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白细胞介素3、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克隆形成以及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否与其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和活性有关。方法应用酶谱法观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活性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100、250和500μg/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增强RAW264.7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活性,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同时,250μg/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增强RAW264.7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表达。结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诱导RAW264.7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并可能通过这一机制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嗜酸细胞增多可见于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本文首次报道2例肺癌患者胸水中存在较高水平的粒—巨噬细胞性集落刺激因子(GM—CSF),推测是引起患者嗜酸细胞增多的原因。 1例患者为左肺鳞癌,入院时白细胞90.5×10~9/L,嗜酸细胞占34%;胸水白细胞为3.4×10~9/L,嗜酸细胞占50%,经骨髓检查等证明,该患者无白血病  相似文献   

4.
4例患者,确诊至移植时病程6~18个月。经化疗2~7次后作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冻存。动员方案用环磷酰胺、重组人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当WBC≥4.0×10~9/L时开始采集单个核细胞(MNC),连续采集3~4天,当MNC>2.0×10~8/kg和CD_(34)>2.0×10~6/kg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 (DC)及其对T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CML)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加入 1× 10 6U/L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1×10 6U/L白细胞介素 (IL) 4和 5 0× 10 3 U/L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 ,每 3~ 4天换液 1次 ,连续培养 14天 ,获得DC。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 5 0 0× 10 3 U/LIL 2 ,培养至第 7天 ,把细胞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加入培养的DC ,两组细胞继续培养 3~ 4天 ,然后测定T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DC具有典型的树状突起 ,高表达CD1a,具有慢粒特异性染色体t(9;2 2 ) ,能增强T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 :在体外利用细胞因子可以把CML细胞诱导分化成具有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毒性反应的白血病源性DC。  相似文献   

6.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是一组控制粒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和某些有关的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糖蛋白,根据不同的分化阶段和造血祖细胞,分为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以及多潜能集落刺激因子(Multi—CSF)又称白细胞介素—3(IL—3)。现就近年来GM—CSF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治疗单倍体骨髓移植术后并发Ⅲ~Ⅳ级出血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例出血性膀胱炎患者应用GM-CSF进行膀胱灌注300μg/d,连用5天。结果:7例患者中有6例完全缓解,1例无效,获得完全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1.3d(范围5~16d)。结论:膀胱灌注GM-CSF治疗骨髓移植术后出血性膀胱炎有效,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1996年第17卷第6期·509· 964786细永凋亡与血液病(综述)/张之南…刀中华血液学杂志一1996,17(5)一267一270 964787c一kit原癌基因和千细永因子与血液病的关系(综述)/杨崇礼//中华血液学杂志一1996.17(6)一33魂一336 964788单用或联用氟康哇和粒细永刺激因子对血液病区感染的预防/谢彦晖…刀中华内科杂志一1 996,35(6)一409 观察1994年7、8月份血液普通病房患者34例(第l组);9、10月份28例(第2组)和11月至1995年1月44例(第3组)。第2组化疗后24小时,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一CSF)15。“g/d,连用5天;第3组除G一C…  相似文献   

9.
40例患者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化疗结束24 h后即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3μg·kg~(-1)·d~(-1)(一般100~150μg/d),连续3d;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第1~5天复查血象,白细胞低于4.0×10~9/L,即每日皮下注射G-CSF2~3μg·kg~(-1)·d~(-1),连续3d或至白细胞≥4.1×10~9 L。结果:G-CSF可有效防止白细胞过度下降,并可使其  相似文献   

10.
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一种造血生长因子,已有几组报道证实 GM-CSF)可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白细胞,但其用量多在100~500μg/M~2/d(2.5~12.5μg/kg/d)。作者报道用极小剂量 GM-CSF、部份病人合并用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情况。病人和方法作者用极小剂量 GM-CSF(5~20μg/M~2/d)皮下注射治疗1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中男8例、女5例,中位数年龄54(16~81)  相似文献   

