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比较,探讨肠内营养应用的疗效.方法:8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4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检测其手术前1 d、术后第7 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即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日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重均下降,但EN组下降少于P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下降的数值明显小于PN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也早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的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对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呼吸科及ICU呼吸衰竭患者127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及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EN+PN组),分别对其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氧合指数、总蛋白、白蛋白、每日营养费用、APACHEⅡ评分及并发症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治疗后各组体重指数、氧合指数、总蛋白、白蛋白均高于治疗前,APACHEⅡ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EN+PN组体重指数、氧合指数、总蛋白、白蛋白均高于EN组及PN组,APACHEⅡ评分低于EN组及PN组;治疗后EN组氧合指数、白蛋白高于PN组,而APACHEⅡ评分低于PN组;EN组每日使用营养费用最低。各组均出现不同并发症。结论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病情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州医药》2012,43(3)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对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呼吸科及ICU呼吸衰竭患者127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及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EN+ PN组),分别对其治疗前后体重指数、氧合指数、总蛋白、白蛋白、每日营养费用、APACHEⅡ评分及并发症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 治疗后各组体重指数、氧合指数、总蛋白、白蛋白均高于治疗前,APACHEⅡ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后EN +PN组体重指数、氧合指数、总蛋白、白蛋白均高于EN组及PN组,APACHEⅡ评分低于EN组及PN组;治疗后EN组氧合指数、白蛋白高于PN组,而APACHEⅡ评分低于PN组;EN组每日使用营养费用最低.各组均出现不同并发症.结论 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病情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EN组和PN组,分别检测两组术前1天、术后第8天体重、血常规、血清白蛋白和转氨酶,并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EN组患者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下降幅度均小于PN组(P<0.05),转氨酶上升幅度低于PN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EN组明显低于PN组(P<0.01),作为免疫指标的淋巴细胞计数EN组较PN组恢复升高更快(P<0.01).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早期EN较PN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免疫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肝门胆管癌切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肝门胆管癌切除术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37例术后行肠外营养(PN)。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黄疸指数、术后体温、住院费用等的差异。结果 EN组比PN组肠功能恢复早(P<0.05)、胆瘘发生率低(P<0.05)、术后体温恢复快(P<0.05)。结论肠内营养应用于胆管癌切除术后是安全可行的;它既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又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胆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肠内营养支持)和PN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而P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较EN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6例次,EN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远端胃癌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方法:64例远端胃癌术后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联合肠外营养组(EN+PN)各32例,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对比分析两组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等指标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在研究期间无死亡,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EN+PN组免疫指标比PN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比PN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更少,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促进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亮  余佩武  兰远志  石彦  刘伟 《重庆医学》2008,37(12):1360-1361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癌术后免疫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30例、PN组30例及对照组20例。术后24 h开始给予EN或PN,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第8天营养和免疫指标,并观察术后严重并发症及肠功能的恢复。结果EN组和PN组术后体质量(BW)、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血红蛋白(H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N组与PN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N组、PN组术后CD3 、CD4 、CD4 /CD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EN组术后CD4 、CD4 /CD8 亦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胃癌术后近期的营养和免疫状况,在术后细胞免疫和肠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50例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组(T P N)25例,肠外营养(P N)+肠内营养组(E N)25例.分别于术后24h后给于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其间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N+EN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小于PN组(P<0.05),且PN+EN组术后第8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和体重恢复较快(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可行,较TPN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刚  甘崇志  丛伟  耕噶 《四川医学》2003,24(1):22-23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 ,术中置放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对维持机体营养、促进恢复及防治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4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肠内营养组 (EN组 )与肠外营养组 (PN组 )。EN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 ,术后 2 4h即予以肠内营养 ,PN组术后 2 4h予以 3L营养袋经锁骨下静脉输注 ,两组病人监测其术前1d、术后 5d、术后 10d的体重、血浆蛋白、前白蛋白。结果 两组病人在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无明显差异 ,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方面 ,EN组明显优于PN组 (P <0 .0 1)。结论 经十二指肠营养管予以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并且有简便易行 ,安全有效 ,费用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杨栋  罗继文  任杰  饶志勇  胡雯   《四川医学》2023,44(2):134-140
