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开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效果的作用。方法采集2014年4月至2018年1月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组开展常规静脉溶栓治疗,急诊绿色通道开通组开展急诊绿色通道开通下静脉溶栓治疗。分析效果;静脉溶栓时间、静脉溶栓之前等待时间、静脉溶栓后康复出院时间;静脉溶栓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死亡率。结果急诊绿色通道开通组效果、神经功能评分、静脉溶栓时间、静脉溶栓之前等待时间、静脉溶栓后康复出院时间、死亡率均显著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急诊绿色通道开通下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确切,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开展品管圈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T的效果。方法组建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T过长的原因,确定重点改善环节,制定并实施对策。选取我院2016年3~4月实行品管圈前的15例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5~8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32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溶栓病例的DNT,比较并优化急诊、化验、沟通三个关键环节多耗时。结果观察组脑卒中患者DNT平均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过110 min的病例5例,观察组超过110 min的病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处置、血标本化验和沟通签字三项平均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规范脑卒中急诊救治流程,缩短急性缺血性患者DN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缩短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法:通过实施品管圈方法对急性胸痛病人就诊环节进行分析,探讨影响急性胸痛病人就诊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改进。结果:经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改进,我院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从改善前203分钟下降到改善后97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临床上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显著缩短急性心梗患者急诊PCI救治时间,该方法让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救治中应用院前急救与急诊绿色通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经本中心救治的1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个组别,给予对照组(64例)常规急诊流程,给予实验组(64例)院前急救联合急诊绿色通道救治。调查两组患者救治环节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通道建立时间、CT检查时间以及入院后溶栓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实验组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与急诊绿色通道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救治中,能够明显缩短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的 评价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在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品管圈,并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前)121例于我中心行机械取栓桥接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影响抗血小板药物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拟定现状改善品管圈干预措施。另外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在我中心行相同治疗的9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问题解决型品管圈干预措施,评价和分析应用效果。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平均药物中断时间为133分钟,平均序贯治疗时间为367分钟,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45.5%(55/121)。根据柏拉图80/20法则,造成序贯治疗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为等待外出检查时间长(36.4%,20/55)、等待CT判读结果时间>60 min(27.3%,15/55)、护士不知晓患者口服药物时间(20%,11/5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平均药物中断时间为38分钟,平均序贯治疗时间为257分钟,序贯治疗时间不达标率为7.4%(7/95),与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分别有3、2例患者在序贯治疗7 d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序贯治疗7 d内均无消化道出血。结论 应用问题解决型品管圈活动能够规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流程,可以缩短患者药物中断时间,精确口服药物桥接时间,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急诊科绿色通道流程的优化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自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每组各24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绿色通道流程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优化流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从病发到急诊时间、从急诊到检验时间、从急诊到检验结果出现时间、从急诊到会诊时间以及dnt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并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急诊科绿色通道流程的优化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增加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留院时长,增加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妮  吴显和  毛世芳  黄冶 《四川医学》2014,(8):1069-1071
目的探讨急诊科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救治的11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诊救治程序护理58例,观察组采用缺血性脑卒中急诊临床护理路径救治护理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急诊科停留的时间、预后、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有利于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从急诊科到卒中病房的时间,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成活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陈倩倩  巫庆荣 《黑龙江医学》2022,46(19):2333-2335
目的:探讨急诊创新绿色通道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静脉溶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需要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2020年1月创新绿色通道前入院的2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创新绿色通道后入院的3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MRS评分与NIHSS评分,溶栓治疗时间(DNT)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1,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RS评分与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7、4.536,P<0.05);观察组患者DNT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基本符合标准时间,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5、5.202、3.100、3.697、3.229,P<0.05)。结论:对急诊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进行创新绿色通道入院流程,能够缩短DNT,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DN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34例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是否实施品管圈活动为时间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前进行治疗的患者,观察组为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进行治疗的患者,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DNT。