属于热。”此多为肝胆脾胃湿热;从腹满的特点来看,腹满时减按之不痛为虚,腹满不减按之痛为实;饮食下咽食后即胀为肝胃不和;朝食不能暮食,午后胀甚,多为脾胃虚弱;若终日胀满,纳呆困倦,此脾虚湿困之候。从治疗原则来…  相似文献   

12.
黄疸,是以一身面目发黄,小溲黄赤为特征。它的成因,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述,一是由于外感,故有阳明发黄、太阴发黄之称;二是由于饮食,故有谷疸、酒疸之称。外感湿邪,内伤饮食,以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郁化热,熏蒸于外,故发为黄疸。后世进一步认识到“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  相似文献   

13.
胆道感染和胆石病是以右上腹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严重者伴有寒战高热和黄疽为临床特点的常见胆系疾病。多因清志不畅或过食油腻或蛔虫上扰等,致使肝失条达,胆失通降,气机郁滞而发病。胆腑不通,则为胁痛、胁胀。肝气横逆而犯脾,则恶心呕吐。胆失通降,有助于生湿蕴热,故见寒热往来,日苦咽干。湿热重蒸,浸淫肌肤,则皮肤巩膜黄染。若积热不散可腐化酿脓。毒热炽盛人于营血,则见寒战高热,烦躁等症候。或脓毒扩散内犯脏腑,可出现相应病症。严重者热感伤阴,甚至阴伤及阳的脱症危候。如湿热不化,胆汁久瘀,结成砂石;以致胆汁阻滞排…  相似文献   

14.
黄疸用药新得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810800)吕建辉1.秦艽疗黄疸《四声本草》云秦艽“疗酒黄,黄疸”’,《药性论》云秦艽“瘥五种黄病”。近人多不常用,实应倡而导之。《圣惠方》曾用秦艽于方中治疗急黄心烦、劳黄脾热、阴黄尿闭、胆黄等证。《普...  相似文献   

15.
胆囊炎在中医归属于“胁痛”,“胆胀”,“胆郁”,“黄疸”等范畴。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方“利胆汤”为主,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118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8例均为门诊患者,符合1993年第9版《实用内科学》和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系疾病会议关于胆囊炎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82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3.7岁;病程3个月至12年;伴有胆结石,胆管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胆囊萎缩,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下垂,乙型肝炎等兼证的占28.8%。2治疗方法利胆汤药物组成:柴胡15g,郁金10g…  相似文献   

16.
胆道感染、胆石病系胆道系统急、慢性炎症与胆结石病变之总称。属祖国医学“胁痛、黄疽、肝胀、胆胀、结胸、腹痛”等病范畴。胆道感染与胆石病常同时并存,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故并而论之。本病系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而急性胆道感染在急腹症中其发病率占第二位,仅次于阑尾炎。余经过临床反复实践,初步归纳为以下六个证型,现将常用治法和体会介绍如下,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17.
仲景于《伤寒杂病论》著黄疸病条文共31条,其中论及“难治”者3条,“不治”者1条。综观诸论,”难治”并非不治,而“不治”者可否防患于未然?笔者就此追溯古今,反复揣摩,引例推类,历经识驻,浙悟货疽病,病因系湿热两邪;危变根植于湿热演化;诊治关键在于及时准确;防变应力注心脾。兹不湍残陋,与同道商榷如下。1湿热火化,胶蒸燔上,人营扰心难治仲景预言:“疽而渴者,其直难治,殖而不竭者,其殖可治.”由此可知,“D海”与否是黄疽病进退之关键.而口海乃热盛津伤之征,故亦可谓,热之在否乃黄疽病进退之关驻。况且湿为明邪…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第15篇曰:“脾色必黄,淤热以行”“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指出了黄疸的病机主要责之脾病、血淤、湿、热等。就黄疸的临床表现看,除身黄、目黄、小便黄的特征外,大多数病人以纳差、呕恶、脘腹胀满、便溏或便秘等为主证,苔腻或白或黄,反映了黄疸确与脾胃及湿邪关系密切。曾有前人概曰:黄证皆以中土之湿毒为本(《本草述钩元》)。若机体阳气偏盛,湿邪易化热而成湿热阳黄;若机体阴  相似文献   

19.
六气阴阳辨     
六气阴阳辨清·王士雄撰所谓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也。分其阴阳,则《素问》云:寒暑六气,暑统风、火,阳也;寒统燥、湿,阴也。言其变化,则阳中惟风无定体,有寒风,有热风;阴中阴燥、湿二气,有寒有热。至暑乃天之热气,流金烁石,纯阳无阴。或云阳邪为热、...  相似文献   

20.
肛门直肠疾病以局部症候为主,其主要病因是:风、热、燥、湿,但由于解剖上的原因以及湿邪本身特性,湿邪与肛肠疾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首先,从解剖上看,肛门直肠均属消化道之末端。《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素问·五藏别论》:“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即肛门。《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所有这些都说明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肛门直肠部位易受湿邪侵袭。其次,从湿邪的致病特点和致病症状看,肛门直肠与湿邪关系密切。湿性趋下,水湿下流,肛门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