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青少年和成人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畸科收治的40例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包括青少年和成人各2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接受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BCT)检查,比较青少年组和成人组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差异。结果①青少年组中性侧髁突形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分别与远中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成人组:与中性侧相比,远中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顶高度、关节间隙(内、上、后)较小,远中侧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人组远中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关节中间隙、关节外间隙、关节窝长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与中性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成人组中性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顶高度、关节窝深度和关节窝长度均大于青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性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关节间隙(内、中、外、前、上、后)、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成人组远中侧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髁顶高度、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关节窝长度、关节结节后斜面倾斜角度大于青少年组,成人组远中侧髁突长轴与正中矢状线成角、髁突最大轴面面积、关节间隙(内、上、后)小于青少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远中侧髁突中心到正中矢状面距、关节间隙(中、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有一定的生长潜力。与中性侧相比,成人安氏Ⅱ类一分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远中侧髁突向后上内移位且形态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正畸矫正伴有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观察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方法:伴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15例患者为实验组,安氏Ⅰ类错畸形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正畸矫正后,利用颞下颌关节的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和上间隙,以及计算髁突在关节中的前后位置,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均大于对照组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的后间隙值均小于对照组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小于治疗前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关节后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上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上间隙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实验组髁突位置后位居多(占66.7%),正畸治疗后大部分位于中位(占73.4%),后位仅占13.3%.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中位居多。结论:正畸治疗在解除了单侧后牙正锁的干扰后,更有利于调节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使处于后移位的髁突向前下方移动,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正畸治疗殆障碍伴颞下颌颌关节紊乱病(TMD)临床疗效。②方法选择37例青春期儿童错颌畸形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且存在咬殆异常的患者采用正畸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颞颌关节弹响、双侧髁突动度、开口型、开口度进行比较分析。③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诉疼痛减轻或消失,颞颌关节弹响明显减轻或消失,双侧髁突动度由原来的不一致变得一致或基本一致,开口型由原来的偏斜状或扭曲状变得正常或基本正常,开口度过大的也变得基本正常。④结论错颌畸形且存在咬殆异常伴颞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采用正畸治疗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成年安氏II类高角型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最近几年口腔正畸科接诊的30例成年安氏II类高角型错颌患者,选择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采用16层螺旋CT,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再对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利用多层面重建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和参数的测量,然后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测量的结果.结果治疗后,处于关节后位和窝前位的髁状突的构成比分别是11.9%(5/42)和30.95%(13/42),和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关节的窝中性位有24侧的髁状突,占57.15%(24/42),和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治疗后髁状突前斜面的倾角的测量值平均增大约1.64度,和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窝的内外径、前后径、高度和关节结节之后的斜度测量值和治疗之前相比,其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成年安氏II类的高角型错颌,能使患者髁状突的位置前移,且能适应性地改进髁状突的前斜面,而不会影响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和骨性结构.  相似文献   

5.
CBCT对安氏Ⅱ1和Ⅱ2颞下颌关节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研究安氏Ⅱ1和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TMJ的形态结构.方法 选择安氏Ⅱ1和Ⅱ2患者各15名,年龄18- 28岁,由同一名放射科医生拍摄CBCT影像,利用DOPHIN IMAGIN软件对所获得的原始影像进行3D重建.于轴面测得髁突中心点到正中矢状线的距离r和水平角;于矢状面测得关节结节斜度、髁状突长度、关节窝的高度和宽度;于平行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髁状突长轴;于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得髁状突短轴、前、上、后关节间隙,运用Pullinger分析法判断髁突在关节窝的位置.结果 安氏Ⅱ1患者左右两侧关节上间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安氏 Ⅱ1和Ⅱ2患者的关节结节斜度和关节各间隙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安氏Ⅱ1患者髁状突在关节窝内大部分为前移位,Ⅱ2患者大部分为后移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分析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对6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及高峰期后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使用CBCT采集颅面Dicom数据,使用Mimics 15.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选择描述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的11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中性侧与远中侧的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差异;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患者治疗前中性侧的下颌支长度、髁突全高及关节窝前部宽度明显大于远中侧(P<0.05),而治疗后只有中性侧的关节窝前部宽度大于远中侧(P=0.023).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是有功能性下颌偏斜向骨性偏斜发展,而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对其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少后期的骨性畸形.  相似文献   

7.
