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嘉兴市第一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颈动脉斑块患者10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行CEUS检查,评估斑块易损性。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脑卒中,分成卒中组(n=51)、非卒中组(n=57),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的CEUS特征,包括新生血管分级、灌注方向、主要增强部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颈动脉斑块常规超声特征、CEUS特征对脑卒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卒中组平均斑块长度、厚度高于非卒中组,斑块狭窄程度≥50%、低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斑块表面溃疡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卒中组0级、1级占比低于非卒中组, 2级、3级占比高于非卒中组,且2级+3级总数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两组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灌注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组斑块肩部增强占比高于非卒中组(P<0.05)。常规超声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12,敏感度为62.75%,特异性为59.65%。CEUS评估斑块易损预测脑卒中的AUC为0.788,敏感度为80.39%,特异性为77.19%。结论 CEUS可以通过评估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情况,对脑卒中发生风险进行预测,敏感度与特异性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的40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全部患者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对斑块内的造影剂增强情况进行观察,选择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来对斑块的峰值强度(PI)、增强密度(DE)、达峰时间(TTP)进行计算。结果在造影剂增强比例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在TTP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PI和DE方面,软斑组和混合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进行有效显示,能有效评估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stroke,I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therosclerosis,CAS)斑块的超声和CT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0例ICS患者CAS斑块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和CT血管造影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并对两种检查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0例患者中48例患者斑块阳性,42例患者斑块阴性,超声检查与CT血管造影检查相比斑块显示阳性预测值95.7%,阴性预测值93.0%。CT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比较阳性预测值93.8%,阴性预测值95.2%,kappa值为0.872,调整一致性为0.942,约登指数为0.871。kappa值0.75,两种方式一致性较高。糖尿病、高血脂、年龄三项危险因素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脂为ICS患者出现CAS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ICS患者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效果与CT血管造影结果基本一致,筛查效果准确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临床特点以及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98例,进行CT血管成像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斑块性质、形态,根据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将其分为易损性斑块组152例,非易损性斑块组246例,对二组采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和疾病史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二组比较,易损性斑块组患者年龄、血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水平偏高、吸烟所占比例明显升高,H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发生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对易损斑块的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结论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外段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对5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颅外段颈动脉MSCTA检查,评价颈动脉斑块数目、性质、部位、强化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共发现斑块131个,硬斑块101个,28例发现软斑块30个,其中4例发现溃疡斑.斑块分布于颈动脉起始部16个,颈总动脉13个,颈动脉分叉部76个,颈内动脉26个.增强后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血管狭窄59支(10例为多支狭窄),轻度狭窄31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7支,完全闭塞2支.结论 MSCTA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方法简单易行,能够为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联合三维超声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常规超声检查存在颈动脉斑块且厚度≥2.0mm的门诊或住院患者261例。根据临床诊断是否发生AIS分为AIS组(126例)及NAIS组(135例)。颈动脉优选斑块行超声造影及三维超声检查,分别获得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增强强度(enhanced intensity,EI)]及三维超声定量参数[斑块厚度(plaque thickness,PT)、斑块体积(plaque volume,PV)、面积狭窄率(percent area stenosis,PAS)、灰阶中位数(gray-scale median,GSM)],比较2组间上述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单独及联合检测对AIS的预测价值并确定其截断值。结果AIS组患者颈动脉斑块EI值高于NAIS组,GSM值低于NAI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的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47个颈动脉斑块,术前行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检查,与术后病理对照,比较各参数的差异并构建灰阶中位数及标准化管壁指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易损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高于与稳定斑块组(t=1.581,P<0.001)。易损斑块的灰阶中位数明显低于稳定斑块(t=5.076,P<0.001);易损斑块的标准化管壁指数高于稳定斑块(t=2.314,P=0.025);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最大面积狭窄率、厚度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灰阶中位数值34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68.0%、特异性81.8%、准确性74.5%、阳性预测值81.0%、阴性预测值69.2%,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标准化管壁指数0.645诊断易损斑块的敏感性60.0%、特异性81.8%、准确性70.2%、阳性预测值78.9%、阴性预测值64.3%,ROC曲线下面积为0.709。结论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利用灰阶中位数及标准化管壁指数定量评估斑块成分、血管负荷,对诊断易损斑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real-time 3D ultrasound,RT-3DU)血管斑块定量分析(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VPQ)技术诊断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颈动脉斑块性质检查的患者10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应用RT-3DU VPQ技术检测颈动脉相关参数,并于超声检查后24h内进行CEA手术和病理学诊断,比较各参数的差异并构建标准化管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NWI)及建灰阶中位数(Gray Scale Median,GSM)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108例患者共发现115个颈动脉斑块,经病理组织学诊断,易损斑块64个,稳定斑块57个。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斑块厚度、体积和最大面积狭窄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的NWI值(0.68±0.14)高于稳定斑块(0.56±0.11),易损斑块的GSM值(29.61±10.88)低于稳定斑块(50.95±17.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不同狭窄程度者的IMT、最窄处斑块厚度和斑块回声强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管不同狭窄程度者的NW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狭窄者的NWI值高于轻度狭窄,重度狭窄者的NWI值高于轻度和重度狭窄的患者。以GSM值34诊断易损斑块的灵敏度为78.69%,特异度为81.48%,准确度80.0%,阳性预测值为82.76%,阴性预测值为77.19%,ROC曲线下面积为0.745。