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连建伟教授从"关脉"脉诊特点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分析研究连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病案,总结连建伟教授从"关脉"脉诊特点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临证经验,并附医案佐证。[结果]连建伟教授根据平脉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尤重"关脉"。临证医案脉诊时常以"右关缓""右关大""右关虚大""左关弦"为主。右关脉候脾胃,左关脉候肝胆,两关相参,重调肝脾,认为该病多与肝、脾相关。并参合舌诊辨其夹杂之证,辨脉论治,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结论]连建伟教授从"关脉"脉诊特点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具有浓郁的中医思维特色,临床效果突出,值得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吴澄为著名新安医家,其结合自身临证经验撰著《不居集》,其书观点新颖,内容变动不居。探析其《不居集·论不得眠》章分析其"左右不得眠"、"虚损积痰说"总结其不寐病症辨治之特点及病机不同的不寐证型的治疗及用药特色。对于现代临床辨治疗不寐病症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升降散加味治疗皮肤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降散载于清代医家杨玉衡《伤寒温疫条辨》卷四。该方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四味组成。为治温疫表里三焦大热而设。笔者用此治疗某些皮肤病,亦获良效,现举验案三则介绍如下。案一慢性荨麻疹急发患者李某某,女,29岁。已婚。1982年11月3日就诊。患者近两年来,皮肤反复出现红色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元明清医家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学习古代医著,分析医家对燥证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阐述,总结医家辨治燥证的特点。[结果]刘完素总结燥的病理为血枯、津亏,症候为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列治燥十一方;喻嘉言提出了秋燥病名,总结出"燥病必渴"的临床特点,提出治疗燥证多从肝肺入手,并自制清燥救肺汤用治温燥伤肺;费伯雄提出温燥和凉燥之分,并以五脏分证论治秋燥,强调"和法缓治";叶天士指出燥证有内伤、外感之分,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核心,提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并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吴鞠通将秋燥按上、中、下三焦辨治,指出秋燥可沿三焦次第相传,并创立杏苏散、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结论]金元明清医家在辨治燥证的理法方药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对后世医家研究和诊治燥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源远流长,《内经》中即有"喘鸣"等称呼,《金匮》奠定了哮喘辨治的基础。元代朱丹溪首提"哮喘"病名,明清对哮喘的病因病机和治疗逐步发展完善,明代医家提出哮有"宿根",反复发作,治疗宜"扶正祛邪",并对哮与喘进行鉴别。清代医家总结有外邪、起居、饮食引发宿痰而致哮喘,也有遗传因素的"幼稚天哮"。治疗要分发作期和缓解期,要辨寒热虚实,和分肺脾论治,并倡导内外兼治和天灸疗法。  相似文献   

6.
著名新安医家孙一奎深受金元医家学术流派及相关医家的思想影响,汲取了朱丹溪、汪机等医家学术思想,撰著了《赤水玄珠》。通过探析其《赤水玄珠》总结"外内君相"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等。孙氏严格地指出君火相火有天人内外之分,完善了君火相火论,对后世辨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邵经明先生对哮喘临证辨治、"三穴五针法"选穴来源、穴位选择机制以及医家临证素养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和分析治疗哮喘证的邵氏"三穴五针法"的创立,以进一步促进邵氏"三穴五针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构建中医药论治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理论体系,使中医药辨治本病能够进一步规范化,并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通过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地搜集、归类、整理和分析,清晰地勾勒出中医药有关CFS的历史渊源、发病因素、病因病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方药集萃和医家论要等,并依据近年在此领域的研究心得,提出预防为主、多元辨治、确立最佳程序干预方法的中医药辨治方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古今医家辨治"骨痿"异同点,为临床治疗肾性骨病、骨结核、骨质疏松症提供借鉴及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古、今医家辨治骨痿文献,整理归纳古今医家看待骨痿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古今医家在辨治骨痿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古代医家对于脾肾两虚型骨痿,治以调补阳明、疏利邪气;气虚血瘀、阴阳不足型骨痿,治以益气活血、滋阴补阳,均取得较好疗效。现代医家分别对于脾肾两虚、血瘀浊蕴型骨痿,治以补肾健脾,活血泄浊;肾亏髓减、气血凝滞型骨痿,治以壮骨填精、疏通气血;肾阳不足、痰瘀互阻型骨痿,治以温阳补肾、化痰散瘀,均有一定疗效。[结论]古今医家在治疗骨痿方面分别取得一定疗效。二者都认为气血瘀滞为骨痿致病因素,故在行气活血治疗骨痿方面认识相同。不同点在于,古代医家认为脾胃虚弱是骨痿形成的关键,治疗骨痿多以调补阳明为主;现代医家认为肾虚血瘀是骨痿形成的关键,治疗骨痿多以补肾活血见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思路,总结其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查阅浙派中医中几位代表性医家的书籍、文献资料,摘录整理其关于眩晕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论述,总结归纳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的共同点及各家学术经验与特色。