对20例采用改良式activator矫治的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病例进行矫治前、后及追踪的薛式位片的测量分析.旨在说明改良式的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错各个时期颞颌关节的改变.结果发现矫治前、后及追踪复查的比较,关节前后间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矫治初与后期追踪复查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提示替牙早期主要为功能性Ⅱ类错 ,改良式的activator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对于矫治安氏Ⅱ类错 ,防止复发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咬合诱导矫治器配合肌功能训练对早期儿童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20年12月安顺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咬合诱导矫治器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功能训练,治疗12个月后观察矫治疗效。结果 两组矫治前后上牙槽座角、下牙槽座角、上下牙槽座角、下颌平面角、面、眼耳平面相交下后角、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交角、蝶鞍中心与颏顶连线与眼耳平面相交的下前角、上面高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治前后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全面高、下面高、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交角、下中切牙长轴与眶耳平面、覆盖、覆颌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矫治前后关节上间隙、前间隙、后间隙及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咬合诱导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可增强早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疗效,改善上下颌骨关系,减少覆盖。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改良Twinblock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类错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21例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的恒牙早期安氏Ⅱ~1类错病例,分别在治疗前(T_1)、戴用矫治器后1周(T_2)、治疗结束时(T_3)拍摄双侧闭口薛氏位X线片,行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戴矫治器后1周关节前后间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矫治前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改建,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矫治结束后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不受矫治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20例采用改良式activator矫治的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He病例进行矫治前、后及追踪的薛式位片的测量分析。旨在说明改良式的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错He各个时期颞颌关节的改变。结果发现:矫治前、后及追踪复查的比较,关节前后间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矫治初与后期追踪复查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提示:替牙早期主要为功能性Ⅱ类错He,改良式的activator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对于矫治安氏Ⅱ类错He,防止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析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患者对牙颌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1例下颌后缩的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的青少年患者,使用Forsus矫治器引导下颌向前,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CBCT扫描,通过Invivo 5软件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颌骨、牙与牙槽、颞下颌关节有关数据进行测量,并应用Pancherz分析法对治疗前后的颌骨变化进行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对比发现在治疗前后两组中,与髁状突在关节窝内位置的有关测量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与颌骨相对位置有关的Pancherz测量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安氏II类错牙合下颌后缩的青少年患者经Forsus矫治器治疗后,颞下颌关节髁状突位置改变较少,下颌骨发生明显的向前生长,侧貌的改善和咬合关系的纠正主要是由牙槽骨的适应性改建和颌骨的生长完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深覆(牙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盘髁位置变化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为临床正畸治疗深覆(牙合)错(牙合)畸形时及时诊断TMD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工作或学习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5例双侧颞下颌关节正常的志愿者纳入对照组;选取同期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的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TMD患者纳入试验组,其中确诊为TMD且伴有深覆牙合的25例患者纳入试验a组,不伴深覆牙合的25例患者纳入试验b组。应用MRI扫描分析各组患者闭口位上关节盘和髁突的位置,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a组的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均向后、上方移动(P<0.05);试验组的关节盘前移位(P<0.05)。结论 伴深覆牙合的TMD患者较不伴深覆(牙合)的TMD患者和正常牙合人群,其颞下颌关节的盘髁位置变化更大。深覆牙合髁突后移的异常关节结构与TM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实验旨在了解传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 选取22名安氏Ⅱ类错(牙合)正畸结束患者作为实验组,另22名未经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取正中(牙合)位与正中关系位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正中(牙合)位与正中关系位的髁突位置差异.结果 实验组髁突移位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数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髁突多数向后下方移位;髁突移位量与Ⅱ类牵引时间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本实验尚不能证明传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位置产生影响,但治疗中仍应重视髁突位置,争取达到咬合和关节协调一致的功能(牙合)矫治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双颌垫和肌激动器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4年12月至2016年8月本院治疗的88例安氏Ⅱ类错颌畸形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44例,分别采用双颌垫、肌激动器功能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矫治效果。结果实验组SNA、AFH、SNB、PFH、FMA、Z-ANGLE、ANB、OCC-PLANE、AO-BO、FMIA指标的治疗后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颌垫矫治器所起到的上下颌骨、软组织改善明效果更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固定桥治疗重度磨损颞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后髁状突位置的改变。方法:对12例重度磨损伴颞下颌紊乱病的患者行固定桥修复,恢复其正常的垂直距离,于治疗前后行双侧闭口薛氏位拍片,进行关节间隙测量。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结果:固定桥治疗前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1.94mm,3.07mm,2.56mm;固定桥治疗后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1.88mm,2.22mm,2.48mm。其中关节前间隙,后间隙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固定桥修复重度磨损伴颞下颌紊乱病的患者,恢复了其正常的垂直距离,恢复了髁状突在关节凹中的正常位置。  相似文献   

16.