以NWI值0.641诊断易损斑块的的灵敏度为63.93%,特异度为79.63%,准确度为66.09%,阳性预测值为78.0%,阴性预测值为66.15%,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结论:RT-3DU VPQ技术利用GSM和NWI有助于更客观评估斑块成分、血管负荷,对于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粥样斑块可因颈动脉内膜表面破溃而形成粥样溃疡,破溃后纤维素、血小板、胆固醇结晶等附在其上,粥样物质进入血流形成栓子。栓子随血液流入脑中,形成微栓塞,导致小血管管腔闭塞,引起脑局部循环障碍,产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0%~30%脑卒中是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本研究探讨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旨在为颈动脉斑块、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颈动脉斑块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在我院收治的2013年2月-2015年7月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45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伴有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临床影像超声检查所有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类型、大小、数量与部位,计算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就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观察组发生概率为74.23%,对照组发生率为51.34%,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意义;就斑块类型,观察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概率为55.68%,对照组发生率为41.34%,而且观察组患者16例为软斑块,软斑块的发生率为37.20%,对照组软斑块患者5例,发生率为11.10%,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伴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的发生率,临床对于高血压伴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治疗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患者中的技术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市两家医院2012年1-12月住院患者63例为观察对象,均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筛选的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先行CT平扫再行增强扫描,所有数据应用add/sub软件进行自动减影处理.结果本组63例患者CTA检出I度狭窄36支、Ⅱ度狭窄30支、Ⅲ及Ⅳ度狭窄24支;经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证实I度狭窄42支、Ⅱ度狭窄36支、Ⅲ及Ⅳ度狭窄24支.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能比较准确的判断患者颈动脉狭窄及其程度,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斑块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8月我院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CTA资料。结果共发现377个斑块,其中斑块钙化率63.40%;颈动脉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27.85%)、颈动脉分叉部(39.78%)及颈内动脉(21.48%)。轻度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斑块构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0岁与≥70岁组间斑块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颈总动脉发生斑块的类型与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闭塞与临床症状正相关(B=1.080,P〈0.05),而钙化性斑块与临床症状负相关(B=-0.688,P〈0.05)。结论64层CTA不仅可评价颈动脉斑块的影像特征,还可定量测量血管狭窄;联合评价斑块类型、狭窄程度及发生的血管节段可对临床脑血管事件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能谱CT血管成像(能谱CTA)多参数分析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成分界定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4例经超声筛查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术前行颈动脉CT能谱成像扫描.将数据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记录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和数量,并使用GSI Viewer(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 Viewer)平台综合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组织成分.获取各斑块主要成分的能谱曲线及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出各成分的能谱曲线斜率.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上述斑块成分的能谱参数.采用Kappa检验能谱CTA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44例患者中能谱CTA共检出49处斑块,与超声检出斑块数量相符,其中纤维斑块24处,脂质斑块18处,斑块内出血7处.3种斑块组织成分的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能谱CTA对颈动脉斑块类型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学切片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96、0.824、0.764).结论 能谱CTA能够准确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组织成分,进而判断斑块的类型,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同期100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对两组实施超声造影,进行声学定量分析,对比两组AT(造影剂达到时间)、TTP(造影剂达峰时间)、BI(基础强度)、PI(峰值强度)、IE(增强强度)、DE(增强密度)。结果:两组AT、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I、PI、IE、DE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客观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并能为临床医师评估患者的斑块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 6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有斑块组49例和无斑块组17例.分别检查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斑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压、血糖、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OR=3.53,P=0.036)和高舒张压(OR=1.17,P=0.011))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其中C-反应蛋白和舒张血压增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及相关的炎性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发病的关系。方法: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的颈动脉行3.0TMRI检查,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将其分为IS不稳定斑块组、IS稳定斑块组和IS无斑块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血管超声检查排除颈动脉斑块);同时检测两组血白细胞(WB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8.42%(26/38),其中颈动脉有不稳定斑块的患者20例;IS不稳定斑块组IL-6和TNF-α水平较IS稳定斑块组、IS无斑块组及对照组人群高(P<0.01);而后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S不稳定斑块组WB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结论:炎症反应参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形成,WBC、IL-6和TNF-α在颈动脉斑块破裂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思勰  陈君辉  姚海波  何代忠 《海南医学》2020,31(16):2115-2119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危斑块CT定量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临床诊断为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应用SOMATOM Drive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头部灌注和头颈部血管检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确定有无近期脑梗死病灶。借助西门子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测量灌注参数值并计算其相对值(病变侧/对侧),即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和达峰时间(rTTP/rTMAX),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表面形态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灌注参数差异,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颈动脉管腔不同程度狭窄之间的rMTT、rT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者的rMTT、r TMAX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钙化斑块不同表面形态之间的rMTT、r T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斑块者的rMTT、rTMAX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