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腹部超声影像学特点。方法比较86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与90例艾滋病非合并PSM患者的腹部超声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6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肝脏肿大46例,占53.49%,脾脏肿大53例,占61.63%,肝脾均肿大32例,占37.21%,腹腔淋巴结肿大15例,占17.44%,腹水8例,占9.30%;而90例艾滋病非合并PSM患者的腹部超声显示:肝脏肿大12例,占13.33%,脾脏肿大25例,占27.78%,肝脾均肿大8例,占8.89%。腹腔淋巴结肿大3例,占3.33%;腹水2例,占2.22%。两组肝脏肿大、脾脏肿大、肝脾均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可能为艾滋病合并PSM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患者腹部超声的声像图改变特征。方法应用B超检查360例已确诊的艾滋病患者的肝、胆、胰、脾、肾、腹部淋巴结等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结果 AIDS患者腹部B超的声像图表现为在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腹壁肿块,胸腔积液等。360例AIDS患者中,肝实质回声异常108例(30.0%),胆囊壁赘物43例(11.9%),144例(40.0%)腹部多发淋巴结肿大。结论 AIDS患者的肝脏、胆囊、脾脏、胰腺、肾脏超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及腹腔淋巴结肿大,最明显为肝脏、脾脏肿大,虽然以上声像图改变无明确特异性,但超声的阳性发现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结合临床病史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分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北京佑安医院确诊的4例AIDS合并PSM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4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皮肤丘疹等。CD4明显减少。2例胸片表现为间质性或实质性改变;腹部CT表现为内脏、腹腔多发脓肿;1例胸部CT表现为肺部浸润、粟粒性结节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真菌培养:在37℃培养或组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呈酵母相,组织细胞外真菌呈长而弯曲、有横隔的腊肠样。25℃培养,菌落呈暗红色绒毛状,可见红葡萄酒样色素扩散入培养基中。结论AIDS合并PSM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遇到上述情况应考虑PSM,并行相关检查,对PSM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2例艾滋病合并PS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PSM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单发或多发结节及结节内有空洞者29例(46.8%),粟粒状结节14例(22.6%),斑片、絮片状模糊影15例(24.2%),其中有9例合并有结节或粟粒状结节,双肺磨玻璃样改变5例(8.1%);胸水12例(19.4%),其中有9例合并有肺部改变;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41例(66.1%),仅有6例表现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而肺部无异常,但均合并有肝和(或)脾肿大、腹腔淋巴结肿大、颜面部脐凹样皮疹;合并肝和(或)脾肿大27例(43.5%);合并腹腔淋巴结肿大(以低密度为主)13例(21.0%);少见表现有合并心包积液、气胸等。结论艾滋病合并PSM的胸部影像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结节和(或)结节空洞、粟粒状结节、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腹腔低密度为主的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ST、ALT、CD4+T细胞,腹部淋巴结联检对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的价值。方法对1 045例疑似艾滋病(AIDS)并PSM患者同时进行确诊指标及拟诊标准所需的检查,应用流行病学的各项指标评价拟诊标准对AIDS合并PSM的诊断价值。结果拟诊诊断AIDS合并PSM的灵敏度为33.15%,特异度98.6%,准确度86.7%,阳性似然比23.68,阴性似然比0.678。结论符合拟诊标准条件的AIDS患者,应高度警惕合并PSM,建议按PSM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AIDS腹部所表现出的超声声像特征。方法:对158例临床确诊为HIV/AIDS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然后进行分析。结果:HIV/AIDS腹部超声的声像图表现为在肝脏、胆囊、脾脏、肾脏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胸腹腔积液。127例出现肝脏肿大或肝回声异常;47例脾肿大;54例出现胆囊炎改变;32例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胸腹水33例;7例肾炎改变;3例胰腺肿大。结论:HIV/AIDS患者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结合临床病史,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腹部超声的声像图特征.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93 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肝胆脾及腹主动脉周围超声检查,并对其结果分析.结果:AIDS 肝、胆囊、脾脏超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及腹腔淋巴结肿大.45 例出现肝脏肿大、肝回声异常;39 例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61 例出现胆囊壁改变;38 例有淋巴结肿大.