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对比肺炎支原体用被动凝集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8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被动凝集法分别对88例患者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测,比较血清支原体抗体阴、阳率。结果:被动凝集检测法检测出支原体抗体阳性率为18.1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出的阳性率为3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凝集法检测为阳性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为阳性,72例被动凝集法检测为阴性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有3例阳性,被动凝集法检漏率为3.4%。结论:成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初筛可用被动凝集法进行检验,但两法联合运用,可降低漏检率,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呼吸道感染与肺炎支原体之间的关系,探讨被动凝集法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652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并进行分析。结果 652例患儿抗MP-Ab阳性率为28.5%,3-6岁阳性率最高为33.8%,〈1岁阳性率最低,为13.5%,各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冬、秋季阳性率最高,分别为30.0%和27.8%,但各季节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组阳性率最高,为29.8%,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被动凝集法可作为支原体肺炎实验室诊断的常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治疗的价值。了解本地区肺炎支原体(MP)感染状况。方法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并对6795例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46.4%;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4岁阳性率最高;季节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2月,1~3月阳性率高于其他月份(P0.05)。结论本地区MP感染率较高;3~14岁儿童为高危人群;秋冬季高发;被动凝集法可作为支原体肺炎实验室诊断的常规检测方法。滴度,敏感度高,操作简单,可作为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分别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并进行比较,以了解不同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呼吸道感染的患儿515例为感染组,另100例非呼吸道感染者做对照组,分别应用被动颗粒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做冷凝集实验,PCR法、培养法检测患儿咽拭子标本肺炎支原体。结果 515例呼吸道感染组中,MP阳性111例(21.6%),对照组MP阳性6例(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呼吸道感染组的515例患儿分别用被动颗粒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冷凝集实验、PCR法、培养法检测血清或咽拭子,阳性率分别为102例(19.8%)、95例(18.4%)、40例(7.8%)、108例(21.0%)、35例(6.8%)。PCR法与被动颗粒凝集法、ELISA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法与培养法、冷凝集试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种检测MP的方法各有利弊,而PCR法检测咽拭子与被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联合能提高检出率,给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断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几种检测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M检测的检出率。方法以冷凝集试验(CAT)、明胶颗粒凝集法(PL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种方法对9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冷凝集试验、明胶颗粒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的敏感性分别为69.1%、96.4%和90.9%,特异性分别为75%、100%和90%,准确度分别为68.4%、97.9%和90.5%。用配对资料四格表法对三种方法的检出率进行分析,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冷凝集试验与明胶颗粒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明胶颗粒凝集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凝集试验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有显著差异,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明胶颗粒凝集法两种方法没有显著差异,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阳性率,对临床治疗起到及时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林耀堂  陈海荧 《吉林医学》2013,34(16):3144-3145
目的:比较三种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检测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采集的疑似MP感染患者血清标本612份,分别进行酶联免疫法(ELISA);被动颗粒凝集法(PPA)及免疫胶体金法(GIA)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平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结果判断,均严格按照相应试剂盒说明书执行。结果:通过对三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的比较,酶联免疫法(ELISA)在真阳性(TP)、假阳性(FP)、真阴性(TN)、假阴性(FN)等方面与被动颗粒凝集法(P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免疫胶体金法(GI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被动颗粒凝集法(PPA)与免疫胶体金法(GIA)之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在假阳性率(FPR)、假阴性率(FNR)、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及总符合率(Coincidence rate)等10项评价指标方面酶联免疫法(ELISA)与被动颗粒凝集法(PPA)比较无明显优势,但优于免疫胶体金法(GIA)。结论:三种检测方法都具有高敏感度、高特异度且操作简便,均可用于临床早期快速诊断MP,联合应用可为临床提供更客观、更准确的检测结果,提高MP诊断符合率,以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被动凝集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抗体滴度在儿童中发病率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8年1月至12月我院儿科住院的1659例疑似MP感染患儿进行被动凝集法检测MP抗体,回顾性分析255例MP抗体阳件患儿的临床资料,用双变量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被动凝集法检出的血清MP抗体与MP感染患儿病情关系.