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血管造影对经支气管动脉治疗肺癌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均行胸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轴位图(Ax)基础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并以此为参照,在DSA下对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中记录寻找到的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动脉数目。结果胸部CTA共发现34支动脉参与肺癌供血,包括支气管动脉27支(其中异位于右锁骨下动脉的支气管动脉1支)、肋间动脉3支、内乳动脉和膈下动脉各2支。34支动脉均在介入治疗中顺利插管并证实为肺癌供血动脉,DSA造影还发现在CTA上未发现的患侧3支支气管动脉不参与肿瘤供血。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肺癌的供养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体循环供血动脉)及其走行情况,有助于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协同应用的价值。方法肺癌介入治疗患者46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加增强。其中,26例术前通过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三维重组技术完成肺癌供血动脉MSCTA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即为CTA组。20例未行MSCTA重组,即为无CTA组。对两组术中查找肿瘤供血动脉数量、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序列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全组46例均插管成功,并完成介入治疗。CTA组术中DSA造影显示供血动脉情况与MSCTA显示一致。两组术中在查找供血动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选用导管数量、对比剂用量、减影采集次数、透视时间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TA组均少于无CTA组。而对支气管动脉变异、多支动脉及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的显示,CTA组优于无CTA组。CTA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无CTA组中1例术后出现“脊前动脉综合征”。结论DSA与MSCTA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协同应用是较合理、可行的操作方案,术前常规行MSCTA有利于降低术中操作难度、减少并发症,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重组(VR)融合图像对支气管动脉开口冠状坐标定位在肺癌介入插管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实验组选择26例肺癌经导管化疗的患者,术前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采用冠状坐标定位VB融合技术分别重组VR像,将动脉(含支气管动脉和主动脉)、肺癌肿块、气管、胸廓图像融合,获得一个三维的融合像,以气管分叉下缘为圆点建立坐标系,对支气管动脉开口进行冠状三维坐标定位,在介入术中根据开口定位结果进行插管;对照组选择19例未行支气管动脉开口定位的病例.两组病例从插管时间、对比剂用量、支气管动脉插管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通过VR融合图像进行支气管动脉开口定位,术中插管迅速,插管成功率100%,插管平均时间为(2.15±1.05)min,对比剂平均用量为(31.54±15.15)ml,多支供血者均分别进行灌注治疗;对照组插管平均时间为(20.74±8.09)min,对比剂平均用量为(80.00±13.33)ml,其插管平均时间明显延长,对比剂平均用量明显加大,插管成功率96%.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5、11.36,P值均<0.01).结论 VR融合图像及其冠状坐标定位能直观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解剖特征,准确定位其开口位置,明显提高介入术中支气管动脉插管成功率,缩短照射时间,减少对比剂用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对22例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MSCTA重建,通过VR、MPR、MIP等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肺癌供血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22例肺癌供血动脉MSCTA重建中,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等,重建技术以VR显示最佳。DSA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行供血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其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时间;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5.
肺癌双重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应用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BAI)以及支气管动脉加肺动脉双重灌注化疗 (BAI PAI)对肺癌的疗效。方法 共 6 9例肺癌患者行介入放射治疗 ,其中 38例肺癌患者行单纯支气管动脉造影及灌注化疗 ,对 31例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及肺动脉造影、双途径灌注化疗。结果 支气管动脉均参与肺癌病灶供血 ,77%肺癌肺动脉参与供血。双重介入治疗有效率 87% ,单纯支气管动脉动脉灌注化疗有效率 6 5.7% ,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Ρ <0 .0 5)。结论 支气管动脉及肺动脉双重介入治疗可提高肺癌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TA在中晚期宫颈癌经动脉导管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采集的5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年龄26~70岁,平均46岁)的数据;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分成三组,对应每组的患者分别为20、20、10例。第1组的患者直接行DSA寻找明确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2组在CTA协助下,配合DSA确定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3组尽可能不做DSA,依靠透视和CTA判断靶血管再行TACE治疗。所有患者均在TACE前进行了CTA检查,两名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CTA得出统一结果。