结论:AIDS 患者的肝脏、胆囊、脾脏超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及腹腔淋巴结肿大,其中以肝脏、胆、脾脏改变最为明显,虽然以上声像图改变无明显特异性,但是结合临床病史,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分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健  陈平  宋芹霞  王安生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1):1901-1903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临床确诊的24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肺部MSCT表现,对包括所有病例图像的磨玻璃影、肺气囊、月弓征、肺间质改变以及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气胸等征象进行观察统计,总结病变形态、密度及分布范围等特征。 结果 24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MSCT图像中,18例(75.0%)表现为两肺大致对称的磨玻璃样病变,以两侧肺门旁及中、下肺野分布为主,其中7例(29.2%)伴有渗出性病变且相互融合成斑片状实变阴影,10例(41.7%)有间质性改变,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双肺胸膜下线条或网格状阴影、铺路石征及间质纤维化改变,6例(25.0%)肺气囊,4例(16.7%)“月弓征”,肺外表现包括气胸1例(4.2%),胸腔积液1例(4.2%),心包积液2例(8.4%),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2例(8.4%)。 结论 AIDS合并PCP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当AIDS患者出现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症状,结合典型MSCT影像学表现可以考虑AIDS合并PCP诊断成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腹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原学证实的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腹部CT表现。结果 11例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部CT示腹部淋巴结肿大6例(54.5%,6/11);肝脾肿大6例(54.5%,6/11);肝内胆管扩张1例(9.1%,1/11);腹水2例(18.2%,2/11);2例(18.2%,2/11)腹部CT影像未见异常。结论艾滋病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部CT常见表现为腹部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肿大淋巴结中央坏死及环形强化少见。  相似文献   

10.
我室自1982年1月至1986年6月,经B型超声波(B超)检查并经手术、活检证实的腹部淋巴结肿大病例34例。现将其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对艾滋病合并腹内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4年9月~2007年2月本院收治的18例艾滋病合并腹内淋巴结结核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5例(27.8%)为单纯腹内淋巴结结核,13例(72.2%)合并2个或3个脏器结核,临床表现发热16例(88.9%),腹痛、腹胀15例(83.3%),咳嗽10例(55.6%),气促9例(50.0%),腹部压痛13例(72.2%),反跳痛10例(55.6%),腹水征10例(55.6%),脾肿大11例(61.1%),肝肿大5例(27.8%).(2)多为AIDS晚期,全部CD4 <100/L.(3)腹部CT增强扫描肿大淋巴结节内出现中心低密度的环状强化是腹腔淋巴结结核较为特征表现.淋巴结切除或穿刺活检为确诊依据.(4)抗结核治疗差,病死率高(33.3%).结论 (1)腹内淋巴结结核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其它组织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多脏器结核.(2)多为AIDS晚期.(3)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腹部CT增强扫描)是诊断的重要手段,淋巴结切除或穿刺活检为确诊依据.(4)抗结核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PSM)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实验室特征,比较三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明确诊断为艾滋病合并PSM的861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结果 861例患者中死亡病例占14.98%(129/861)。临床表现以发热(89.66%)、皮疹(64.92%)、消瘦(64.46%)、咳嗽(49.24%)、贫血(39.26%)、淋巴结肿大(28.57%)为主,当患者合并消瘦、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腹水、呼吸困难及其他机会性感染时,死亡风险明显增高。实验室检查出现白细胞下降、白蛋白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和CD4~+T淋巴细胞减少时,提示预后欠佳。521例患者分别使用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治疗,症状改善后给予口服伊曲康唑长期治疗,死亡率分别为8.5%、7.1%、6.6%,三种药物比较,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2,P0.05)。结论艾滋病合并PSM临床表现多样。抗真菌药物治疗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腹部淋巴结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50例腹部淋巴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超声检查和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超声在炎性淋巴结肿大93.75%(15/16)、淋巴瘤92.31%(12/13)、转移瘤100.00%(12/12)以及淋巴结结核88.89%(8/9)的诊断方面准确性均高于CT(P0.05)。结论:腹部淋巴结结核最重要检查手段之一是超声检查,利用超声检查可以将肿大淋巴结的数目、形态大的小及位置能清晰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后肝脾B超表现。方法对102例AIDS合并PSM(观察组)以及同期102例AIDS不合并PSM患者(对照组)的肝脾超声图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右叶斜径、肝门脉主干径、脾脏厚度的均值观察组分别为(140.13±14.15)mm、(10.51±1.22)mm、(41.48±9.51)mm,对照组分别为(135.91±12.34)mm、(10.86±1.19)mm、(37.77±8.7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脾肿大、肝脾均肿大、脂肪肝声像检出率观察组分别为54.90%、45.10%、45.10%,对照组分别为40.20%、27.45%、10.