[结果]张景岳等医家认为眩晕多因正气亏虚,治疗应补虚为先,实脾补肾,慎用攻法。朱丹溪等医家主张因痰作眩,痰因火动,主要采用顺气治痰、兼降相火等治法。虞抟等则倡导瘀血致眩,重视活血化瘀法在眩晕中的应用,并且强调辨体论治。[结论]浙派中医辨治眩晕,病因病机立足虚、痰、瘀为核心,治疗上紧扣病因病机,攻补允当,为临床诊治眩晕提供了重要指导,其学术思想特色值得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王树槐教授临证辨治荨麻疹,常以通畅肌表、通达腠理、通行肾阳之三通消疹法应荨麻疹急性发作之变;灵活运用调营实卫、缓肝健脾、通腑祛浊、升阳温阳之法标本兼治荨麻疹慢性迁延之苦,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论述新安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运用解托、补托法治疗虚损疾病的独到见解及临证经验,强调"托"法在培补人体正气、抵御外邪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所创的解托、补托13方进行了分析,从而丰富了新安医学虚损辨治理论,亦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家辨治虚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14.
探讨郑钦安眼科辨治心法,其六法分症为纲的具体内容及其实质,以及六法为纲之下的脏腑部位辨证方法。总结出郑氏眼科以阴阳、虚实、外感内伤六法为纲,回阳收纳为治疗大法的特色。并对比郑氏眼科与其他眼科医家的区别,分析郑氏用温热心法、伤寒经方辨治目病的特点,指出郑氏眼科于眼科临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性荨麻疹是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是以皮肤出现风团样皮疹,伴有瘙痒为临床特征的皮肤病,骤起骤消、时隐时现为其特点,古称"瘾疹".通常脱离过敏源症状可缓解,但近年来慢性荨麻疹发病率逐渐增高,故针对急性期治疗并预防其转变为慢性更需要被重视,也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笔者通过内外辨证治荨麻疹,屡获奇效.  相似文献   

16.
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伴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荨麻疹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的病因复杂,约75%的患者找不到致病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而传统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笔者就近几年来中医对于荨麻疹的证治类型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及分析,总结了本病病证类型,并讨论了毒邪夹杂症候,以便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荨麻疹是皮肤科的一种常见病,伴随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荨麻疹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的病因复杂,约75%的患者找不到致病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而传统中医药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笔者就近几年来中医对于荨麻疹的证治类型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及分析,总结了本病病证类型,并讨论了毒邪夹杂症候,以便满足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学习、传承刘兰林教授临证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特色,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与系统理论依据。[方法]以刘师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验案为基础,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等相关著作中有关学术思想与刘师经验论述,归纳阐述刘师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的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色。[结果]刘师将此疾病病因责之于温邪,认为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证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注重不同阶段施治侧重亦不同,并多施以温病方药。[结论]刘师独辟蹊径,紧扣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床以温病理法方药为指导论治慢性荨麻疹,颇具特色,对临床有启迪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中医学治疗积聚的辨证论治思想,本文通过对《宣明论方》辨治积聚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结合古代医家的认识,从脏腑定位的病因病机分析和血、气、水的辨治论治,深入探讨其治疗积聚的辨证论治特色,以期发掘祖国医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蔡宛如教授"脏腑同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方法]分析蔡宛如教授对脏腑同治理论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识,阐述其独到的临证思维及用药经验,并附经典案例以验证。[结果]蔡宛如教授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指出五脏六腑受累均可致肺系疾病发生,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长,病因病机错杂,常非肺系一脉所为病,更需有五脏六腑相为病的整体观念。脏腑同治法主要体现在肺胃同治、肺与大肠同治、肺与三焦同治,如治上焦咳嗽,不单治肺,而应治在心肺;治疗缓解期患者,不可一味过补,还应清泄余邪。认为"治气"与"治痰饮"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两个关键点等,并将此验之以临床。所述医案从肺、心、肾、大肠等脏腑论治,气血水饮同治,获得佳效。[结论]蔡宛如教授"脏腑同治"理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实用价值,值得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