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客观指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RSPM)评价认知功能,采用MRI技术测定脑叶和海马体积。结果:①血管性痴呆组P300峰潜伏时(435.57&;#177;89.95)ms较脑梗死组(367.77&;#177;29.14)ms和正常对照组(341.90&;#177;29.27)ms明显延长(F=5.16,P&;lt;0.01)。②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与MMSE,BSSD评分呈负相关(r=-0.87,-0.89,t=6.89,7.05,P&;lt;0.01)。③血管性痴呆组额叶和颞叶体积【(15.19&;#177;1.51)%,(4.57&;#177;0.51)%】比正常对照组【(16.72&;#177;1.46)%,(4.92&;#177;0.50)%】显著较小(T=2.85,P&;lt;0.01;T=2.21,P&;lt;0.05)。④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与额叶和颞叶体积呈负相关(r=-0.56,-0.62,t=5.53,6.65,P&;lt;0.01)。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的延长反映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病理改变,客观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一种客观、敏感的手段来评估患者的痴呆程度及其变化,以便及时对患者作出诊断或对其疗效进行考核.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与受试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密切相关,而与刺激的性质无关,是客观反映大脑高级心理活动最有价值的可靠指标之一.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作用和意义,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提供客观依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同期化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肌电图室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2/2001-0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血管性痴呆组),其中,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66.0±4.6)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9人,小学31例,文盲14例.同期住院的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非血管性痴呆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0±3.7)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5例,小学29例,文盲16例.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考核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智能状况,并对其进行P300检测,观察患者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并比较二者在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间的差异,同时观察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相关性.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率分别为74%和7%,两组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同时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有明显相关性(r=0.609 6,P<0.05).结论P300潜伏期可以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一种客观、敏感的手段来评估患者的痴呆程度及其变化,以便及时对患者作出诊断或对其疗效进行考核。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与受试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密切相关,而与刺激的性质无关,是客观反映大脑高级心理活动最有价值的可靠指标之一。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作用和意义,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提供客观依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同期化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肌电图室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2/2001-0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血管性痴呆组),其中,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66.0&;#177;4.6)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9人,小学31例,文盲14例。同期住院的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非血管性痴呆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0&;#177;3.7)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5例,小学29例,文盲16例。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考核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智能状况,并对其进行P300检测,观察患者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并比较二者在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间的差异,同时观察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相关性。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率分别为74%和7%,两组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同时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有明显相关性(r=0.6096,P&;lt;0.05)。结论:P300潜伏期可以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小鼠事件相关电位的模型、测定方法及其参考值,探讨具有认知功能改变的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的变化特征。 方法选择雄性昆明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线结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采用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观测其行为学改变,测定模型组N2、P3的潜伏期及波幅,并与正常组、假手术组进行比较。 结果模型组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差(P<0.05),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小鼠P300电位各波潜伏期显著延长,同时学习、记忆成绩下降。非麻醉状态下经头皮记录小鼠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为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客观、无创、定量和有价值的电生理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听觉P300变化特点。方法:对30例陵川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VD患者(痴呆组)和30名健康老年人(正常老人组)应用NicoletBravo脑诱发电位仪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同期应用简明精神状况量表(MMSE)评估其认知功能。结果:痴呆组MMSE(17.52±3.57)分值低于正常老年人组(26.57±1.4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89,P<0.01);与正常老年人组相比,痴呆组点靶P300中的P2,N2,P3潜伏期长,P2,P3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524~4.592,P<0.05~0.01);而痴呆组P300在3个脑区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痴呆组P300中的P3波潜伏期与MMSE分值呈负相关(r=-0.534,-0.558,-0.529,P均<0.01)。