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琪  彭劼  侯金林 《广东医学》2008,29(7):1102-110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91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91例患者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草药,分别占35.1%,18.8%,10.5%;给药途径以口服最常见(46.9%);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轻、中度肝损害多见(86.4%);患者年龄、ALT及AST峰值水平与预后无关;预后不良组TBIL、DBIL、PT峰值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05),ALB、PLT谷值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均P<0.005)。结论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炎,并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损害1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住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113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37%,无效率33.63%;其中致肝损害药物前三位为中草药类,抗微生物药,抗结核药,分别占38.05%,20.35%,10.62%;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中草药和抗微生物药是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与TBil、ALP、ALB、PTA及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总结临床治疗方法。结果 8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显效33例,好转37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87.50%;中草药、抗微生物药物、抗结核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心血管疾病药物、化疗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比例分别为:41.25%、18.75%、15.00%、11.25%、5.00%、3.75%。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较多,如抗微生物药、中草药等,临床早期发现、确诊和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5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7.2%),其次为抗结核药(16.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痛(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AST、ALP、r-G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39例(70.9%),好转13例(23.6%),恶化自动出院2例(3.63%)。死亡1例(1.81%)。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减少其发病率。方法对5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中药为最多(27.2%),其次为抗结核药(16.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痛(84%),其次为黄疸(58.7%);肝功能受损以ALT、AST、ALP、r-GGT、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39例(70.9%),好转13例(23.6%),恶化自动出院2例(3.63%)。死亡1例(1.81%)。结论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的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规律及特点,以加强临床的合理用药。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参与研究试验,对上述患者引发不良反应/事件的规律及特点等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 90例患者中,年龄≥60岁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率为42.2%(38/90),高于其他年龄段。因西药引发不良反应/事件的例次为87.8%(79/90),中成药例次为12.2%(11/90);前者以抗肿瘤药物、抗菌药及质子泵抑制剂为主,后者多由中药注射液引发。从给药途径方面分析,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事件最高,占71.1%(64/90),其次为口服给药,占25.6%(23/90),静脉推注、泵内注射较少,各占2.2%(2/90)和1.1%(1/90)。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等多种因素均相关,临床应给予足够重视,并做好相关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以确保高效、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亢治疗后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 2 2例甲亢患者的诊疗资料。结果 丙基硫氧嘧啶治疗后有 2 6.47%出现肝损害 ,他巴唑出现率为 5 9.0 9%,他巴唑较丙基硫氧嘧啶更易引起肝损害 (χ2 =5 .95 9,P <0 .0 5 )。肝损害指标ALP、GGT、AST、ALT、TBIL的异常频率分别为 77.2 7%、5 0 .0 0 %、3 6.3 6%、2 7.2 7%、2 7.2 7%。结论 甲亢治疗后药物性肝损害以GGT、AST异常为主 ,抗甲状腺药物停用或减量是治疗的关键 ,护肝降酶亦要同步进行 ,加强随诊可以预防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8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药物相关性进行分析,验证国际共识标准的临床实用价值,并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程度。方法:将入住我院的82例经过诊断为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国际共识的有关标准进行药物相关性评价。结果:经过本组患者的药物相关性分析可得:抗结核药为52例(占63.4%),中草药为30例(占36.6%)。本组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黄疸,其临床分型主要以肝细胞损害分型为主:药物相关性肝损伤为35例(占42.7%),药物不相关性肝损伤为27例(占33%),其他不能确定病因的肝损伤为20例(占24.3%)。结论:对于药物性肝病而言,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以抗结核药与中草药这两种因素为主。对于国际评价标准而言,它有助于排除或是肯定药物性肝病,也就是说为药物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药物肝损害的认识,以便对该病及早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5年7月至2009年2月到我社区站的52例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很多,以中药为主27例(占52%),西药25例(占48%),其中抗生素10例(占19%),降脂药7例(14占%),解热镇痛及激素占8例(15%).临床分型:肝细胞型33例(63.4%),胆汁淤积型8例(15.4%),混合型11例(21.2%).临床治愈例45例(86%),好转5例(10%),未愈2例(4%),无死亡.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中药有上升趋势,以肝细胞型为主,多预后良好,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原因、分型和临床特点等,提高对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肝损害患者平均年龄为70.37±8.46岁。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的药物排名前3位的是:抗结核药(42.55%)、中药和中成药(20.21%)和降血脂药(10.64%)。药物性肝损类型分别为:肝细胞型61例(64.89%)、胆汁淤积型24例(25.53%)和混合型9例(9.58%)。肝损伤程度:0级无,1级11例(11.70%),2级32例(34.04%),3级49例(52.13%),4级2例(2.13%),5级无。中度和重度肝损伤男女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防治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其中由中草药导致的31例(34.4%),抗生素22例(24.4%),抗结核药14例(15.6%),抗肿瘤药15例(16.7%),其他8例(8.9%)。按类型分为肝细胞型25例,胆汁郁积型36例,混合型29例。胆汁郁积型组总胆红素值和结合胆红素值均明显高于肝细胞型组和混合型组(均<0.05);而胆汁郁积型组总蛋白值和白蛋白值均明显低于肝细胞型组和混合型组(均<0.05)。5例药物性肝损,经过积极的住院治疗,治疗无效。