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麻疹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93,自引:8,他引:85  
我国自1965年应用麻疹疫苗以来,尤其是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以后,麻疹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报告发病率为4.84/10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发病高峰仍是冬春季节;病例集中在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地理分布广泛,农村为主要流行地区,流行模式为散发与暴发共存。各省发病强度和病例的年龄分布存在较大差别,反映了计划免疫工作进展不平衡。建议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加速控制麻疹规划,采取相应免疫策略,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减少暴发或流行,以达到进一步控制麻疹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2005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实施麻疹疫苗计划免疫以来,青岛市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特别是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发病率得到明显控制。2005年青岛市麻疹疫情形成发病高峰,为及时掌握麻疹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预测流行趋势,控制成人麻疹暴发流行,本分析了青岛市2005年麻疹疫情流行情况。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竹山县麻诊流行特性及控制策略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麻疹流行特征,分析流行因素,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42例的麻疹疫疫情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流插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随着麻疹疫苗的使用和计划免疫的实施,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90年代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四季均有发病,以2-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为5-14岁人群,以局部地区暴发的主要流行形式,暴发疫情影响全县整体发病水平;麻苗常规免疫不扎实,局部地区存在免疫空白等是现阶段麻疹流行的根本原因,结论:抓好常规免疫,加强疫情监测,控制暴发是现阶段防治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曲靖市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速曲靖市麻疹控制工作,采取相应免疫策略。[方法]对曲靖市1953 ̄2005年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在使用MV前阶段(1953 ̄1969年),我市麻疹年均发病率1262.34/10万、病死率6.65%、年均死亡率20.85/10万;在巩固计划免疫成果阶段(1996 ̄2005年)麻疹发病率、病死率、年均死亡率下降为14.01/10万、0.1%和0.01/10万。麻疹发病率、病死率、年均死亡率均随麻疹疫苗的接种和计划免疫的实施不断下降。[结论]曲靖市实施计划免疫对控制麻疹暴发流行的效果非常显著,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免疫空白或免疫长久后,没有有效的加强复种,使易感人群累积,导致一些地区局部暴发流行。提示今后我市麻疹控制工作的重点和免疫策略应该是进一步提高和巩固麻疹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健全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及加强计划免疫管理,更新设备,保证疫苗接种效果。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特征和控制策略及措施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实施计划免疫前,我省麻疹每隔2~3年有一次流行。年均报告(以下文中发病均为报告发病数或率)发病率为5931/10万。实施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显著下降,1995年我省麻疹发病率为73/10万,与实施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下降了982%。1991~1996年,麻疹主要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中发病,3~6月为发病高峰,皖南山区和江淮丘陵地区麻疹发病率较高。为进一步降低麻疹发病率,使我省“九五”期间控制麻疹目标能顺利实现,我省今后应继续保持高水平的麻疹疫苗常规接种率;建立麻疹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及实验室监测系统;开展全省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6.