结论:VD患者的P300有多指标变异;P300变异指标与其认知功能缺损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和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听觉认知电位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在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痴呆中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方法对1999-01/2004-12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18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及26名正常人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观察.电极按国际标准导联10~20系统置于T5,T6,P3,P4,Cz,Pz,T3,T4,C3,C4,F7,F8,F3,F4,Fz,Fpz,参考电极为A1+A2,地线置于Fpl,低频滤波0.5Hz,高频滤波30Hz,分析时间700ms.采用听觉oddball序列,通过耳机给卢,1000Hz为非靶刺激,概率80%;2000Hz为靶刺激,概率20%:刺激间隔1s。对靶和非靶刺激分别叠加。每例检测重复两轮,以确认波形成分重复性好。潜伏期及波幅以Pz点测得的为准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PSS 10.0软件包处理。结果:各组均获各项检查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1)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电位(即P3波)在各组间异常程度不同。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组P3潜伏期最长,帕金森病痴呆组次之[(415.5&;#177;48.5),(345.3&;#177;34.1),(317.9&;#177;26.9)ms,P〈0.05]。②事件相关电位的外源成分:各组N1波改变各异,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108.2&;#177;25.2),(96.4&;#177;10.6)ms,P〈0.05]。波幅降低[(5.1&;#177;3.4),(8.5&;#177;3.2)μV,P〈0.05],帕金森病痴呆组潜伏期及波幅均正常。③峰间期: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P2-N2、N2-P3、N1-P3峰间期延长,而帕金森病痴呆组各波峰间期正常。结论:血管性痴呆及帕金森病痴呆两种疾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异常程度及异常成分存在差异,其电生理特征对区分痴呆类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及P300改变的特点,以期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水平。 方法:选择2000-11/2002—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符合加利福尼亚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经CT/MRI证实)及同期本院的体检人员30例,应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对其各项指标,即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分别计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肌电一诱发电位仪的听觉oddball程序检测P300。记录电极放在Cz点(中央中线点),前额作为参考部位.非靶刺激频率为1kHz,靶刺激频率为2kHz,靶刺激随机分布于非靶刺激中,靶刺激出现概率占刺激总数20%,刺激强度为110dB,滤波带宽1~50Hz,叠加30~50次。记录到稳定的P300后,测定P300峰潜伏期.即刺激的起始点至波峰顶点之间的时间。 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完成量表评定和P300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177;3.32),(28.40&;#177;1.16)分,Z=-6.690,P〈0.01],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177;3.32),(29.90&;#177;0.31)分,Z=-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5.705.P〈0.01)。②血管性痴呆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177;42.82),(367.77&;#177;29.14)ms,Z=6.237,P〈0.011;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177;42.82),(329.53&;#177;35.04)ms,Z=6.532,P〈0.01]。脑梗死对照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6.128,P〈0.01)。③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脑梗死对照组短程记忆。计算和识图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5或P〈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P300可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的差异及P300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2000-12/2003-12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及门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8例及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的P300。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评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阿尔茨海默病患者P300检测结果中在Fz[(402.50&;#177;3.77)ms]、Cz[(425.81&;#177;1.90)ms]和Pz[(366.31&;#177;1.61)ms]3点P300潜伏期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均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t=4.23,2.79.4.56;P均&;lt;0.01);在Fz[(5.05&;#177;0.65)μV]、Cz[(3.93&;#177;0.56μV]和Pz[(7.97&;#177;0.73)μV]3点波幅明显减低,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2,3.75,2.85;P均&;lt;0.01)。阿尔茨海默病患者P300在Fz,Cz及Pz3点潜伏期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分数显著负相关(r=-0.78,-0.76,-0.77.P均&;lt;0.01);在Fz,Cz及Pz3点波幅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分数显著正相关(r=0.77,0.78,0.75;P均&;lt;0.01)。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P300在Fz、Cz与Pz3点潜伏期延长及波峰减低的现象与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差异以及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分数的关系,有助于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老年期痴呆主要有血管性痴呆(VD)和Alzheimer(AD)两大类。本实验首先选择脑梗死及多发性脑梗死的患者[1],并进行长谷川痴呆量表检测,同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查,分别观察ERP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本研究对象共68例,分四组,全部为我院住院患者。脑血管性痴呆组8例。年龄59~70岁,平均65-6岁。长谷川简易智能检查得分在30-5~22之间的近正常组31例,确诊为脑梗死,均在发病3月内住院者。有初次发病者,有反复发病2次或超过2次以上者。神志…  相似文献   

10.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痴呆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痴呆患具有多种认知功能障碍,事件相关电位P300能反应大脑的认知功能,因此近年来有关痴呆的P300研究较多。阁呆患的P300潜伏期显延长,波幅降低。研究表明P30)可作为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辅助方法,也可作为观察痴呆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章就P300对痴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以及其在痴呆治疗疗效观察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杰  刘盈 《临床荟萃》2011,26(14):1214-1215,1219
