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踝关节和(或)距下关节的损伤破坏可导致足部疼痛,功能受限.为使得患者减少疼痛,保持足踝部稳定,可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即对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同时融合.融合手术常见的固定方法有外固定支架、螺钉、髓内钉、钢板等.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对患者愈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胫距跟关节融合术的发展目标为:简单的技术,出色的稳定性,较高的愈合率,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52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17例,年龄21~48岁,平均(34.5±1.2)岁,给予患者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在跟腱后外侧做切口,在距下关节内打入导针,扩开通道,将距下关节两侧关节面破坏,填充关节间隙采用自体骨骼,打入2~3枚螺钉固定。结果:5~13个月的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骨性融合充分,均达到标准,评分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为94.23%,治疗效果显著。结论: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骨骼愈合率高,创伤小、术后无复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科以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共14例14踝,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5岁。包括创伤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术中采用后侧入路,全镜下切除后距下关节软骨面及部分软骨下骨面。在骨面上微骨折后,透视引导下置入2枚直径7.0 mm的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术前及术后随访AOFA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1个月。术后8周X线片显示后距下关节均已获得骨性融合。AOFAS评分从术前53.8分改善至术后89.2分,VAS评分从术前7.8分降低至术后1.5分。结论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金驰  杨磊  单忠林 《现代医学》2014,(8):869-87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距下关节炎患者15例,采用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优良率、VAS评分及融合时间。结果:随访时间(22.3±3.8)个月。术前AOFAS评分、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5.6±4.5)分、(6.9±0.8)分,术后末次随访评分分别为(88.7±4.2)分、(1.5±0.4)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26,P=0.00;t=23.383,P=0.00)。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麻木、皮肤坏死、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关节融合时间为(9.4±0.5)周。结论:关节镜辅助距下关节融合术创伤小,对跟骨和距骨的血供破坏少,且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临床疗效较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患者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手术时长以及出血量、融合时间。结果:5~13个月的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骨性融合充分,均达到标准,评分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为94.23%,治疗效果显著;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实验组时间明显对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发生率44.0%,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骨骼愈合率高,创伤小、术后无复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7年1月~2013年5月37例距下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优良率及融合时间。行X线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及有无关节退变。结果37例患者均成功随访,平均(22.0±3.6)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2.1±0.4)周;6例(16.22%)患者可见踝关节轻度退变。AOFAS评分由术前的(52.38±4.9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0.25±4.3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良11例,优21例,优良率为86.49%。VAS评分由术前的(5.3±1.5)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1±0.4)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是微创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痛苦小、恢复快、对跟骨距骨血管损伤小、骨性融合率高、效果确切、可适当早期负重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贾志刚  勾成果  刘伦  曹丙伦 《河北医学》2016,(12):1969-1971
目的::探析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跟骨陈旧性骨折导致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择2008年9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跟骨陈旧性骨折引发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病人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进行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开放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融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情况;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融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耗时、切口长度等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跛行、麻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陈旧性骨折引发的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疗法,安全性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病人远期预后较佳,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后足踝关节改善效果.方法:将93例跟骨骨折所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开放组(46例)患者给予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微创组(47例)患者给予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指标、足踝关节功能评分、骨代谢指标、影像学参数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距骨骨折脱位治疗延误及几种融合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作关节融合术治疗56例距骨骨折脱位由于首次延误所致的陈旧性骨折、骨不愈合、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其中胫距关节融合13例;复位内固定加距骨下关节融合9例;胫距和距跟两关节融合22例;距骨体切除,胫跟融合12例。随诊3-32年,总优良率为57.1%,笔者认为,治疗时机延误主要是首次治疗不当。融合术失败主要由于手术方法选择不当和外科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关节融合术治疗56例距骨骨折脱位由于首次治疗延误所致的陈旧性骨折、骨不愈合、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其中胫距关节融合13例;复位内固定加距骨下关节融合9例;胫距和距跟两关节融合22例;距骨体切除,胫跟融合12例。随诊3~32年,总优良率为57.1%。笔者认为,治疗时机延误主要是首次治疗不当。融合术失败主要由于手术方法选择不当和外科技术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期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4 2例新鲜跟骨粉碎性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骨折内固定 ,跟距关节自体骨植骨融合术 ,石膏固定 ,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治疗 4 2例 ,37例得到随访 ,时间 6个月至 3年 ,骨愈合率 10 0 %。