结论容易引起药物性肝损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认识,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01~ 2013-08间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功能损害3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多见(15例,48.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11例,35.5%)与混合型(5例,16.1%).用药4d~4周出现肝损害最常见,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中草药繁多,尤其是治疗皮肤病、风湿关节病等的中草药,不同给药途径均可发生.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最易在用药4周内出现,临床上以肝细胞型最常见,临床医生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时,应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CLD)的病因、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确诊为CLD患者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CLD的药物主要有中草药(38.2%)、保健品或膳食添加剂(14.7%)、非甾体类抗炎药(11.8%)、抗生素(8.8%)、抗结核药(8.8%)。CLD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23例(67.6%)和食欲减退23例(67.6%),其次为尿黄22例(64.7%),其他常见症状包括:恶心14例(41.2%),厌油7例(20.6%),呕吐6例(17.6%),皮肤瘙痒3例(8.8%),大便颜色变浅2例(5.9%)和肝区疼痛1例(2.9%)。体征:皮肤巩膜黄染24例(70.6%),皮疹和肝脾肿大各1例(2.9%)。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症患者除GGT、ALP外,ALT、AST、TBil、DBil水平显著升高。经药物治疗后ALT、TBil、GGT及ALP可恢复正常,其复常时间分别为(46.7±24.5)d、(41.9±21.4)d、(35.8±20.2)d和(40.3±22.6)d。结论中草药是导致慢性药物胆汁淤积症的重要原因。慢性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兼具肝脏炎性反应及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经治疗后近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为中草药制剂,抗结核药、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类、解热镇痛药类、降血脂药物、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抗精神病药物,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在逐年增加,早期发现,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药物性肝损害预后良好,少数发展为重症肝炎或肝硬化。  相似文献   

15.
马辉  江静静 《安徽医学》2021,42(5):534-536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致病药物及临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0年宣城地区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用药种类、临床特点、肝脏生化学指标、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分类中,抗结核药占41.82%(23/55)、中草药及中成药占29.09%(16/55),其他导致肝损伤药物还有引产药、化疗药等占29.09%(16/5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80.00%(44/55),胆汁淤积型占7.27%(4/55),混合型占12.73%(7/55).55例患者中,2例死亡,均为肝细胞型,其余好转出院.结论 引起宣城地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为抗结核药和中草药,符合Hy,s法则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92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 根据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综合判断.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住院肝病患者的9.8%;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6.7%),其次为中药(23.9%);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7.3%),2周内者次之(27.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3%),其中4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3%),其次为黄疸(57.5%);临床治愈60例(65.2%),好转29例(31.6%),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3例(3.3%).结论 临床许多药物都可致药物性肝损害,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3.9%,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并探究其规律。结果:38%超过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最高,88%西药导致,12%中成药导致。在西药中,抗肿瘤药物占68.2%;中成药中,抗肿瘤中药注射剂占66.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00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发热等症状,且实验室检查异常,表现为ALT、AST、ALP及CGT值升高,直接或间接胆红素。结论: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掌握其规律,可促进其治疗措施的针对性及有效性,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姚碧艳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28-12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表现及发生时间、肝功能检查与分型、治疗及转归;比较不同年龄段、药物应用种类与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情况。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类药物、抗结核药物、中成药等;随着应用药物种类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P〈0.05);肝损害出现时间平均(6.92±1.98)周;肝细胞型肝损害78例、淤胆型32例、混合型10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均治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比较常见,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尤其要警惕中草药的肝毒性;对存在基础肝功能异常患者,权衡利弊后决定用药方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老年患者药物的使用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特点及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3例严重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种药物可致严重药物性肝病,其中最常见的药物为中草药5例(21.7%),抗结核药4例(17.4%),抗肿瘤药3例(13%),抗生素3例(13%),免疫抑制剂3例(13%)。23例中HBsAg阳性为13例(56.5%)。结论严重药物性肝病常见的诱发药物前五位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免疫抑制剂。HBsAg阳性患者易发生严重药物性肝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5年10月至201 1年5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2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0例患者中60%以上有乏力、纳差及黄疸,肝功能损伤以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变化为主.有肝细胞损伤型185例(80.4%),胆汁淤积型27例(11.7%),混合型18例(7.8%).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最多见的为中草药汤剂及中成药(55.2%)、抗结核药(9.6%)和其他抗细菌药(5.2%).218例(94.7%)患者预后良好,预后不良12例(5.3%),包括加重后自动出院4例,死亡8例.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缺乏“金标准”,易误诊漏诊.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应注意中草药、抗结核药、其他抗微生物药等.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数预后良好,但亦可发生严重肝损害,应尽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