目的 探讨伴自杀风险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P300(P3)特征.方法 研究组为62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其中有自杀风险的抑郁患者25例为研究组Ⅰ,无自杀风险患者37例为研究组Ⅱ.对照组为62例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研究者进行AEP P3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AEP P3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308.76±26.11)ms vs(287.53±11.45)ms(t=5.860,P<0.01);研究组Ⅰ患者N2、P3波幅比研究组Ⅱ患者显著降低,N2(2.75±1.71)mV vs(3.96±1.82)mV(t=2.630,P<0.01); P3(4.14±1.78)mV vs(6.98±2.13)mV(t=5.500,P<0.01).结论 AEP P3可用于评定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并可作为评价抑郁患者自杀风险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物滥用性头痛(MOH)患者认知功能及认知电位的变化情况。 方法MOH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P300、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检测。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300潜伏期、波幅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两组P300靶刺激中P3潜伏期、波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3潜伏期[分别为(393.70±42.60)ms]较对照组[(331.05±22.35)ms]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P<0.05);观察组P3波幅[(3.40±2.30)uV]较对照组[(6.20±2.40)uV]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5)。两组MMSE评分比较,观察组总分、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回忆力、语言能力[(24.00±2.21)分,(8.15±0.86)分,(2.88±0.23)分,(3.07±1.04 )分,(1.72±0.89)分,(8.42±1.33)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07±2.06)分,(9.28±1.03)分,(3.01±0.26)分,(3.25±1.20)分,(1.92±0.90)分,(9.69±1.44)分],总分、定向力、语言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3.19,3.34;P<0.05)。 结论MOH患者存在轻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认知电位P300为MOH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提供一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WOND2000C脑诱发电位仪对31例V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6周进行P300检测,使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测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VD组有明显的认知功能缺损,其MMSE评分为(17.5±3.8)分,低于正常老人组(NC组)的(26.8±1.4)分,P〈0.01。P300表现为P2、N2、P3靶潜伏期延长,靶P2、P3波幅低,非靶P2波幅低(P〈0.01)。治疗后,随着V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其P300主要表现为P3潜伏期缩短,P3波幅增高(P〈0.05)。结论P300有助于反映VD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P3指标的变化较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及P300改变的特点,以期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0-11/2002-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符合加利福尼亚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经CT/MRI证实)及同期本院的体检人员30例,应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对其各项指标,即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分别计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的听觉oddball程序检测P300。记录电极放在Cz点(中央中线点),前额作为参考部位。非靶刺激频率为1kHz,靶刺激频率为2kHz,靶刺激随机分布于非靶刺激中,靶刺激出现概率占刺激总数20%,刺激强度为110dB,滤波带宽1~50Hz,叠加30~50次。记录到稳定的P300后,测定P300峰潜伏期,即刺激的起始点至波峰顶点之间的时间。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完成量表评定和P300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3.32),(28.40±1.16)分,Z=-6.690,P<0.01],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3.32),(29.90±0.31)分,Z=-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5.705,P<0.01)。②血管性痴呆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42.82),(367.77±29.14)ms,Z=6.237,P<0.01];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42.82),(329.53±35.04)ms,Z=6.532,P<0.01]。脑梗死对照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6.128,P<0.01)。③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脑梗死对照组短程记忆、计算和识图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5或P<0.01)。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P300可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匹配负波在阿尔茨海默病病情监测及认知水平评估中的价值。方法:①阿尔茨海默病组为2005-01/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参照NINCDS-ADRDA诊断标准,由两名专科医师诊断为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30例。消除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差异,配以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阿尔茨海默病组按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评分分为轻度组(≥21分)9例、中度组(10~20分)12例和重度组(≤9分)9例。②应用KEYPOINTR高速肌电诱发电位仪对受试者进行非匹配负波检查,所用电极为氯化银针状电极,极间阻抗小于2kΩ,刺激频率为0.3~1.0Hz,记录峰潜伏期和波幅。结果:60例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阿尔茨海默病组峰潜伏期长于对照组[(270.90±42.96),(211.27±19.17)ms,P<0.01],波幅低于对照组[(2.72±1.24),(5.18±1.99)μV,P<0.01]。②重度组和中度组峰潜伏期长于轻度组[(301.89±35.57),(282.92±20.61),(223.89±32.52)ms,F=17.57,P<0.01];波幅低于轻度组[(1.79±0.98),(2.48±1.08),(3.97±0.47)μV,F=13.76,P<0.01];中度组与重度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非匹配负波可反映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水平,还能反映和监测认知过程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抑郁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对46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42例正常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SSR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抑郁症组患者中SSR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的异常率分别为84.8%(39/46)和89.1%(41/46),两者间异常吻合率为78.3%(36/46)。抑郁症组患者通过SSR测定后发现,其SSR潜伏期和波幅值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组患者经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后发现,其N2、P3波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和降低,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与SSR潜伏期间以及P3波波幅与SSR波幅间均呈正相关(P〈0.01),而N2、P3波潜伏期与SSR波幅间以及P3波波幅与SSR潜伏期间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辅助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