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Pilon骨折是由压缩暴力伴或不伴有旋转暴力引起的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其影像学特点为后踝骨折线沿胫骨远端冠状面延伸至内踝后丘,多合并踝关节后脱位、外踝骨折和软骨损伤。目前各研究者对于后Pilon骨折手术入路、复位顺序及内固定方式仍持有不同观点,尤其对关节面夹层骨块的处理是当前临床治疗的争论焦点。本文根据现有文献对后Pilon骨折的诊断分型、手术方式,尤其是关节面夹层骨块的显露和处理,以及相应的术后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定钛板( LCP)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 VSD)技术一期覆盖创面,二期应用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治疗开放性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开放性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3例,采用一期伤口清创,胫骨骨折LCP固定联合VSD覆盖创面,二期应用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对照组29例,采用一期伤口清创、外固定架临时固定胫腓骨,术后换药;二期胫腓骨骨折钛板固定+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和字2检验,对比观察2组患者一次性植皮成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关节面复位情况、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并采Kofoed评分法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33例中,二期植皮一次成功率78.8%(26/33);患者住院时间为2~9周,中位时间为3.8(2.4,3.5)周;28例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21周,中位时间为15.6(8.5,9.5)周,术后关节面复位评定优良率82.1%(23/28),下肢力线评定优良率89.3%(25/28),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82.1%(23/28)。对照组29中,二期植皮一次成功率75.9%(22/29);患者住院时间为3~15周,中位时间为5.2(3.6,7.0)周;26例获得随访9~36个月,平均19.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32周,中位时间为19.3(10.9,16.0)周,术后关节面复位评定优良率69.2%(18/26),下肢力线评定优良率80.8%(21/26),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76.9%(20/26)。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周期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骨折愈合时间=5.685,Z住院时间=4.308,P值均<0.05),2组患者一次植皮成功率和术后关节面复位评定、下肢力线评定、踝关节功能评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LCP固定联合VSD技术一期覆盖创面,二期应用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治疗开放性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能缩短胫骨骨折愈合的时间、住院时间,较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开放性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锁定钛板(LCP)固定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一期覆盖创面,二期应用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治疗开放性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年1 月—2012 年12 月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医院骨科收治的62例开放性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33例,采用一期伤口清创,胫骨骨折LCP固定联合VSD覆盖创面,二期应用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对照组29例,采用一期伤口清创、外固定架临时固定胫腓骨,术后换药;二期胫腓骨骨折钛板固定+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采用秩和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对比观察2组患者一次性植皮成功率、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关节面复位情况、下肢力线恢复情况,并采Kofoed评分法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33例中,二期植皮一次成功率78.8%(26/33);患者住院时间为2~9周,中位时间为3.8(2.4,3.5)周;28例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8~21周,中位时间为15.6(8.5,9.5)周,术后关节面复位评定优良率82.1%(23/28),下肢力线评定优良率89.3%(25/28),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82.1%(23/28)。对照组29中,二期植皮一次成功率75.9%(22/29);患者住院时间为3~15周,中位时间为5.2(3.6,7.0)周;26例获得随访9~36个月,平均19.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9~32周,中位时间为19.3(10.9,16.0)周,术后关节面复位评定优良率69.2%(18/26),下肢力线评定优良率80.8%(21/26),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76.9%(20/26)。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周期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骨折愈合时间=5.685,Z住院时间=4.308,P值均<0.05),2组患者一次植皮成功率和术后关节面复位评定、下肢力线评定、踝关节功能评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应用LCP固定联合VSD技术一期覆盖创面,二期应用植皮或皮瓣转移技术修复创面治疗开放性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骨折,能缩短胫骨骨折愈合的时间、住院时间,较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开放性Rüedi-AllgwerⅡ、Ⅲ型Pilon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罗智  蔡琦 《医学信息》2007,20(1):79-80