11.
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1.0×109/L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皮下注射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5μg/(kg.d),至连续两次外周血白细胞数>3.5×10/L时停药。结果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持续时间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感染发生率降低、感染发热持续时间缩短;未发现与G-CSF相关的恶性细胞增殖现象。提示G-CSF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人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及活性的影响,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应用蛋白印迹法和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含量和活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5、25和50μg/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使人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蛋白表达和活性增强,且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剂量增加而增强。提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通过刺激人内皮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的表达,并增强其活性,促进内皮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易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性细胞的渗入,内皮细胞的迁移及新血管的形成,从而对斑块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死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冠脉搭桥术治疗心肌梗死已取得满意效果 ,但这些方法主要是靠侵入方法恢复冠状动脉血供 ,存在着如费用较高等某些不足之处。随着人们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 ,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将会成为一种新的有效方法。粒、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能促进造血干细胞 ,粒细胞增殖 ,分化的细胞因子。近几年研究显示 ,粒、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动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骨髓迁移至循环血中 ,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增加侧支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发现的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APC)。本实验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NC)诱导生成既具有特异抗原 ,又表达共刺激分子的DC ,探索其在诱导特异性抗CML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 样本来源 :初诊的CML患者 11例 ,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2 DC的培养与鉴定 :CML患者PBMNC以 10 6/ml浓度 ,在含有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 (rhGM CSF) 10 0 μg/L、白细胞介素 4 (IL 4 ) 5 0 0U/m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相似文献   

15.
颗粒—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因子是一种糖蛋白对血细胞的产生有调节作用。其中通过基因工程重组的集落刺激因子(CSF)已被公认的有4种:颗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和白细胞介素3(IL_3)。前两种可供临床试用。动物实验提示:G—CSF能升高粒细胞,GM—CSF可使巨噬细胞、粒细胞、嗜酸细胞和红细胞增生。临床对需要加强化疗和放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必须增加细胞毒药物剂量、缩短疗程情况下,CSF可缩短白细胞减少的时间,增加抵抗力,减少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13例有局限性不能手术或转移性肉瘤的患者,接受粒-巨噬集落刺激因子(GM-CSF)注射的结果,评价该因子对某一化疗方案所致骨髓抑制的效应。研究开始所有病例的血液学指数均正常。方法研究分3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患者单独接受纯化的重组人 GM-CSF 作连续输注,剂量为4、8、16、32或64μg/kg/d。在此阶段连续用 GM-CSF,直到白细胞上升至20×10~6/ml 以上,持续用2~7天。第二阶段的研究是在上述治疗结束后1周开始,患者接受化疗,化疗第5天开始重新用 GM-CSF,剂量同第一阶段,并持续使用到预计的最低限度(15)天。第三阶段,患者再接受一次化疗,但随后没有应用 GM-CSF。13例中有12例进行第一阶段研究,13例中有3例进行了第二和第三阶段研究。结果第一阶段 GM-CSF 平均治疗时间5天。白细胞计数平均上升4.3倍,而单核细胞数平均上升9.2倍。停用 GM-CSF1周后,所有病例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回复到基础水平。在第一阶段,有9例进行骨髓粒单祖细胞集落形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对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的影响以及粘附分子在其中的作用,采用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单独培养及混合培养的方法,在混合培养条件下预加入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内皮选择素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含量.结果发现,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单独培养条件下观测不到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分泌,两种细胞混合培养时,3种细胞因子的分泌显著升高(P<0.05),细胞间的接触粘附起着重要介导作用,内皮选择素在促使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分泌的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促使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的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表明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能够激活某些基因的信号转导途径,使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分泌增加,粘附分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脾脏树突状细胞大量培养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人脾脏单核细胞体外培养生成大量树突状细胞的新方法。方法:人脾脏细胞悬液培养2h获得贴壁的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或rhGM-CSF100μg/L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500kU/L,体外培养7天,收集悬浮细胞,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抗原内蚕能力,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结果:以细胞因子培养7天生成的悬浮细胞,20%-80%表达树突状细胞(DC)特异性标志CD1a,表达高水平的HLA-DR、B7-1、B7-2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原内吞能力,体外可以强烈刺激同种T细胞增生,其形态,表型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的DC相似。结论:从人脾脏获得的贴型的单核细胞,体外以GM-CSF rhIL-4培养,可以获得极其大量的DC(>10^9细胞/个脾脏)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4岁。因腹胀、纳差、鼻出血8年,呕血20天于1986年3月1日入院。7年前曾行脾切除术.查体:全身状况可,蛙腹,腹叩诊移动性浊音(+).血常规:血红蛋白70g/L(7g/dl),白细胞6.2×10~9/L(6200/mm~3),血小板90×10~9/L(9万/mm~(?)).肝功:锌浊18u,HBsAg(+),白蛋白18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人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DCs)成熟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人外周血分离的单核细胞加入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0 mg/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20 mg/L)的培养液中,使其分化为DCs,培养第5天,随机分为空白组(PBS培养液),实验组(黄芪多糖,150 mg/L),对照组(脂多糖,500μg/L),混合培养48 h后,动态观察DCs成熟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s成熟表型(CD1a、CD80、CD86、人白细胞抗原-DR)。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CD1a、人白细胞抗原DR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T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增强(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促进DCs成熟,并增加DCs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