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方法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组织活检后行快速尿素酶实验,对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率70%,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HP阳性率23.8%。慢性乙型肝炎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47例,HP阳性率10.6%,十二指肠溃疡113例,HP阳性率94.7%;乙肝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组中胃溃疡68例,HP阳性率17.6%,十二指肠溃疡16例,HP阳性率5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胃溃疡、乙肝肝硬化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龚建荣 《当代医学》2014,(17):71-72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通过碳14试验检查,对组一(慢性乙型肝炎合并消化性溃疡者)、组二(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者)发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加以比较分析。结果组一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率为70.73%;组二患者检测的阳性率为24.39%。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胃溃疡没有明显相关性,但与慢性乙型肝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ag 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性。方法 将本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8例Cag A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内镜和活检病理确诊,包括胃溃疡38例、十二指肠溃疡50例,复合溃疡30例,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健康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Hp阳性率。结果Cag A阳性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溃疡的Hp阳性率分别为81.6%、86.0%、8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种Cag A阳性溃疡的H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根除治疗成功70例,其抗Cag A-Ig G抗体水平由治疗前的(69.34±16.77)U/m L逐渐降低,治疗后6个月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且治疗后3、6个月抗Cag A-Ig 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Hp根除治疗失败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Hp根除治疗失败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抗Cag A-Ig G抗体水平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g A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Hp引起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制也与Cag 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就诊的120例乙肝、乙肝肝硬化及乙肝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120例健康体检人群分别进行抗Hp抗体检测及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p感染率为70.0%(84/120),对照组的Hp感染率为38.3%(46/120)(P<0.05);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及乙肝肝癌的Hp感染率分别为63.2%,71.9%,77.8%,其中后两者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乙型肝炎患者(P<0.05);血清HBV-DNA阳性组的患者Hp感染率高于HBV-DNA阴性组患者,且阳性组的低、中、高级间的Hp感染率分别为75%,78.6%,77.8%。结论 Hp感染可能使肝细胞产生毒性,参与乙肝患者的肝病损伤过程,并与肝炎疾病的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杜建新  侯激流  蒋锦华  芦红 《西部医学》2012,24(7):1268-126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肝硬化并发胃及十二指肠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69例肝硬化患者Hp感染进行检测,并分析Hp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及肝源性溃疡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与慢性胃炎(CG)接近;Hp感染率在肝硬化有、无PHG及轻、重型PHG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硬化伴十二指溃疡(DU)组HP感染率高于不伴溃疡组(P<0.05)而与DU对照组接近(P>0.05);肝硬化伴胃溃疡(GU)组Hp感染率与不伴溃疡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GU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Hp与DU关系密切,而与PHG及GU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与阴性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2932例,其中2660例HBsAg阴性患者作为阴性组,272例HBsAg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HP)检出情况。结果 阳性组患者检出消化道溃疡62例(检出率22.79%),其中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复合溃疡14例,阴性组患者检出消化道溃疡294例,其中胃溃疡71例、十二指肠溃疡176例、复合溃疡47例,阳性组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患者男性检出消化道溃疡41例(检出率28.28%)、女性检出消化道溃疡21例(检出率16.54%),男性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阴性组男性检出消化道溃疡156例(检出率11.41%)、女性检出消化道溃疡138例(检出率10.67%),阴性组不同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HP检出196例(检出率72.06%)、阴性组患者HP检出1545例(检出率58.08%),两组HP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患者其消化道溃疡、HP感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且消化道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最高,HBsAg阳性患者男性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表明乙肝病毒感染与消化道溃疡之间具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张云芳 《中外医疗》2010,29(36):33-3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老年消化性溃疡发病关系。方法 28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年龄随机分为老年组(148例)和中青年组(139例),通过胃镜检查和Hp阳性检查,对比2组患者性别、溃疡部位、发病原因与Hp阳性率关系。结果老年组消化道溃疡患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男性Hp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发病部位胃体上部、喷门及胃底溃疡老年组Hp阳性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十二指肠溃疡中青年组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在老年消化道溃疡发病时起到重要的作用,Hp感染也随着年龄的增加,性别的不同,病变部位不同均有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对3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分为肝炎组、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的Hp感染状况与HBV DNA定量、HBV DNA分型进行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进行对比。 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56.2%)、乙型肝炎肝硬化组(69.9%)和乙型肝炎并发肝癌组(75.0%)Hp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3.4%)(P<0.01),各组与慢性胃炎组(57.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肝硬化组和并发肝癌组Hp感染率均高于肝炎组(P<0.05)。不同病毒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但不同病毒载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B、C和D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分别为61.3%、63.3%和50.0%,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明显增加,且Hp感染率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进展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各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胃部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 HP检测,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病种、患病年龄、性别与 Hp感染的关系。【结果】HP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阴性患者的发病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05,P <0.05);HP阳性的胃溃疡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4,P<0.05);H P阳性的男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H P阳性的女性患者(χ2=18.330,P <0.05);HP阳性的中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以及高龄组患者(χ2=15.240,P <0.05;χ2=33.374,P<0.05);HP阳性的低龄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 HP阳性的高龄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1,P<0.05)。【结论】H p感染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不同的性别及年龄的患者 Hp感染率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胃泌素 (Serum gastrin,GAS)含量、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与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 35例受检者 (其中黏膜正常 2 1例 ,慢性胃炎 2 4例 ,十二指肠溃疡 2 2例 ,胃溃疡 2 4例 ,胃癌 2 0例 ,肠癌 2 4例 )进行空腹 GAS测定、Hp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Hp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其余各疾病组间的 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 GAS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 )。