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经》中对五味理论进行系统论述,涉及到五味与五行、阴阳、五脏的关系,五味的功效,以及五味所伤等内容,奠定了五味理论的基础。自此之后,五味理论的内容发展缓慢。到金元时期,兴起药性理论研究之风,五味理论备受医家们的关注。金元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五味理论,并将"五味所伤"作为食疗本草中的重要原则指导饮食禁忌,还将五味理论用以解释具体的药物功效。金元医家对五味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五味在说明药物功效方面的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五味有说明药物功效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前人在应用中药五味来说明药物功效时,不可避免地掺杂有片面、偶然、牵强的因素,产生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有的已失去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意义。为此,就中药五味在说明药物功效方面的不足现象进行探索,以期客观正确地认识中药五味在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方面的价值。1 特征不明显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任何事物都有属于自身并与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在药性理论中,四气…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缺乏条理和系统性,给学习和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作者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五味补泻体用图”启发,从医易同源论出发,以河图为基本框架,以《黄帝内经》五味补泻理论为理论依据,对比《黄帝内经》与《辅行诀》中五味补泻理论的不同,设计出《黄帝内经》“五味补泻图”。“五味补泻图”完整地表达了《内经》有关五方、五气、五行、五味、五脏的相互关系及五味补泻法则,具有简洁、直观、明了的特点,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为学习、研究《内经》五味补泻理论提供了便捷。  相似文献   

4.
五味入五脏是指中药中的辛味药,甘味药、酸味药,苦味药,咸昧药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肝、心、肾五脏。《内经》一书中称五味所入,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就提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后来形成药物归经说的理论依据之一。按归经理论,五味入五脏是表明辛对肺、甘对脾、酸对肝、苦对心、咸对肾分别有特定的选择性作用,既是药性理论,在众多的药物中应有普遍性,对学习和临证应用药物当有规律可循,应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析五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析五味王锡安(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疗一系合肥230038)关键词:五味;《内经》中图法分类号:R226近读周祯祥同志写的《〈内经〉五味学说探讨》一文(《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9~11页),颇受启发。现再就其中几个问题探析如下。1五味...  相似文献   

6.
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及双重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五味理论作为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治疗。用药物之偏性以平脏腑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这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和重要手段。 1、五味对脏腑的选择性《内经》论述颇多。《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所合五脏之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灵枢·五味篇》:“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咸、先走肾。”《素问·阴  相似文献   

7.
“五味”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和《本经》;《内经》对“五味”理论的阐发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根据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以保持各自的协调平衡,说明五味的生克制化乘侮关系及阴阳的相互关系,维持人体五味的协调平衡。由于《内经》的论述较散,分布于全书的十几个章节中,兹将“五味”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系统的梳理和浅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综述了《黄帝内经》中有关药性理论—五味理论的认识。《黄帝内经》分别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五味与五行、五色、人体五脏等之间的关系,五味的功能作用及归经以及五味禁忌等都作了明确地阐述。本文对这些内容作了简要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就《内经》所提出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之论述,对饮食五味的作用、饮食五味与体质及发病的关系、饮食五味与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回顾中药五味的源流,分析五味的判定标准及五味的意义。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五味原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后世由于岐黄五行学说和神仙方士内容的混入,导致五味逐渐演变为中药的性能。目前五味具有多重判定标准,且不能对药物的药效起到清晰的明示作用,因而实用价值不大。而将"味"作为药物的性状,标明药物的真实滋味,则可回归到《神农本草经》的原意,这样不仅有助于鉴别药材的质量,而且有助于把握汤药的滋味,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故建议今后淡化作为性能的五味,强化介绍每味药物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浅议中药五味——化学成分—药物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源远流长,并自成一套用药的理论系统。中药五味:酸、苦、甘、辛、咸,作为中药基础药性之一,在说明药物功能,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经诸多学者对五味的研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析,实验结果均证实辛、甘、苦、酸、咸的五味与所...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中"五色五味"理论被后世医家谙熟并指导临床实践。此理论产生于五行、阴阳归属关系,基于此,"五色五味"入通于人体五脏,即青、酸入于肝,赤、苦入于心,黄、甘入于脾,白、辛入于肺,黑、咸入于肾。观察人体五色变化,可知疾病顺逆与病损部位,五味适宜,补养五脏,五味过及,有损五脏,故补益五脏,应谨和五味。掌握"五色五味"理论,对疾病的预防与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药物的四气五味使人们最直接的了解了药物,并阐明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四气五味这种药物的根本属性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不断被认识,当它逐步发展完善而成为一种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后,便被用来指导临床用药,由此便产生了四气五味配伍法.  相似文献   

14.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于远古至西周时期,春秋至西汉时期产生了“五味”理论及其配属、功效,东汉时期将“五味”理论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隋唐时期五味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金元时期“五味”理论被系统构建,并有效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对五味理论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多争论。通过对口尝、功效推断、化学成分分析等五味认识方法的分析,探讨了中药五味理论的实质。从而说明在应用五味理论时,既要重视口尝的滋味,又要重视用功效来反推药物的五味,还能吸取现代的研究成果。这样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才能把五味理论更好的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药食五味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论述,一方面人之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五味分人五脏而藏之,是气化活动乃至于生命的基础,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但偏嗜五味又可以伤五脏所藏之精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或者影响相关脏腑,导致脏腑间功能失调,如“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相似文献   

17.
《内经》将"五味"作为化生之源,同时又强调了"过用"则为害的一系列不良影响。"谨和五味"是《内经》"食饮有节"养生态度的体现,其相关论述表达了《内经》对健康的多层次要求,如"阴平阳秘""形与神俱""天人合一"。这些与"和"密切相关的健康理念,是"和谐观念"参与《内经》理论构架的体现,是文化对医疗的影响。"和五味"是达到不同健康状态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雌雄"一词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有着特定含义的,是与天体的左右旋运动有关的一个词汇,《内经》中的"雌雄"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内经》所说的"雌雄"涉及人体经脉、脏腑之左右关系。中药相须配伍法则也属"雌雄"理论,进一步完善药物之"雌雄"理论,对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并指导临床疑难杂症的治疗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论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食物均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之不同。对不同药 (食 )物而言 ,五味既异 ,其所入脏腑经络、所发挥的补泻功能及所引起的毒副作用都有差异。对于不同机体而言 ,由于所受外邪不同 ,外邪入体后所中脏腑 (经络 )有异 ,因而采取不同性味的药 (食 )物的治疗方案也当有所区别。内经的作者们已经对药 (食 )物的这种五味作用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由此而创新立了比较系统的“五味学说” ,试论述于次。1五味归藏药物因其性味、升降浮沉的不同 ,进入体内后可分布于不同的脏腑经络 ,简称“归藏”。就五味而言 ,其归藏的一般规律 ,如《素问·至真…  相似文献   

20.
基于Apriori算法的中药气-味-效三维数据关联规则挖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是在阴阳五行哲学思想指导下,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物学表现建立起来的药性核心理论,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密不可分。本研究以经典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的365味中药性味及药效记载为数据源,在建立气-味-效三维数据立方体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Apriori算法,寻找气-味-效三者之间的频繁模式和强关联规则并进行分析,尝试理清中药四气五味与具体功效的复杂相关性,为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