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62)
<正>0引言品管圈又称为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在同一工作场所的人在以解决工作问题为前提下自动自发的组成一个小团体,或者有意识的将此类人员组织在一起,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相互商讨质量管理的相关问题,应用品管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1]。呼吸科长期进行鼻饲的患者颇多,为了患者能更好的增加营养,我们会对患者来鼻饲肠内营养,而护士针对肠内营养发放及操作缺乏 相似文献
2.
刘雪玲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6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方面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主题,运用PDCA循环开展品管圈活动,将活动前后本科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未正确处理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本科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正确处理率从24.44%提高到91.11%,圈员在积极性、责任感、沟通配合、成就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圈手法运用、团队精神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于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内科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内科积极实施。结果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率由活动前的64%提升到93%,手卫生规范执行率提高了29%。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率,并且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抗感染意识,同时提升了参与品管圈的小组人员在应用品管圈时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品管圈理念在手术室处理医疗垃圾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医疗垃圾处理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普通外科手术室的8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普通外科手术室从2015年1月成立手术室品管圈,圈名为“医疗垃圾环保圈”,由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3名组成;观察与记录品管圈活动对策实施前后手术室医疗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圈员们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能力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医疗垃圾管理中存在的缺陷与问题有60处,其中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22次,占比36.7%;锐器处理不当8次,占比13.3%;医疗垃圾袋封口不严4次,占比6.7%;医疗垃圾在手术室存储时间过长16次,占比26.7%;医疗垃圾袋渗漏10次,占比16.7%;2015年1~7月品管圈实施后只有10处相关医疗垃圾管理处理的问题,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品管圈实施前(P<0.05)。品管圈实施后圈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评分都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品管圈理念在手术室处理医疗垃圾中的应用能提高圈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减少医疗垃圾处理缺陷的发生,从而提高医院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手术三方安全核查执行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手术三方安全核查,通过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步骤进行品管圈活动。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手术三方安全核查执行率由之前的97.69%逐渐提高,最终达到100%,符合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护士依从性提高,增加了团队意识和凝聚力,保证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医学创新》2016,(2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设定主题、制定活动计划书、现状把握、设定目标、解析、对策拟订等,对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干预和改进,分别抽取品管圈活动前后1200例患者实施身份识别执行情况进行对比,了解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率。结果:品管圈活动前,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74.20%;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为95.83%,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较品管圈活动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活动目标达成率为137.90%,进步率为29.20%。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注射室患者身份识别规范执行中能够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有利于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减少医疗纠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4,(4)
保证按时执行餐前注射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治疗、控制血糖的重要环节。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时常会出现患者未按时或漏执行餐前注射胰岛素,造成治疗方案执行缺陷。本科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餐前注射胰岛素执行缺陷进行改进,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索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室引流管标识准确率中的应用.方法由8人组成品管圈,分析手术引流管标识缺陷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手术引流管标识缺陷率由6.9%降至3.0%(P<0.05).结论将品管圈的方法应用于手术室引流管标识管理中取得显著效果,提高了全科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实现引流管安全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2.
盛芸贤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8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室巡回护士的在位率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科成立品管圈前后的2018年8月至2018年9月和2018年10月至2018年11月的两组患者,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巡回护士在位率、护理质量、围手术期感染率、患者满意度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巡回护士的在位率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增加,同时围手术期感染率降低(P0.05)。结论手术室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风险患者标准预防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多学科医护联合品管圈团队,从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真因验证、对策拟定及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VTE高风险患者标准预防执行率、VTE风险评估率、VTE相关知识知晓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活动实施后,初步建立VTE标准预防防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VTE高风险患者标准预防执行率由58.08%提升至90.32%,医护人员对VTE发生风险主动评估率从78.26%提高至96.38%,医护人员及患者对VTE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提升至92.37%和94.78%.活动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构建VTE标准预防防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有利于提升医、护、患三方VTE防范水平,提高VTE高风险患者标准预防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正确理解品管的操作方法及应用流程,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及正确率,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我科于2012年4月12日组圈,对心内科病区护理人员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找出手卫生执行率及正确率低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8个月的计划-实施-确认-处置(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结果经过品管圈8个月的良性干预,我科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出院人数增加,护理人员平均洗手执行率和正确洗手率达到95.42%。结论应用品管圈工具,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洗手的执行率及正确率,减少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达到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执行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立"提高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对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康复现象进行调查与原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将2014年3月~2014年4月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7月~2014年8月的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从肌力、肌萎缩、手关节活动范围、手肿胀程度、周围神经损伤程度5个方面作为评定指标.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执行率由实施前的52.71%上升至82.53%(P<0.05),目标达标率106.57%,进步率56.6%.结论 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手外伤术后患者功能康复执行率,提升了护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护士专科知识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品管圈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中我院10名手术室工作者,将其组建成一个10人的品管圈,分析手术室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对培训前后医护沟通的总分数、急救理论总分数、急救技能的总分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培训后,手术室工作人员在急救理论、医护沟通及急救技能的总分数等,均优于培训前,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管理的方法明显提高了手术室工作效率、圈员的创新意识、组织策划的能力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本文探讨了品管圈(QCC)活动对提高呼吸ICU护理人员雾化吸入医嘱执行率的作用。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提高雾化吸入医嘱执行率为活动主题,分析影响护理人员漏执行雾化吸入医嘱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比较活动前后雾化吸入执行率差异。结果本文发现,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雾化吸入医嘱漏执行率由原来的30.59%降为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护理人员雾化漏执行率,保证患者的治疗疗效,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