若只以是否感染 Hp来分组 ,则 Hp阳性组 GAS明显高于 Hp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Hp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 ,GAS在其间可能充当媒介因素 ,从而参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疗效。方法将本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作甲组与乙组,各40例。甲组采取奥美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乙组采取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果胶铋、阿莫西林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乙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5.0%,HP根除率是87.5%,显著高于甲组的75.0%、7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采取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果胶铋、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的效果显著,HP根除率高,值得在消化科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消化性溃疡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Hp感染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消化道合并Hp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22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感染Hp者184例(80.70%);不同类型消化性溃疡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辣食物、暴饮暴食、年龄(>35岁)、饮酒吸烟、有既往病史和家族胃肠道疾病史均为消化性溃疡Hp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消化性溃疡Hp感染高危人群的监测,并给予合理的预防干预,有助于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的发生率,促进临床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宁波地区3908例胃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宁波地区胃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和特点。方法对3908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作Hp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病理分析。结果受检者3908例中尿素酶试验阳性2184例,阳性率55.89%;男性患者尿素酶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0.01);31岁~以上组感染率高于21岁~及以下组(〈0.05),41岁~组感染率较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0.01);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0.01);胃癌Hp感染率高于单纯胃炎(〈0.05);慢性胃炎活动期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炎症不伴急性活动的慢性胃炎(〈0.01)。结论宁波地区的Hp感染率与我国人群感染率基本一致其感染与年龄及生活卫生方式等有关,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发生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与优化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性肝炎肝硬化的患者11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甲组和乙组。两组患者服药时间均为1年,其中甲组采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乙组患者实行优化治疗,即先给予拉米夫定服用半年,再增加阿德福韦酯继续服用半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恢复效果及HBV-DNA、ALT、HBe Ag转阴率恢复正常值的对比。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在服药治疗前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甲组肝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优于乙组。甲组患者HBV-DNA、ALT、HBe Ag转阴率等方面恢复正常的病例数明显高于乙组,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效果比优化治疗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市支坪中心卫生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共计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各100例。甲组患者应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乙组患者应用雷尼替丁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乙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0%,甲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且在治疗后一个月,甲组患者的生理功能、总体健康评分也均高于乙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都是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有效药物,但是就治疗效果来看,奥美拉唑的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阳性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应用三联疗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四联疗法为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研究组4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溃疡愈合的患者有39例(占患者总数的97.50%);在对照组4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溃疡愈合的患者有34例(占患者总数的92.50%),研究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Hp根除率为92.50%,对照组患者的Hp根除率为85.00%,研究组患者的Hp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组患者的溃疡复发率及Hp再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奥美拉唑与埃索美拉唑在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9例,甲组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乙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Hp清除率为97.96%,明显高于乙组的81.63%,且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乙组的79.59%,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奥美拉唑与埃索美拉唑治疗胃溃疡都具有一定疗效,但埃索美拉唑效果更加突出,Hp清除率高,有效性更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柳州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状况,分析Hp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Hp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双抗原夹心法(胶体金法)检测血清Hp抗体.分别按性别、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嗜酸辣)及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进行分组,统计各组Hp感染率.将近年来其他地区报道的Hp感染率与柳州地区做比较.结果 柳州地区Hp总感染率为37.34%,男性感染率(40.04%)明显高于女性(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组(28.74%)比较,中老年组(39.60%)、老年组(39.60%) Hp感染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嗜酸辣各组Hp感染率相应高于非吸烟、非饮酒、非嗜酸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各组Hp感染率高于无消化道基础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柳州地区Hp感染率高于大连、广州、重庆,低于东台(P<0.05).结论 柳州地区Hp感染率与相关地区相比处于中上水平.Hp感染与男性、年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和嗜酸辣)、消化道基础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和胆汁反流性胃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展开分组研究,即甲组与乙组,每组50例。甲组实施拉米夫定进行治疗,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ALT、AST、TBIL、ALB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两组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但是乙组改善的幅度更优于甲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甲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70.0%,低于乙组的90.0%,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肝硬化患者采取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后肝癌等肝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05例、乙肝后肝癌69例、非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5例、同期正常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抗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 G)、HBV DNA差异。结果:Hp-Ig G阳性率最高的是乙肝后肝硬化(80.95%),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非乙肝相关性肝癌、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乙肝相关性肝癌、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水平为<103copies/mL组的Hp-Ig G阳性率显著低于HBV DNA水平≥103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硬化分级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Ig G阳性组的TBIL、ALT水平均显著的高于Hp-Ig G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Ig G阳性组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发生率均显著的高于Hp-Ig G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相关肝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和非乙肝肝病患者,幽门螺杆菌的合并感染可能会加重乙肝病毒对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