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源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双源CT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行前瞻性触发序列门控扫描,B组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5次/min(bpm)以下,心率相对规整(波动≤10bpm).管电压根据体重质量指数(BMI)调整:BM1≥25kg/m2,120kV;BMI<25kg/m2,100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74±0.51)分,平均有效剂量为(2.38±0.83) mSv;B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68±0.58)分,平均有效剂量为(9.49±3.38)mSv.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891,P=0.059);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2,P<0.001),降低约75%.结论:双源CT在心率低且稳定的患者中行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68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A组38例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bpm)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 bpm以内.排除标准为心率不能控制在70 bpm以内及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采集期相70%R-R间期.B组30例为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人组标准为心率70 bpm以下,窦性心律且规整.排除标准为心律不齐患者、屏气不佳者以及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及明显狭窄者.2组中管电压均随体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20 kV,BMI<24 ks/m2管电压采用100 kV.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476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372段冠状动脉.A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为(3.48±0.59)分,B组均值为(3.53±0.58)分,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32,P=0.187).A组平均有效剂量为(2.51±0.54)mSv;B组平均有效剂量为(14.55±3.54)mSv,2组之间平均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84,P=0.000).结论 在严格掌握心率及心律的基础上,可成功实现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中的应用。方法:收集60例心率70次/min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患者,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观察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对照组),比较2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心率70次/min时,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二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85±0.35)mSv、(8.79±0.72)mSv(t=-43.34,P0.05)。结论:64排128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在患者心率70次/min时,图像质量较好,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94例持续房颤患者,47例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另外47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设备采用第二代双源CT.以冠状动脉段为基础评价图像质量,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前瞻组可诊断的血管段为99.5%(604/607),回顾组为97.7%(570/584),前瞻组显著高于回顾组(P<0.001).以患者为基础,前瞻组43例(92%)为可诊断,回顾组29例(62%)为可诊断病例.有效辐射剂量在前瞻和回顾组分别为(4.15±1.78)mSv和(12.15±5.38)mSv,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序列扫描降低辐射剂量66 %.结论 采用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于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具有可行性,该扫描方案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MSCT)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 连续选取77例临床拟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70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根据患者体重指数选择管电流(230~740 mA),管电压120 kV;用同样扫描条件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并记录.同时比较行MSCT冠状动脉成像连续回顾性门控心电标记固定参数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3.9,心率<70次/min)的扫描剂量,并对2组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前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剂最平均为3.37 mSv,所获图像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平均剂量为17.29 mSv;B组实际回顾性门控CT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13 mSv.B组与A组模拟固定参数螺旋扫描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与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有效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0,P<0.01),减少了约81.4%.结论 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横断面扫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高质最图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的应用,并评价其图像质量.方法 将72例心率70次/min(bpm)以上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按扫描方式分为2组.A组40例行适应性序列扫描.B组32例行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对2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处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结果 A组评价501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400段冠状动脉.可评价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秩次,A组为475.42,B组为420.4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9,P=0.000).平均有效剂量A组为(6.2±0.9)mSv,B组为(14.7 ±1.9)mSv,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1,P=0.000).结论 适应性序列扫描对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可行性,该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而保证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无心率控制下的患者不同采集窗设置,明确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75例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CA)扫描,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无心率控制。心率≤65次/min采集期相设置为65%~75%,65次/min<心率≤80次/min采集期相设置30%~75%,心率>80次/min采集期相设置为35%~45%。分析患者辐射剂量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75例患者有效剂量(ED)为(2.44±1.21)mSv,其中A组为(1.54±0.41)mSv,B组为(3.57±0.53)mSv,C组为(1.64±0.27)mSv;A组vs B组P=0.000,A组vs C组P=0.854,B组 vs C组P=0.000。75例患者共评价1043段冠状动脉节段,平均显示13.9段,(3.66±0.51)分。其中A组(3.75±0.44)分;B组(3.60±0.54)分;C组(3.38±0.67)分;A组vs B组P=0.000,A组vs C组P=0.004,B组vs C组P=0.032。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通过适应不同心率修改采集窗范围可以获得可评估的图像质量,并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剂量产生,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与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两种技术方法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方法 33名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前瞻组16例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65次/min;回顾组17例为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心率小于75次/min.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234.4 mGy·cm,占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平均DLP 974.4 mGy·cm的24.1%.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患者的平均有效剂量为3.2 mSy,回顾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为13.6 mSv,降低76.47%.结论 64排螺旋CT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比较可以获得相似的图像质量,可大幅降低患者的有效剂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且心率较低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31例患者行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心率≤75次/min,选择R-R间期的70%扫描;B组心率>75次/min,选择R-R间期的40%扫描.2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15支分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算2组总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剂量(ED)均值.结果 31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节段为437段,共有408支(93.4%)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29支(6.6%)冠状动脉节段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其中A组共226个节段,12个节段(5.3%)不能评价,B组共211个节段,17个节段(8.1%)不能评价;31例患者冠状动脉均分3.57±0.64;其中A组冠状动脉均分(3.65±0.39)与B组冠状动脉均分(3.41±0.4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P=0.12);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时,只有第10段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P<0.05).CTDIvol均值为(18.88±5.04) mGy,有效剂量为(4.31±1.05) mSv.结论 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无需控制心率情况下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的冠状动脉图像,加之低的辐射剂量有望成为冠状动脉CT成像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