Pilon骨折是指骨折线波及胫骨下端穹隆形关节面的关节内骨折,约占胫骨骨折的7%~10%,60%左右为高能量损伤,常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及不同程度的嵌插,复位、固定困难。2002年10月至2006年6月我科收治26例Pilon骨折,均采用胫骨远端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Pilon骨折是指涉及负重关节面的胫骨远端骨折,占胫骨骨折的1%,10%,Ⅲ型Pilon骨折可导致严重的软组织及关节面软骨损伤,住治疗过程中,骨折的复位与软组织的保护同样重要。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5年5月分阶段治疗Ⅲ型Pilon骨折16例,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景: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难点在于关节面的重建和软组织保护,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具有三维固定等优点,与以往普通固定材料相比有一定优势。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的结构特点以及在胫骨远端Pilon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的疗效。 方法:对2004-03/2010-08收治的79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开放性损伤22例,闭合性损伤57例,Ruedi-Allgower Ⅱ型31例,Ⅲ型48例;部分开放性损伤者行急症处理,闭合性损伤者于伤后7~12 d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根据骨折的不同形态和软组织损伤情况,分别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或胫骨外固定支架固定。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4~19个月随访,应用Tornetta评分系统评估治疗效果,Ruedi-Allgower Ⅱ型优良率为97%,Ruedi-Allgower Ⅲ型优良率为79%;Ruedi-Allgower Ⅲ型患者中,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的优良率达88%,支架外固定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均不满意;外固定者创面均有浅部感染及部分软组织坏死,经对症处理全部愈合,未发生骨髓炎及骨不愈合情况。结果可见应用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Pilon骨折疗效理想,治疗要点在于保留软组织覆盖和重建稳定的关节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打印等技术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CT数据11例进行胫骨3D打印(3D打印组),并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16例进行传统手术(传统组),对比两组关节面复位后的最大阶梯高度、手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3±6.8)min,略低于传统组的(121.7±12.8) min (t=2.223,P=0.036);3D打印组平均最大阶梯高度为(2.8±0.4)mm,少于传统组为(3.1±0.5) mm(t=2.123,P=0.044)。 结论 3D打印技术可提高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行掌侧入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41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分为疗效优良组(n=34)与疗效欠佳组(n=7),对年龄、骨折AO分型、骨质疏松、医源性软组织损伤、康复锻炼时间等可能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2.93%;疗效优良组与疗效欠佳组在年龄、AO分型、是否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是否存在医源性软组织损伤、术后康复锻炼时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龄、AO分型、是否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时间是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显著,年龄、AO分型、是否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康复锻炼时间可影响手术预后,要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临床面对胫骨Pilon骨折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手段及手术实施的最佳时机。方法择取我院骨科在近期内接诊的4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并对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胫骨Pilon骨折有效的手术治疗手段及最佳实施时机。结果各骨折分型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后,其优秀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手术时机方面,相比B组及D组患者,A组与C组患者的骨折完全愈合的机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临床在面对胫骨Pilon骨折时,应根据患者的骨折分型合理选择手术形式,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将手术安排在患者伤后6h内或伤后7~14d内进行,这样有利于患者术后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旋转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旋转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00例,随访2年,根据足踝表现评分量表(FAOS)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并据此分为踝关节不稳组和踝关节稳定组,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旋转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2年随访,根据FAOS评分共出现24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据此分为踝关节稳定组(n=76)和踝关节不稳组(n=24)。2组患者在年龄、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合并踝关节脱位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OR=17. 237)、合并踝关节脱位(OR=38. 475)、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25%(OR=10. 510)以及后踝骨折分型为HaraguchiⅡ型(OR=8. 876)是导致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 年龄 60岁、合并踝关节脱位、骨折块占关节面比例≥25%、后踝骨折分型为HaraguchiⅡ型是旋转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患者上述指标情况,防止旋转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Pilon骨折的骨折线走行复杂,骨折块多粉碎,常伴有骨丢失和软组织损伤,是临床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目的:分析Pilon骨折中胫骨骨折和腓骨骨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4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88例Pilon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采集患者影像学数据,包括腓骨骨折水平、腓骨骨折类型、腓骨骨折块数、胫骨位置状态、胫骨主要骨折块、胫骨内侧骨折块大小、胫骨骨折角、Topliss分型(矢状面)、Topliss分型(冠状面),将信息汇总为数据库,运用SPSS 25.0先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ilon骨折中胫骨与腓骨的相关数据,在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时发现:胫骨骨折角与腓骨骨折类型、腓骨骨折水平和腓骨骨折块数呈正相关;胫骨位置状态与胫骨骨折角和Topliss分型(冠状面)呈正相关,与胫骨主要骨折块和Topliss分型(矢状面)呈负相关;腓骨骨折水平与腓骨骨折类型和腓骨骨折块数呈正相关;胫骨主要骨折块与Topliss分型(冠状面)呈正相关,与Topliss分...  相似文献   

12.