南阳市宛城区1952~2000年麻疹流行特征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疹是常见的儿童呼吸道传染病之一.自麻疹疫苗问世以来,特别是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后,麻疹的流行与暴发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发病率与病死率逐年大幅度的下降,近几年来麻疹发病率一直维持在1/10万左右.为了进一步控制麻疹的发病率,为制定防制措施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南阳市宛城区1952~2000年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实施计划免疫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几个少数民族的麻疹发病状况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中麻疹暴发或流行的特点是二低一高,即麻疹疫苗接种率低(49.9%),血凝抑制抗体(HI)阳性率低(78.8%),麻疹发病率高(148/10万)。少数民族麻疹疫苗接种率低是造成麻疹流行的重要原冈。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卫生意识,强化麻疹疫苗免疫,提高接种率,是控制少数民族地区麻疹流行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自60年代开始使用麻疹疫苗以来,特别是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和冷链系统的建设,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不断提高,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八五”期间全省麻疹发病率比“七五”期间下降了90%以上,1997年全省麻疹发病2205例,比1996年又下降了18.72%,现将1997年我省麻疹疫情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各地(市)麻疹疫情常规报告及暴发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材料。所有数据用Eniinfo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2结果2.l流行强度丑997年全省共报告麻疹2205例,发病率为6.84/10,Mt3例,Et率为0.09/105。发病率居我省法定传染病的第6…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宁乡县1975~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加速控制麻疹。方法对宁乡县1975~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发病有两个明显不同阶段:1975~1986年发病呈高发状态,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隔2~3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整个流行呈波浪式态势,流行模式以暴发为主。1987~2005年发病呈低发状态,其发病率波动在0.00~9.61/10万,流行模式以散发和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局部麻疹暴发影响全县的发病水平;2~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不同时期麻疹发病年龄分布提示,发病年龄后移。对麻疹病例的免疫史分析表明,31.33%未接种麻疹疫苗,21.37%免疫史不详。结论加速控制麻疹应继续加强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提高麻疹疫苗的初种、复种覆盖率和有效接种率;在全县范围内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和报告;对麻疹疫点应及时处理,防止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控制麻疹的有效措施。[方法 ]强化免疫前后 4年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结果 ]麻疹强化免疫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季节高峰削平 ,8月龄和 10~ 15岁组发病率明显下降 ,<8月龄、>15岁仍有病例发生 ,但麻疹抗体的免疫水平提高了。[结论 ]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流行乃至消除麻疹的有效补充。调整免疫策略将复种提前至 4岁、初种提前到 6月龄 ,可降低麻疹发病率和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校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1.
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andFeverIllness,RFIs)是以发热、出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为了解这一组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利于开展麻疹监测工作,我们于1996年3月~1997年3月,在河南省3个县1个区开展了发热出疹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发现:麻疹和风疹均表现出春季高发、病例主要以15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农村高于城市、以暴发为主等相似的流行病学特点;暴发病例临床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本次调查表明:在麻疹监测工作中,应适时开展血清学诊断工作;应注意加强在乡、村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监测工作;风疹是主要需要鉴别的疾病,应加强对风疹的控制;控制麻疹暴发是控制麻疹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0年河南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并总结全省消除麻疹工作进展状况。方法对全省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消除麻疹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省2010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3.72/100万,较2009年下降75.70%,为历史最低水平。驻马店、南阳、信阳、洛阳、商丘5个地市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58.71%。年龄别发病率以<1岁组最高(74.34/10万),其次是1岁组、2岁组、3岁组和4岁组。全省2010年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0.94/10万,疑似麻疹病例48 h内完整调查率89.08%,散发疑似麻疹病例血标本采集率75.67%,血清学检测结果 7日内报告率78.55%,麻疹爆发13起,其血清学确诊比例91.67%,采集病原学标本的起数占8.33%。结论全省消除麻疹取得显著进展,应继续做好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和重点地区集中查漏补种,切实提高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做好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相似文献   

13.
