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方全 《中国医刊》2001,36(9):11-12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细菌等微生物直接感染心内膜而产生的炎症。按病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 ,虽然时间上无明显界限 ,但两者的病原学常不同。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或淋病双球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链球菌属 ,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各种嗜血杆菌。后者常发生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 ,多为齿龈、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导致无症状性菌血症的后果。除先天性心脏病外 ,近年来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比例减少 ,而介入治…  相似文献   

2.
自抗生素应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以来,青霉素的临床应用使本病的预后有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对本病的治疗仍属经验之谈,抗生素的应用剂量、疗程等各家报道差异很大。现综述七个方面的问题如下:一、一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法:选取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36例抗生素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6例患儿经抗生素治疗病情控制后好转出院29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足量、长疗程,联合应用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生素,不必等待血培养结果而延误治疗,但在治疗之前必须先作几次血培养,因培养出的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对选用抗生素及剂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是心脏瓣膜、心内膜及大动脉内膜炎症性疾病,原称为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1]。消除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是治疗的关键。及早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方全 《中国医刊》2001,36(9):11-14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由细菌等微生物直接感染心内膜而产生的炎症.按病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虽然时间上无明显界限,但两者的病原学常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近年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3例患者经治疗,均好转出院.结论 正确诊断,积极治疗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前抗生素在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牙科手术、胃镜、纤支镜等侵入性操作之前是否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目前尚有争议。新近ACC/AHA(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总结了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相关指南进行更新,对其使用做出了更加细致的规范,指出对一般心脏病患者,不需要在牙科手术、胃镜肠镜等侵入性检查或操作前常规使用抗生素。指南强调,预防使用抗生素不能完全避免菌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防上新近的指南是否走的太远?美国指南明确限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欧洲是否应追随美国?欧洲心脏病学年会2008学术会议上探讨了是否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这一议题。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病原微生物经血流直接侵犯心内膜、心瓣膜和血管内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多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病人,尤其在心脏手术后.亦可发生于无心脏病变的正常人.病原微生物最常见为细菌,其他为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等.  相似文献   

10.
不同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长江 《医学综述》2002,8(9):512-513
随着心脏介入治疗及心脏外科手术 (如球囊介入扩张术、人工瓣膜置换等 )的进一步开展 ,近几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由于致病微生物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 ,给临床用药选择增加了困难 ,下面就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不同的致病微生物 :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肠球菌、葡萄球菌以及HACEK类微生物 (副流感嗜血杆菌、嗜沫嗜血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人心杆菌、腐蚀埃肯和金氏村菌 ) ;临床治疗抗生素的选择阐述如下。1 草绿色链球菌和牛链球菌1.1 对青霉素高度敏感的草绿色链球菌或牛链球菌  此类致病菌所致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eardifis,IE)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赘生物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血小板和纤维素团块,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但感染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而动静脉瘘、动脉瘘(如动脉导管未闭)或主动脉缩窄处的感染虽属动脉内膜炎,但临床与病理均类似于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2.
袁烨  沈诚  范士志  陈建明 《西部医学》2014,(3):314-316,319
目的探讨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行瓣膜置换治疗术前抗生素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9月于我院接受瓣膜置换治疗的46例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前是否应用足程(4~6周)抗生素将其分为足程抗生素(FRA)组与非足程抗生素(NFRA)组,对其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术前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瓣膜功能障碍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术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及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FRA组术后心功能恢复优于NFRA组。③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FRA组并发症发生率18%,NFRA组并发症发生率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FR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NFRA组。④随访期间FRA组死亡2例(9.1%),NFRA组死亡3例(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FRA组死亡率低于NFRA组。结论自体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中,围手术期联合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术前应用抗生素疗程4~6周能够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何书武  吴朝光  邢杰  张红  洪萍 《海南医学》2002,13(11):16-17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采集26例感染性内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与相关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结果:死亡率7.7%,术后并发心梗2例,无再发感染。结论:早期诊断、采用合理有效抗菌治疗、及时手术、彻底处理病变可以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黄若文 《中国医刊》2002,37(7):15-16
尽管近年来实验室培养、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方法有很大改进 ,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 ,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展 ,但是临床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临床医师用以鉴别诊断的试验性治疗 ,使细菌培养阳性率大为降低 ;病原体的耐药性问题也常常困扰临床医生 ;革兰阴性杆菌、真菌感染在临床上也明显增多。本文则对目前IE治疗方面的新观点和新特点作一概述。1 无并发症的药物治疗1 1 治疗IE抗生素的药效学 由于IE的赘生物内无血管分布 ,人体血液中的防御功能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临床上需要能有效控制病原体的生长、杀菌能力强…  相似文献   

19.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IE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加深对IE的认识,以期提高IE治愈率。方法根据术前是否发热,将手术分为感染稳定期手术和感染急性期手术两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对手术近期效果的影响;根据术后近期结局,将手术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探讨术前危险因素对手术预后的影响。结果外科治疗病死率显著低于内科治疗病死率,P<0.001。内科治疗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外科治疗平均住院时间,P<0.05。感染稳定期手术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明显低于感染急性期手术,P<0.05;而感染急性期手术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ICU监护时间显著长于感染稳定期手术,P<0.001。死亡组急性期手术和赘生物直径≥10mm的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术前体温≥38℃和术前Ⅳ级心功比例显著高于生存组,P<0.001。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心力衰竭和急性期手术是影响手术预后的最强因素。结论外科手术能提高IE的治愈率,外科治疗的关键在于手术时机的把握,非急诊手术应尽量于感染稳定期手术,以减少术后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