正Pilon骨折是涉及胫骨远侧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占胫骨骨折的3%~10%,占下肢骨折的1%,其中10%~30%为开放性骨折[1]。由于Pilon骨折损伤机制的特殊性,骨折发生时往往伴随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其诊断与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难题。因胫骨远端血供差、软组织薄弱等因素存在,致使其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四柱支撑钢板与桥接解剖钢板治疗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接受治疗的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患者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分为观察组("四柱"支撑钢板,28例)和对照组(桥接解剖钢板,24例)。评估手术时间、失血量、引流量、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功能与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引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37,P0. 05; t=0. 71,P0. 05; t=0. 24,P0. 05)。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56,P0. 05; t=2. 43,P0. 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67,P0. 05; t=0. 46,P0. 05)。术后3、6个月起,观察组患者AOFAS评分和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在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评分方面、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四柱支撑钢板治疗Rü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后踝骨折内固定与非内固定疗效的生物力学分析,探讨影响后踝骨折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民航总医院骨科2011年4月至2019年1月56例累及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6例患者分为后踝骨折内固定组(后踝骨折块≥25%的胫骨远端关节面,27例)与非内固定组(后踝骨折块25%胫骨远端关节面,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56例患者12~30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踝关节骨折均愈合。后踝骨折块≥25%和25%胫骨远端关节面均得到解剖学复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无统计数学意义(P005)。结论后踝骨折块≥25%的胫骨远端关节面或移位大于2 mm时,应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块25%胫骨远端关节面可石膏外固定治疗。因此,在临床后踝骨折的患者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Pilon骨折:为发生于胫骨远端1/3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粉碎性或压缩骨折,治疗关键在于有效复位骨折、恢复踝关节面正常解剖关系。目前临床上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术等治疗术式。 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是以3D打印技术与虚拟手术设计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显示骨折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通过3D Objects窗口中的Move和Rotate对骨折块进行虚拟移动并复位,根据虚拟操作情况,制定虚拟骨折块复位方式、移动距离及旋转角度,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量、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的一种方法。 背景:Pilon骨折主要是垂直压缩暴力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尤其是高能量损伤的Pilon骨折,其骨折移位明显,干骺端不同程度的压缩、粉碎,高度不稳定、关节软骨原发性损伤以及关节面不平整是Pilion骨折的特征,因其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致残率高,已成为骨科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良好的术前规划与设计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在复杂Pilon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玉林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收治的88例复杂Pilon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3D打印组38例,对照组50例。3D打印组采用3D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辅助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手术。记录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钢板一次性成功放置率、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口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3D打印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钢板一次性成功放置率、复位满意度(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放射学评价)、术后12个月随访功能恢复程度(Mazur踝关节评分)、术口愈合情况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提示与传统常规手术相比,使用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治疗复杂Pilon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量,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 ORCID: 0000-0002-7553-7254(梁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胫骨远端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关节面骨折块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我科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采用螺钉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Pilon骨折12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  相似文献   

17.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Pilon骨折为胫骨远端波及关节面的骨折,常由高能量损伤引起,临床上较常见。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6年8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2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是治疗转子间骨折最常用手术方式,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易发生螺钉切出股骨头,导致手术失败。目的:回顾性分析导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7例接受切开复位,135°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病历资料完整11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Evans骨折分型,采用Singh分级评定骨的质量,采用尖顶距评价拉力螺钉在股骨头的位置。选择年龄、骨质疏松程度、骨折类型、复位稳定性、内固定的植入位置作为分析变量,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3~24个月随访,16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内固定失败者平均年龄77.5岁(63~88岁),较骨折愈合组者年长8.5岁(P=0.03)。骨质疏松轻重程度以及尖顶距值大小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骨折稳定与否对内固定成败有显著性意义(P0.05)。良好复位与功能复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1)。结果提示,年龄、骨折类型、骨骼质量、螺钉置入内固定的置入位置(尖顶距)以及内侧骨皮质复位质量是导致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功能复位并不增加螺钉置入内固定失败的风险。对于高龄、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骨折不宜应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对于采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的一般患者应力求使尖顶距值25mm,功能复位即可,但应力求使后内侧骨皮质良好复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叶接骨板治疗Pilon骨折的疗效以及注意事项。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35例Pilon骨折患者,其中采用切开复何、二叶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21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22~66岁,平均35岁;按照Ruedi和Allgower分型:Ⅰ型3例,Ⅱ型14例,Ⅲ型4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15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16例,合并其它损伤6例。结果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1.5个月。20例患者骨性愈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10~21周,平均14.2周,创伤性关节炎2例:关节不同程度僵硬4例,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据Tornetta临床评估标准,本组优良率为81%。结论通过详细的术前评估、术中仔细操作、术后恰当的功能锻炼,开放复位、三叶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三维复位定位系统辅助骨折复位治疗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胫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复位固定技术,观察组患者采用三维复位定位系统辅助骨折复位。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视觉痛觉模拟评分,比较术后不同时间段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以及术后感染、肿胀、骨折不稳定、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疗效评价优良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78.85%(P0.05)。结论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运用三维复位定位系统辅助骨折复位能够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院时间及疼痛程度,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