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AIDS合并PSM患者发生肝脾肿大和脂肪肝病变率较高,肝脾肿大和脂肪肝是艾滋病合并PsM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结活检对早期诊断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PSM )的价值。方法艾滋病合并 PSM且存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44例,均进行淋巴结活检术及血培养。分别记录患者淋巴结取材至病理诊断所需时间、采集血标本至培养结果发布时间。结果44例 AIDS 合并 PSM 患者,其中淋巴结活检确诊25例(56.8%),血培养确诊33例(75.0%),淋巴结活检及血培养均获得确诊14例(31.8%)。淋巴结病理诊断时间为(3.8±0.8)d,明显短于血培养时间的(8.9±2.9)d(P<0.01)。结论淋巴结活检可早期诊断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良恶性颈部肿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0例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根据手术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分为良性淋巴结肿大组和恶性淋巴结肿大组,分析其超声图像特点。结果:(1)良性淋巴结肿大组25例(包括反应性淋巴结15例,结核性淋巴结10例),恶性淋巴结肿大组45例(包括转移性淋巴结38例,淋巴瘤7例)。(2)恶性淋巴结肿大组淋巴结长径/短径比值(L/S)>2者占88.9%,淋巴结边缘模糊者占57.8%,淋巴门消失者占91.1%,与良性淋巴结肿大组相比(分别为20.0%、16.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良性淋巴结肿大组淋巴门型、中央型、边缘型、混合型、无血流型5种血流分布类型的比例分别为52.0%、20.0%、4.0%、20.0%、4.0%,恶性淋巴结肿大组分别为22.2%、33.3%、24.4%、13.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子宫肌瘤及腺股病的病理结果及图像分析.提高B超诊断率.方法 经腹部超声探查,患者完盈膀胱后仰卧位,在下腹部作纵、横、科多切面扫查.结果 B超超诊断肌瘤86例,符合率为95.5%:腺肌病22例.符合率68.2%;股瘤合并腺肌病19例.符合率36.6%.结论 两者图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各有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经血/骨髓培养确诊为AIDS合并PSM的患者,分别给予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疗程28d,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5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伏立康唑治疗组20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组32例。治疗14d和28d时,伏立康唑组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0%、65.0%和56.3%、71.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00,P=0.254;Z=0.273,P=0.601),但两组28d的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14d(Z=3.994,P=0.046)。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因毒副作用停药的现象,但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临床毒副反应较重且出现了血清肌酐的升高。结论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均为治疗AIDS合并PSM的有效方法,但伏立康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9.
B超检查和触诊对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B超和触诊在原发性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提高术前原发性肺癌TNM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8例有组织病理学证据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了锁骨上淋巴结触诊和B超检查,并对肿大淋巴结行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将细胞学诊断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比较触诊和B超检查在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中的区别。结果:在68例肺癌患者中,有24例(35.3%)被确诊为锁骨上淋巴结细胞学转移。其中15例小细胞肺癌中有7例,占46.7%;53例非小细胞肺癌中有17例,占32.1%。超声检查的准确度(1.00;24∶24,95%CI:0.82,1.00)明显高于触诊(0.46;11∶24,95%CI:0.31,0.61)。结论:对于原发性肺癌的锁骨上淋巴结检查单纯靠触诊有漏诊的可能,B超检查可以增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5月就诊的480例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恶性者均进行组织病理活检,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良性者对症治疗后跟踪随访。结果 342例淋巴结肿大为良性病变,B超表现为淋巴结L/S≥2,呈大小不等的低回声、低弱回声,中央淋巴门结构未见移位,髓质回声增宽,CDFI表现为淋巴门型血流,RI>0.6;138例淋巴结肿大为恶性病变,B超表现为淋巴结L/S<2,呈多发性肿大,髓质回声消失或移位,皮质回声不均匀和不对称性,CDFI表现为中心型或周边型血流,RI<0.6。B超诊断良性淋巴结肿大的符合率约87.1%(298/342);恶性淋巴结肿大的符合率约为75.8%(138/18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肿大淋巴结L/S比值、内部回声变化,CDFI血流分布形态特点及RI比值等诊断提示淋巴结良恶性病变,且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为淋巴结肿大患者提供客观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