衡量三组患者TA-CE治疗效率;研究对比参数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患者的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等;对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经CTA和DSA判断46例患者的靶动脉为双侧子宫动脉,并进行了常规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治疗(第1、2、3组研究对象对应的病例数分别是20、16和10例)。4例患者CTA图像双侧子宫动脉显示不清,术中DSA显示子宫动脉细小,导管进入困难,后行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研究患者共100支子宫动脉中有92支(92%)在CTA中清晰显示。第2、3组对比第1组患者,在CTA帮助下并且少用DSA可使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手术时间缩短,从90.2min缩短到50.5 min(P=0.036),术中透视时间从28.3 min缩短到17.5 min(P=0.032),剂量面积乘积从109.5Gy.cm2降低到24.5 Gy.cm2(P<0.001),对比剂用量从100.4 ml降至25.0 ml(P<0.001)。结论 CTA在中晚期宫颈癌TACE术中运用有助于识别靶动脉,提高TACE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CTA在中晚期宫颈癌经动脉导管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连续采集的5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年龄26~ 70岁,平均46岁)的数据;研究对象按纳入时间顺序分成三组,对应每组的患者分别为20、20、10例.第1组的患者直接行DSA寻找明确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2组在CTA协助下,配合DSA确定靶血管后行TACE治疗;第3组尽可能不做DSA,依靠透视和CTA判断靶血管再行TACE治疗.所有患者均在TACE前进行了CTA检查,两名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分析CTA得出统一结果.衡量三组患者TA-CE治疗效率;研究对比参数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患者的辐射剂量、对比剂剂量等;对参数进行t检验.结果 经CTA和DSA判断46例患者的靶动脉为双侧子宫动脉,并进行了常规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治疗(第1、2、3组研究对象对应的病例数分别是20、16和10例).4例患者CTA图像双侧子宫动脉显示不清,术中DSA显示子宫动脉细小,导管进入困难,后行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研究患者共100支子宫动脉中有92支(92%)在CTA中清晰显示.第2、3组对比第1组患者,在CTA帮助下并且少用DSA可使经双侧子宫动脉TACE手术时间缩短,从90.2min缩短到50.5 min(P=0.036),术中透视时间从28.3 min缩短到17.5 min(P =0.032),剂量面积乘积从109.5Gy· cm2降低到24.5 Gy · cm2(P< 0.001),对比剂用量从100.4 ml降至25.0ml(P< 0.001).结论 CTA在中晚期宫颈癌TACE术中运用有助于识别靶动脉,提高TACE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8.
肺癌血供系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肺癌血供来源,为肺癌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对20例肺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分别作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造影;②对32例肺癌患者作CT平扫和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分别测量平扫、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CT值变化;③对20例肺癌患者分别行支气管动脉CTA(CTBA)和经肺动脉CTA(CTPA);④对12例肺癌患者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多排螺旋CTA(MSCTBA,MSCTPA)。结果①20例肺癌均见支气管动脉供血,未见肺动脉供血;②全部肺癌肿块,肺动脉期CT值与平扫相同,主动脉期有明显强化;③20例CTBA全部见肿瘤血管,并全部强化,20例CTPA未见肿瘤血管也未见强化;④12例MSCTBA见明显血管供应肿瘤,22例MSCTPA均未见供血血管。结论多种方法证明肺癌血供来自体循环,不来自肺循环。  相似文献   

9.
聚乙烯醇栓塞介入治疗中央型肺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聚乙烯醇(PVA)栓塞化疗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在中央型肺癌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5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为24例和21例.行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供血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后,对照组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疔药,而试验组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超选择插至肿瘤供血动脉,依血供情况分别经每一条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继以聚乙烯醇(PVA 300~600 μm)经微导管栓塞上述每一条供血动脉.结果 对照组缓解率(CR PR)50%,实验组缓解率(CR PR)90.4%.对照组获得手术根治机会者2例,术后全部化疗,余22例行综合治疗.实验组获得手术根治机会者达7例,术后全部化疗,余14例行综合治疗.随访2~24 个月,对照组3例死亡,实验组无1例患者死亡.结论 聚乙烯醇栓塞介入治疗中央型肺癌,其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灌注.长期疗效有待于大量增加的临床病例及长期随访,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CTA与DSA对支气管肺癌的血供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 ,为肺癌的营养学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 :对 12例支气管肺癌 (中央型 5例 ,周围型 7例 )先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DSA ,再分别行两者的动脉造影CT(CTA)动态薄层扫描。结果 :DSA显示 12例癌肿全部由支气管动脉供血 ,未见肺动脉供血 ;而CTA示癌肿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 ,肺动脉亦参与供血 ,供血部位主要位于病灶周边部位 ,分布不均匀 ,周围型多于中央型。结论 :支气管肺癌 ,无论是中央型还是周围型 ,均由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 ,其中支气管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 ;CTA较DSA结果更准确、可靠 ;介入治疗应兼顾两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CTA探讨中心型肺癌与正常对照者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显示率、直径大小的差异及BA直径与原发肿块的关系。