结果 被动凝集法检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患儿255例,百分率为15.4%,其中男性为16.5%,女性为14.2%,男女感染肺炎支原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3,P>0.05);255例MP感染患儿中轻度感染为125例(49.02%),中度感染76例(29.80%),重度感染54例(21.18%);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80有89例(34.91%),1:160有55例(21.56%),1:320有46例(18.04%),1:640有27例(10.58%),1:1280有38例(14.92%),经统计学分析,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08,P<0.01).结论 被动凝集法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有助早期诊断MP感染及判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液体培养法和酶联免疫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比较液体培养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支原体快速分离鉴别液体培养法检测咽拭MP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MP-IgM.结果在350例肺炎患儿中分别检出MP阳性65例和62例,阳性率分别为18.57%和17.1%,两法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422,P>0.05).两法男女之间阳性率无显著差异(χ2=1.503,P>0.05;χ2=0.235,P>0.05).<5岁和≥5岁之间无显著差异(χ2=0.287,P>0.05).两法检测MP均阳性者60例,一致率为92.31%,占小儿肺炎总数的17.14%.结论两法均可用于MP的常规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被动凝集法和胶体金法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IgM)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本研究标准选取1 850例患儿,疑似支原体肺炎1 050例,非支原体肺炎800例,采集血清,使用胶体金法和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对比两种方法取得的阳性率、阴性率、特异性、灵敏度、约登指数。结果 1 050例疑似支原体肺炎患儿经被动凝集法检测出阳性为93.05%,经胶体金法检测出阳性率为82.00%(P<0.05);被动凝集法在非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检出MP-IgM阳性率为4.00%,胶体金法检出MP-IgM阳性率为21.25%(P<0.05);被动凝集法特异性、灵敏度、约登指数分别为95.23%、94.12%、0.91%与胶体金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被动凝集法检测儿童MP-IgM检出率及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行快速血清学检验与微生物培养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中心随机法分为2组,实验组接受微生物培养检测,对照组则接受快速血清学检验。结果实验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的阳性率(P0.05)。年龄在4岁-7岁之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阳性检出率与其他年龄段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检测阳性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微生物培养检测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率优于快速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1.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感染的状况及与患儿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采集患儿静脉血、血清做倍比稀释,用日本富士肺炎支原体诊断试剂盒SERODIA-MYCOⅡ做颗粒凝集实验。结果在5155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共检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病例2831例,阳性率为54.9%,男、女患儿阳性率分别为49.6%和63.3%,男女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1岁以内患儿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其他年龄段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门诊与住院患儿阳性率分别为65.5%和43.2%。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1岁以上儿童,女童感染机会高于男童,门诊患儿阳性率高于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可作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评价肺炎支原体抗体免疫层析法和被动凝集法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6月来我院就诊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者2884例,对其进行被动凝集法和免疫层析法两种方法的检测,评价分析结果。结果被动凝集法的总阳性35.0%(1009/2884),免疫层析法的总阳性率为29.3%(845/2884),总阳性率被动凝集法较免疫层析法高5.7%。结论被动凝集法敏感性高于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等特点,但对有些免疫低下抗体产生不足时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血清学抗体检测容易漏诊,造成假阴性结果。被动凝集法检测的抗体水平是各种亚型抗体的总和,不仅检测抗体滴度,还能判断是现症感染或是既往感染,为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在儿童早期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方法 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403例呼吸道感染3~7 d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快速培养,同时用设动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中MP-IgM抗体.结果 403例呼吸道感染息儿咽拭子标本中MP快速培养阳性88例,阳性率为21.8%;被动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MP-IgM抗体阳性40例,阳性率9.92%.对两种方法作对比分析,病程早期快速培养法检测的阳性率远高于被动凝集法.结论 MP快速培养法简便、快速、无创伤,对儿童MP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适合一般实验室推广应用,可作为诊断MP感染的首选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实验室常用的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三种方法的性能及结果一致性:肺炎支原体培养、荧光定量PCR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描述肺炎支原体抗体产生的动力学。方法收集珠江医院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疑似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痰标本及对应系列血清。培养法和PCR荧光探针法检测痰标本,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描述肺炎支原体感染者血清抗体随发病天数变化情况。结果 qPCR法、培养法和被动凝集法的检测灵敏度分别:21.43%(95%CI:10.30~36.81)、100.00%(95%CI:91.59~100.00)、83.33%(95%CI:68.64~93.03),特异性分别为:95.83%(95%CI:85.75~99.49)、37.50%(95%CI:23.95~52.65)、81.25%(95%CI:67.37~91.05)。qPCR法特异性最高,培养法灵敏度最高,抗体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方法间一致性差,需研究改进。  相似文献   

15.
