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9月11日至2018年3月3日收治的7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开展健康体检的71名人员作为对照组。所选人员在其入院或检查当天询问个体情况及病史,开展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两组人员吸烟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紧密联系,高血压、糖尿病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指标,对患者诊断及治疗均有积极影响,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杨艳丽  柳钊  李进 《吉林医学》2014,(21):4665-466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74%,产生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且伴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的患者动脉硬化发生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出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能够显著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2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的厚度(IMT),血流的速度等参数,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2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2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240例,检出率达85.7%;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软斑形成34例,检出率为17.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高频彩超诊断技术,对项动脉粥样硬化检出预报和疗效的观察、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50例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探测,并对其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20例,占34.3%。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率高达47.2%,其中3~4级颈动脉硬化者占37.9%,远远高于其他疾病组,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临床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血管,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情况比较,看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发生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王英  安振东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2):1005-100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血管的直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速度等,观察斑块的有无以及形成情况,并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150例,异常率为83.4%,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软斑块形成者18例,异常率为18.0%,两组异常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报和疗效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HP彩色超声检查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98例,阳性率81.7%;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9例,阳性率19.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三组:脑梗塞组、腔隙性脑梗塞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IMT,三组比较,脑梗塞组与TI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塞与脑梗塞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塞与TI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梗塞组和TIA组患者比腔隙性脑梗塞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9.
10.
《黑龙江医学》2017,(9):845-84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01—2016-10间7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验组)和健康体检人员74例(对照组)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和斑块数量。结果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正>脑血管疾病是一组存在于脑部血管和脑组织的症候群。任何非心源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都是发生在一种以上的血管病变基础之上的。这些血管病变有些是全身血管硬化的一部分,如颈动脉粥样硬化、下肢深静脉血栓、冠状动脉硬化等;有些则是颅内局部的血管病变。在这些因素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越来越引起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的重视~([1-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依有无临床症状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将110例老龄患者分为3组:非梗死组、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症状性脑梗死组,各组病人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结果:SI组和AI组斑块指数增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MT)增加、颈内动脉(CIA)及颈总动脉(CCA)内径均较低,与NI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SI组斑块指数、IMT较AI组亦有显著增高结论:IC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及评价ICD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0名健康体质者(对照组)、40名糖尿病没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观察B组)和40名糖尿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观察B组),使用超声进行监测,然后血糖变化、脑梗死复发率等。结果:通过对三组的研究发现,对照组的境内动脉中层内膜厚度要比观察A、B组低,而且观察A、B组患者出现颈内动脉硬化和内膜增加的情况也要比对照组明显,三组的各项指标都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如果血糖波动明显,那么就会促进颈动脉硬化的发展、发生,因此复发脑梗塞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0 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 9例TIA患者及 4 7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收缩压以及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 ,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 ;年龄、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AS) ,并确定它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它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10 1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4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 )患者 ,对照组为 82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检测IMT增厚情况、颈动脉狭窄程度 ,同时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 ,应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 58.41% ,TIA组 56.0 9% ,对照组为 2 9.2 6%。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 15.84% ,TIA组为 14 .63 % ,对照组为 3 .65%。脑梗死组及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由Loge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 3个危险因素分别是血浆内皮素(ET)、高血压及吸烟。结论 颈动脉B超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30名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A组)、脑供血不足患者(B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老年健康体检者(C组)血清中Hs-CRP含量。结果A组Hs-CRP含量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与动脉硬化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有关,Hs-CRP与稳定性颈动脉硬化性斑块患者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将同期我院住院患者随机抽取82例作为对照组,同样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其稳定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和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及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