聊城市1999~2004年麻疹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山东省聊城市1999~2004年麻疹疫情现状,为制订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麻疹监测系统资料进行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聊城市1999~2004年共报告麻疹314例,年平均发病率0.94/10万。麻疹发病在不同县(市、区)存在差异,发病高峰在4~7月,以≤15岁人群为主;散发和局部爆发并存,爆发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26.11%,以小学生和大学生为主。麻疹发病主要与麻疹疫苗(MV)常规免疫接种率低和麻疹监测系统监测质量不高有关。结论重点加强薄弱地区MV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健全麻疹监测系统,提高监测质量,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1999~200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为了解山东省麻疹流行状况 ,更好地指导今后加速麻疹控制工作 ,对山东省 1999年和 2 0 0 0年麻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 :两年全省共报告麻疹 2 138例 ,2 0 0 0年报告发病率为 0 6 2 / 10万 ,比 1999年下降6 5 75 % ,为历史最低水平。病例分布广泛 ,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的流行病学模式 ,以爆发为主 ,局部爆发影响着全省的发病强度。病例主要集中在 15岁以下儿童 ,其中 1999年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占 4 4 34% ;2 0 0 0年以学龄儿童为主 ,占 5 1 4 6 %。麻疹发病主要与免疫失败有关 ,其次与实际接种率不高有关。今后在抓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的同时 ,适时开展大年龄组儿童的强化免疫 ,进一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预防和控制麻疹爆发。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2003~2005年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3~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B95a、Vero/Slam细胞从疑似麻疹爆发和散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到的22株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羧基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以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四川省2003~2005年从6个市(自治州,下同)分离的22株麻疹野病毒全部为H1基因型,除2株为H1b基因亚型外,其余均为H1a基因亚型。22株麻疹野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5.3%~100.0%。四川省11株麻疹病毒代表株与中国S191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0.0%~92.5%,氨基酸同源性为86.7%~91.6%。结论四川省2003~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以H1a为绝对优势基因亚型,H1b为弱势基因亚型,未发现H1c基因亚型。其中以H1a基因亚型为主的病毒株引起的多个传播链造成四川省各市的麻疹流行。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2004-2006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河南省麻疹监测专报系统监测质量。方法对河南省2004—2006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麻疹专报系统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2006年河南省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敏感性低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2004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麻疹发病率为2.54/10万,处于较低水平,但2005—2006年麻疹发病率明显上升,达到8/10万。河南省中部地区麻疹发病率在近几年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发病季节主要在3—5月份、病例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8月龄和8月龄至1岁的麻疹病例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无免疫史和不详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7.13%,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18.23%,主要集中在郑州市。结论河南省应采取措施加强麻疹疫苗(MV)的基础免疫和复种工作,尤其是提高第一剂次MV的及时接种率,整合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和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各自优势,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晓军  杨佳平  徐慧清  吴铭  朱奇  陈永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368-4369,4372
目的 分析宝山区2004~2008年麻疹发病情况,为麻疹消除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数据,对2004~2008年宝山区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宝山区2004~2008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621例,确诊443例,年发病率最高13.01/10万,最低2.06/10万,明显高于往年.病例以15~35岁人群为主,时间相对集中于13~24周,发生暴发疫情共12起,呈局灶性暴发.麻疹疫苗免疫后,抗体阳性率为96.46%.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阳性率为88.92%.结论 麻疹发病人群逐渐向大年龄人群转移,病例以外来流动人口为主,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应加强儿童(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及时率,并提高成人麻疹疫苗的接种覆盖率.  相似文献   

18.
91例成人麻疹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浙江省成人麻疹病例增多的原因。方法对4起麻疹流行中的91例成人患者,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IgG、IgM抗体。结果91例患者被确认为麻疹病例,发病年龄高峰在15~30岁。同时以急性期、恢复期IgMI、gG抗体的分布为标识进行分类,推算出91例患者中,麻疹减毒活疫苗(MV)原发性免疫失败或未免疫者为71例,占患者总数的78.0%;继发性免疫失败者为20人,占患者总数的22.0%。MV未免疫与原发性免疫失败病例中,有87.3%为未免疫或接种史不详。结论对不同人群应采取针对性的免疫措施与方案,以建立与完善人群的麻疹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2003年麻疹监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甘肃省麻疹发病状况。方法对2003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631例,确诊1612例,发病率6·24/10万。麻疹发病呈散发和爆发并存的模式,爆发病例占总发病数的34·18%。麻疹发病以≤15岁儿童为主。在确诊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者占55·09%,无免疫史者占10·85%,免疫史不详者占34·06%。发病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MV常规免疫未落实,爆发疫情不能及时报告、检测。结论应在加强MV初免和复种的同时,在重点地区适时开展强化免疫,同时提高接种质量,要加强基层疫情报告;建立麻疹实验室网络,提高麻疹IgM抗体检测率。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青海省2001~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麻疹策略及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青海省2001~2005年共报告麻疹1 81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33/10万。8月龄~14岁病例数占65.18%;病例中有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21.10%,无免疫史的占25.57%,免疫史不详的占53.33%;发病高峰在3~6月。青南地区发病率高于环湖地区,环湖地区高于西宁和海东地区。结论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高免疫覆盖率和高质量的监测是控制麻疹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