曾霞  陈实 《海南医学》2011,22(10):25-26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哮喘发作期的住院患儿202例及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02例进行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IAS)检测,用酶联免疫法(EIA)半定量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结果哮喘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02例,阳性率50.5%,对照组阳性48例,阳性率23.8%。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对哮喘发作期患儿要考虑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应常规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不同临床检验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90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分别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和血清学检验法来实行检验,分析检验的结果。结果:血清检验1次检验的阳性率是44.4%,明显低于第二次检验的阳性检测率72.2%;微生物培养检测组中,咽拭子检验阳性率显著低于痰液检测的阳性率;微生物培养检测肺炎的支原体的阳性率是88.9%,显著高于血清学检验的阳性率;低于1岁的患儿血清检验的支原体检出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的患儿。灌洗液、痰液和血清抗体的监测阳性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中,微生物法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血清学检验诊断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筛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方法应用明胶颗粒被动凝集法试验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结果813倒患儿检出MP抗体341例,阳性率41.9%.男性患儿阳性率38.3%,女性患儿阳性率46.8%,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MP抗体阳性的男性和女性患儿最小年龄分别为1岁和35d。不同年龄段患儿的MP抗体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6—13岁忠儿M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6岁以下患儿(P〈0.01)。8—10岁年龄段MP抗体总凝集效价与2-4岁年龄段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检测MP抗体对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早期发现、鉴别诊断和合理用药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MP抗体凝集效价的测定为临床提供了动态观察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不同年龄段的分布情况及患儿MP-IgM抗体阳性出现时间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6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其中135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患儿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应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MP-IgM抗体,观察MP-IgM抗体阳性率及年龄的分布情况。结果469例患儿中有135例患儿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28.78%,其中0~1岁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且病后第4周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11.11%明显低于病后第2周、第3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53.33%、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岁以上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比较高,对临床上拟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动态检测其血清中MP-IgM抗体,能够提高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胶体金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免疫球蛋白(Ig)M、IgG抗体和被动凝集法的符合率,研究胶体金法分型检测在儿童MP感染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呼吸科门诊疑似MP感染患儿共188例,分别采用胶体金法和被动凝集法检测MP抗体,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在188例呼吸科门诊疑似MP感染患儿中,胶体金法IgM检测单项阳性25例(13.3%),IgG检测单项阳性21例(11.2%),IgM和IgG同时阳性11例(5.9%),胶体金法检测总阳性率30.3%(57/188),被动凝集法检测阳性率34.0%(64/188),胶体金法分型检测总阳性率与凝集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7,P>0.05)。以被动凝集法为准,胶体金法阳性符合率81.3%(52/64),阴性符合率为84.7%(105/124),总符合率为83.5%(157/188),2种检测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0.642)。结论胶体金法同时检测MP IgM、IgG抗体与凝集法具有较好一致性,同时能辅助临床分析MP感染时期,是诊断儿童MP感染的快速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20.
梅毒产妇及其新生儿3种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永玲 《广西医学》2010,32(10):1201-1202
目的比较不同梅毒抗体血清学试验在梅毒产妇与其新生儿之间的差异。方法利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酶联免疫双抗夹心试验(TP)、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聚集试验(TPPA)同时检测34例梅毒感染产妇(产妇组)及其新生儿(新生儿组)血清。结果两组TP、TPPA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组TRUST阳性率显著高于新生儿组(P〈0.05)。结论使用TP或TPPA方法检测先天性梅毒感染,使用TRUST、TP、TPPA3种方法联合检测以避免出现先天性梅毒的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