结果观察组患者DNT为(16.3±5.2)min,较对照组患者的(27.62±7.34)min明显缩短,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NT,使患者能尽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应急措施。方法通过制定完整的筛查流程,对疑似或确诊的溶栓患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设立发热门诊隔离室,建立高效合理的神经内科卒中绿色通道、加强医护人员的相关知识培训,快速筛查新型冠状病毒并为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缩短从急诊就诊到静脉溶栓所用时间(DNT)。结果共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共18例,筛查出疑似患者2例,无漏诊,无延误。结论疫情防控下的应急策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筛查和工作流程,不仅缩短了DNT,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还有效地避免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时间目标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期间于本院行急诊常规护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期间行时间目标管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静脉通道开通时间、CT完成时间、溶栓DNT及溶栓率。结果:观察组静脉通道开通时间、CT完成时间及溶栓DNT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溶栓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时间目标管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溶栓治疗中可有效缩短溶栓DNT,提升患者溶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率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拔针后皮下淤血的原因,找出主要原因,进行改进。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率由27.3%降至5.4%。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优化急诊儿科就诊流程,缩短急诊儿科候诊时间,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方面的可行性方法。方法:成立品管圈,对急诊儿科就诊候诊时间较长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的候诊时间分别为88.20±4.76分钟、37.10±3.16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0,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了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患者的就诊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脑卒中患者到医院急诊就诊的过程中首要畅通绿色通道的必要性,提出了如何做、怎样做才能更有效的畅通急诊脑卒中绿色通道,缩短抢救时间,减小患者死亡率,及时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于安阳市第八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完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间、静脉溶栓率和治疗前后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间[(60.3±2.3)min]短于对照组[(89.2±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静脉溶栓率(90.0%)高于对照组(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完善绿色通道及溶栓流程对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率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日间病房减少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的效果。方法通过主题选定,把握现状,设定目标,解析问题,对策拟定与实施,效果确认等程序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活动前后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的变化。结果应用品管圈后患者输液等候时间缩短,应用前问卷调查所得输液等候时间T>15分钟的患者占75%,整改后问卷调查所得T>15分钟的患者占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减少日间病房患者输液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适宜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疗效,但这一治疗方法受时间窗限制。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某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调查表》,对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进行跟踪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各环节时间及流程中影响院内总时间关键事件的记录。结果 32例患者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为(171.8±52.5)min,与90 min的国际标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首先呼叫动脉溶栓组医师与首先呼叫静脉溶栓组医师患者到达急诊-获得动脉溶栓组医师会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7±6.8)、(66.9±53.2)min,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43.9±26.1)、(199.6±58.0)min;在CT之前进行心电图检查与在CT之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患者到达急诊-到达CT室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3.1±47.3)、(31.9±12.3)min。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象严重,医院应完善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不断改进绿色通道质量控制机制,以缩短院内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绿色通道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就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就诊通路,研究组给予绿色通道就诊通路。比较两组入院后排队缴费、办理入院手续、送检标本、等候检查的时间;评估两组出院时及出院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情况。结果:研究组入院后排队缴费、办理入院手续、送检标本及等候检查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及出院2周后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就诊通路,可以缩短其就医延误时间,保障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缩短新入院患者床位等候时间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严格按照“品管圈”实施步骤开展活动。选择2021年4月12—25日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86例新入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21年8月9—22日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的79例新入院患者作为实验组,找出新入院患者床位等候时间长的真因,探索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新入院患者的床位等候时间,评价对策的有效性,计算目标达成率、进步率。结果 开展本次品管圈后,有效缩短了新入院患者床位等候时间,由活动前的81.7分钟降至42.8分钟,目标达成率为105.4%,进步率为47.4%。结论 “品管圈”是医疗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工具,通过此次的品管圈活动,为患者就医提供了便利,有效缩短了新入院患者的床位等候时间,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优化了科室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品管圈小组活动在有效缩短普外科护理人员交接工作时间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性及效果。方法 2020年9月—2021年3月本院普外科成立了品管圈活动小组,由10名普外科护士按个人工作自愿性原则组成“萤光圈”,本次活动主题为“缩短普外科护理交接班时间”,进行本次活动开展现况综合跟踪调查、要因综合调查分析,制定投入实施相应的负责护理技能,改善业务工作具体措施并积极主动组织本次活动投入实施,比较开展品管圈小组活动前后责任护士护理交接工作执行时间。结果 普外科责任护士护理交接工作执行时间由开展品管圈小组活动前的97.5分钟大幅降低下降至在品管圈小组活动后的50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小组活动后的实施结果有助于有效控制缩短护理交接工作时间,提高了护理业务工作效率和满意度。减少了拖班的发生,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高效的交班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