按张铁良评分标准 ,优 17例 ,良 12例 ,可 8例 ,优良率 78%。结论 在恢复跟骨高度、宽度及Bohler角的同时 ,一期行距下关节植骨融合 ,可明显降低跟骨骨折步行疼痛的发生率 ,是提高临床疗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ASA)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1例距下关节炎的患者行单肢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ASA)术。观察汇总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融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及融合时间。行X线及CT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12~41个月,平均(22.7±4.2)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出现踝外侧撞击疼痛1例、螺钉尾帽刺激1例、胫后神经部分损伤1例。21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8.3±0.5)周。AOFAS评分由术前的(41.73±3.8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3.24±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较差1例、中1例、良1例、优18例,优良率为90.48%。VAS评分由术前的(6.5±1.2)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不同类型距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2月—2008年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3例距骨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按Hawkins分型,Ⅰ型17例,Ⅱ型20例,Ⅲ型16例。全部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结果随访2年,采用Hawkins评分标准:优25例,良14例,可14例,总优良率为73.5%。1例发生距骨体坏死、塌陷或疼痛性关节炎而行踝关节融合术;3例发生单纯踝关节炎;4例发生距下关节炎。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能实现骨折复位和稳固固定,是一种有效的适宜于距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上使用双螺钉内固定行距下关节融合已经被用来治疗由创伤、风湿病等引起的距下关节炎,我们旨在通过三维
有限元方法分析评估行距下关节融合的最优双钉配置。方法基于志愿者右足的三维CT扫描数据,利用Mimics13.0、
Geomagic10.0、Solidworks等软件重建距下关节融合的三维有限元双钉模型:即距骨颈联合距骨顶前外、后外、前内、后内侧四种
双钉模型,最后将模型导入Abaqus6.9软件进行赋值、划分网格,对每个模型施加4N-m的内旋、外旋作用力,通过计算分析模型
应力后距下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来评估不同双钉配置的优劣。结果距骨颈联合距骨前外侧顶的双钉融合模型是最稳定的模
型。当对模型施加4N-m的内旋、外旋载荷时,距骨颈联合前外侧顶双钉模型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峰值分别是(41.67±0.49)、
(42.64±0.75)μm;而距骨颈联合后内侧顶双钉模型融合后距下关节的稳定性最差,关节面间的相对位移在内、外旋载荷下的峰
值分别为(61.76±1.00)、(62.32±0.90)μm。结论距骨颈联合前外侧顶双钉模型对距下关节融合具有最好的稳定性,是距下关
节融合最优的选择;而距骨颈联合后内侧顶双钉模型进行距下关节融合后稳定性最差,临床上应予以避免使用此双钉配置;三
维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可以作为有效的术前分析工具,为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如螺钉数目和位置的确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5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5足,均为男性,年龄29~50岁,平均39.25岁,跟骨骨折后9~36个月,平均23.4个月。按Zwipp跟骨畸形愈合分型均为Ⅲ型。结果 5例5足皮肤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7.4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3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为42分,术后为81分,平均改善39分。结论手术选择合适病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距下关节 (又称距跟关节 )不稳定常见于足外肌广泛瘫痪、先天性足部畸形、足部外伤后遗症等 ,引起距下关节骨间韧带松弛和关节外韧带失弛。偶见于先天性距下关节畸形。传统施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用骨刀切除距下关节 ,多数造成距舟关节移位 ,影响远期功能。笔者 1 993~ 1 998年间对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改进 ,采用无移位距下关节融合法 ,用环锯切骨锯芯植骨法 ,后期改用环锯锯芯骨旋转回植法 ,治疗 1 2例 ,取得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2例中 ,男 9例 ,女 3例。右侧 8足 ,左侧 5足 (其中 1例为双侧 )。年龄 1 2~ 4 4岁 ,平均…  相似文献   

17.
跟骨关节内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如果漏诊误治或治疗不当,患者远期往往发生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残留局部疼痛,行走困难,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距下关节融合术仍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首选方法.既往距下关节融合术多采用后外侧切口、弧形或L型切口,这些切口对软组织损伤大,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不愈合等并发症.笔者采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该类患者,短期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约75%的骨折累及距下关节[1],距下关节不同程度的破坏将影响患足的负重及行走功能。对于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治疗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复位后关节面并利用钢板有效固定,预后优良率达3/4[3]。通过外侧入路对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进行复位及固定时,大多需要参照与距骨保持正常关系的内上骨折块[4],复位后如何将螺钉通过跟骨外侧壁钢板准确的固定在内上骨折块的载距突上并且将副损伤程度降低到最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采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近期疗效和手术要点。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12月,本科采用关节镜直视下的踝关节融合术共治疗25例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这些患者在门诊保守治疗后仍疼痛明显。术前行踝关节正侧位摄片和磁共振检查,术中建立踝关节镜通道,首先彻底清除残留关节面软骨,然后行关节端"微骨折"处理,初步复位踝关节于功能位,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机透视确认后,旋入空心螺钉。术后石膏托固定6周,然后在保护下部分负重锻炼直至骨性愈合。记录术前和术后1年的疼痛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均在术后10~16(12±1)周骨性融合,疼痛缓解,步态改善;有1例同期实施小切口辅助下的距下关节融合术。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的早期并发症,随访1~5年,有2例单纯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者出现距下关节炎伴轻度疼痛,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未进一步手术。根据疼痛评分,术前评分(7.9±1.4)分,术后1年评分(2.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的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的踝关节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融合率高等优势,但同时存在设备要求和学习曲线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多由高处坠落引起。由于距跟关节是全身最大的负重关节,如跟骨骨折术后关节面得不到有效复位,术后往往发生距下关节疼痛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笔者应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内固定失败后跟骨骨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