陈峥  林紫燕  王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82-85+89+169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患者接受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区域的三维变化,分析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骨生长发育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间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患者20例,拍摄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前后的CBCT,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后定点测量,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下颌骨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双侧下颌升支长、喙突长以及下颌骨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长、冠状向的髁突宽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余关于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刺激安氏Ⅱ~1错患者的下颌体长度、升支高度以及下颌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冠状位的髁突宽度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齐齐哈尔市部分地区小学生错颌畸形的患病率、错颌类型构成比5年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 ,以个别正常颌为标准,调查齐齐哈尔市部分地区10-12岁小学生错颌畸形患病率情况,并以安氏分类法进行分类。结果齐齐哈尔市部分地区小学生错颌畸形患病率由2004年的42.22%(564/1336)上升到2009年的50.04%(679/1357),增加了18.52%;且男生、女生错颌畸形患病率均较2004年明显上升(P〈0.01,P〈0.05)。从安氏分类构成比上来看,两次调查均是安氏Ⅰ类错颌所占比例最大,Ⅱ类错颌次之,Ⅲ类错颌最低;但安氏Ⅰ、Ⅱ类错颌所占比例略有升高,Ⅲ类错颌畸形所占比例略有降低(P〉0.05)。结论 5年前、后比较,齐齐哈尔市部分地区小学生错颌畸形患病率明显上升,应加强口腔正畸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及时纠正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安氏Ⅱ~2伴单侧颞下颌关节弹响患者正畸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安氏Ⅱ2错(牙合)畸形伴单侧颞下颌关节弹响症状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影像学及开闭口髁突运动轨迹的变化.方法 选取安氏Ⅱ2伴有单侧关节弹响症状患者20例和个别正常殆23例,正畸治疗前后拍摄矫正薛氏位片,利用CADIAX记录开闭口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58.33%安氏Ⅱ2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由后位恢复至中位;治疗前髁突运动轨迹明显垂直化,平滑度及对称性均较差,治疗后则明显改善;治疗前后除(transversal condyle inclination,TCI)及5 mm时水平面髁突倾斜度TCI变化不明显,其余研究指标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2伴有单侧关节弹响症状患者正畸治疗可使盘突关系恢复正常,且髁突运动也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在治疗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70例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35例畸形患者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观察组35例使用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35例患者中,治愈22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治疗有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患者采用Frankel Ⅲ型功能矫正器进行治疗,对提高治疗有效率方面影响显著,对患者帮助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MRC矫治器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接受MRC矫治器治疗,比较两组SNA角、SNB角、ANB角、U1-SN角、前牙覆牙合和前牙覆盖水平以及治疗后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率。结果:治疗后,两组SNA角、ANB角和U1-SN角均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两组SNB角均大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前牙覆牙合和前牙覆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腔不良习惯存在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C矫治器可以改善安氏Ⅱ类错颌畸形患儿口腔不良习惯,降低其前牙覆牙合和前牙覆盖水平,减小其SNA角、ANB角和U1-SN角,增大SNB角,优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