方法:对42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和51例正常人的BA行CTA检查,采用MPR、MIP、VR等技术对BA进行观察和重建,比较2组之间BA的显示率和直径,对中心型肺癌组BA直径与原发肿块平均直径进行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中心型肺癌组与正常组BA显示率与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心型肺癌组BA直径与原发肿块平均直径相关系数为0.327,P值为0.034。结论:中心型肺癌BA直径大小与原发肿块大小呈正相关,即BA直径随原发病灶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能谱CT对比剂追踪智能触发技术在低浓度等渗碘对比剂模式下支气管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我院胸部增强患者20例,行能谱CT GSI扫描模式下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CTA)。经留置针注入碘克沙醇(270mgI/ml),剂量1.2ml/kg ,流速4.0 ml/s ,采用对比剂追踪智能法触发扫描。数据均传入工作站,通过GSI viewer软件获得混合能量图像(Quality Check ,QC ,140 kVp )、最佳单能量图像,测定以上两组图像支气管动脉的CNR、SNR ,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对图像进行独立评分。支气管动脉CTA质量的主观评分采用配对 t检验,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①本研究患者支气管动脉C T A图像在最佳单能量和混合能量组均显示共55支。最佳单能量组优质支气管动脉共46支(84%),平均主观评分:3.63±0.92;混合能量组优质支气管动脉共28支(51%),平均主观评分:2.57±0.90;两者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t=13.608,P<0.001);两名医师评分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 r =0.745, P <0.01)。最佳单能量组图像(CNR:35.1±21.23;S N R:45.10±23.32)CNR、SNR均明显优于140kVp混合能量组(CNR :12.23±9.30;SNR:31.95±17.62)( t =9.865,8.268,P <0.001);②使用低浓度对比剂,患者碘对比剂的碘含量值均低于根据常规对比剂的每公斤体重测量值。结论采用低浓度碘对比剂可以在能谱CT 单能量技术优化条件下获得更多优质的支气管动脉图像,提高了支气管动脉的显示率和清晰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肺癌病例,其中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薄建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及走行;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肺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定位和其他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对咯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咯血患者的MSCTA图像及后处理资料,3例行DSA检查,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5例患者中,单纯支气管动脉供血2例,膈下动脉、肺动脉联合供血1例,膈下动脉、支气管动脉联合供血1例,膈下动脉、肺动脉及支气管动脉共同供血1例。MSCTA共检出9支责任血管,包括4支异常增粗支气管动脉、3支扩张纡曲膈下动脉及2支远端扩张的肺动脉。结论:MSCTA不仅能较准确地显示咯血责任血管的起源、数目和走行,并且对其基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咯血病人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A)在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6例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的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增强薄层扫描,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处理显示罪犯血管,然后行支气管动脉栓塞(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治疗。结果:16例患者胸部CT血管成像共显示28条罪犯血管,包括21条支气管动脉(左13、右8)、3条肋间动脉、2条膈动脉、1条胸廓内动脉及1条自主动脉弓部下缘来源。栓塞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个月),15例(93.7%)未发生再咯血。结论:MSCrA能客观地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特征,指导支气管扩张并大咯血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小动脉夹层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腹部小动脉夹层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主要应用容积显示(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图像重建观察夹层情况。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腹部小动脉夹层,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夹层4例,肾动脉夹层2例。结论64层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腹部小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支气管动脉(BA)的三维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对7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BA清晰显示病例,采用容积再现(VR)、薄层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MIP等后处理技术,通过薄层轴位图像及重建图像观察和分析BA的相关三维解剖学特征。结果79例患者中,BA共清晰显示189支,其中右侧99支,左侧90支;较为常见的是R,L,(59.4%,47/79),R2L1(17.7%,14/79);右BA主要起源于右肋间后动脉(80.O%,79/99)和胸主动脉(18.0%,18/99)。开口位于胸主动脉的右侧壁,右前侧壁及前壁,左BA主要起源于胸主动脉(92.O%,83/90),开口位丁胸主动脉的前壁及前侧壁,BA左右共干起源的24支,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异位起源的9支(0.05%,9/189)。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BA,有效评价BA的三维影像解剖特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清晰的BA三维解剖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