目的 比较和探讨不同营养治疗方式对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拟行食管癌手术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PEN)组,每组40例,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相应的营养治疗,收集并比较每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以及临床结局指标。结果 EN组和PEN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PN组(P<0.05);PEN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高于EN组和PN组(P<0.05),EN组和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EN组和PEN组(P<0.05);PN组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PEN组(P<0.05),EN组分别与PN组和PE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N组患者出院时体质量明显低于术前(P<0.05),三组患者体质量丢失程度排序为:PN组>EN组>PEN组(P<0.05);PEN组住院时间短于EN组和PN组(P<0.05),EN组和P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术后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的恢复及营养状况的改善的影响.方法 将2005~2010年胃肠道肿瘤术后120例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于术后第一天分别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检测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8天两组患者的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胃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术后8d,EN组术后体重为(55.1±4.3)kg,白蛋白为(33.0±0.6)mg/ml,前边蛋白为(279.2±3.5)mg/ml,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分别为(47±18)和(73±9)h;PN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6.7±5.8)kg,(33.0±0.6)mg/ml,(187.3±3.1)mg/ml,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分别为(72±21)和(94±15)h.所有患者在住院研究期间无死亡,EN组患者的前白蛋白均明显高于PN组(P<0.01),而其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及体重方面在给予不同营养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术后尽快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能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营养身体状况,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6,(8):1028-1030
目的:分析肠内和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肿瘤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营养支持方法不同分为EN组和PN组,EN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PN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分析营养支持效果。结果:术后患者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开始逐渐恢复,两组患者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营养支持,生化指标明显改善,EN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首次排气时间(2.18±0.75)d、排便时间(3.26±0.85d)显著短于PN组(3.25±0.87d)、(5.26±1.26d,P均<0.05)。常见并发症为恶心呕吐、腹泻、静脉炎以及伤口感染等,EN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1.6%)显著低于对照组(6.6%,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够更好地改善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炎症反应及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67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EN)组37例、肠外营养(PN)组30例,观察2组患者营养指标、急性炎性指标、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2组术后内毒素水平、各项炎性反应指标均明显上升,各项营养指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第7天EN组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PN组(P<0.05),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明显高于PN组(P均<0.05),术后第3、7天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PN组(P<0.05).结论 EN支持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食管癌术后肠黏膜通透性,抑制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老龄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老年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与肠外营养组(PN),各33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按照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原则,EN组逐步实施肠内营养,PN组给予肠外营养。2周后观察体重变化百分比(IBW%)、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变化,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TSF、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EN组IBW%、TSF、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N组上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组总有效率为66.7%,EN组总有效率为42.4%,PN组病死率为18.2%,EN组病死率为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在改善老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及远期的病死率方面优于肠外营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张翠  陆瑶 《现代医学》2023,(10):1478-148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管理模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护理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67例PD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6例PD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为主的营养管理模式,实验组采用肠内营养为主的营养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后营养状态、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前与术后的差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胰瘘、胆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以早期肠内营养为主的营养管理模式能显著降低PD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营养,促进恢复及预防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768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与肠外营养组(PN组).EN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第1d即予以肠内营养.PN组术后第1d予以周围静脉营养支持.两组患者监测其术前1d、术后5d、术后8d的体重、血浆白蛋白、以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在体重、血浆白蛋白无明显差异.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EN组明显优于PN组(P<0.01).结论 食管癌贲门癌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予以肠内营养,能很快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状态,明显改善患者营养,并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且费用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空肠营养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总结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收集近2年来胃癌患者119例,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变化、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体重变化、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EN组均较PN组减少(P<0.01).结论 胃癌术后空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等状况恢复的比较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4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分别经鼻肠管、经颈内静脉进行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术后体重均低于术前,有显著差异(P<0.05),EN组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小于PN组(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是安全可行的,且费用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0.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对肝功能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8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 EN组)与肠外营养组( PN组),每组40例.EN组术后24 h以内管喂肠内营养液能全力, 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 总热量为105-126 kJ·kg-1·d-1 , 营养支持共7 d.分别于术前, 术后第3、8天查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均下降, 术后第8天有所恢复, EN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均升高, 术后第8天EN组TB、DB、IB降至术前水平,而PN组继续升高,明显高于EN组(P<0.05).两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于术后第3、8天均持续升高, 但PN组较EN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可促进肝脏合成蛋白, 减轻术后肝功能损害, 有利于术后胆红素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