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在经过螺旋CT检查后,结果显示,12例患者硬膜囊受损,占23.08%,17例患者椎间盘部分脱出,占32.69%,8例患者韧带肥厚,占15.38%,7例患者隐窝狭窄,占13.46%,6例患者椎间孔狭窄,占11.54%,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相较于手术结果,差异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的椎管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螺旋CT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手术证实的4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完整CT资料。结果:4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腰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继发椎管狭窄17例,椎体边缘及椎小关节骨质增生致侧隐窝、椎间孔及椎管狭窄10例,黄韧带增厚、钙化引起椎管狭窄11例。其他如椎体滑脱、手术等引起椎管狭窄4例。结论:螺旋CT对椎间盘病变、黄韧带增厚及椎体、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引起的椎管狭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新 《当代医学》2010,16(31):58-5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CT诊断为腰椎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硬膜囊脂肪层消失或不对称,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被推压移位;4例腰椎间盘后缘弧形突出,位于椎体后缘的中央;13例并发黄韧带肥厚(6~8mm),5例黄韧带肥厚且伴有钙化,18例均见增厚的黄韧带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之变形或移位;侧隐窝狭窄9例;椎间孔狭窄者4例。结论螺旋CT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窗宽、宽位的调整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44例,回顾分析其螺旋CT表现及诊断情况。结果:CT检查显示9例(21.43%)硬膜囊受损,15例(35.71%)椎间盘部分脱出,12例(28.57%)为韧带肥厚,3例(7.14%)为侧隐窝狭窄,3例(7.14%)椎间孔狭窄。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腰椎间盘小关节突增生性肥大、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汤文 《中外医疗》2012,31(34):1+3-1,3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鉴别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12月入该院治疗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的特征及其与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CT特征表现与手术相一致者56例,诊断正确率为96.6%,56例患者经手术检查证实,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及类型均与CT影像特征表现相一致。结论双层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鉴别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陈一明 《吉林医学》2014,(25):5560-5561
目的:探讨螺旋CT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筛选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螺旋CT扫描及X线平片对所有患者腰椎间盘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手段诊断的正确率及病情评价情况。结果:螺旋CT诊断正确率为113例(94.17%),X线平片诊断正确率为93例(77.5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对软组织病变、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评价结果较X线平片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应用螺旋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诊断准确,可对腰椎神经根等病理性损伤做出准确评价,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结果通过比较CT特征表现与手术及临床症状发现,54例65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单节段突出者41例,多节段突出者23例;与手术及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相一致者52例61个,诊断正确率为93.8%。结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5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其CT影像学资料。结果通过比较CT特征表现与手术及临床症状发现,54例65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单节段突出者41例,多节段突出者23例;与手术及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相一致者52例61个,诊断正确率为93.8%。结论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袁增清 《中外医疗》2016,(5):194-195
目的:分析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该院2012年5月—2014年9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CT及MR检查,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数据,MR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数据,以临床病理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该研究所选患者均为临床病理诊断确诊患者,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结果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84.00%,椎间盘突出患者38例,椎间盘脱出4例;实验组诊断准确率为96.00%,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椎间盘脱出6例;组间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MR检查的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的诊断价值,MR检查应作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晚萍 《中原医刊》2007,34(14):85-8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新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50例临床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采用多方位多角度扫描技术检查。结果50例患者中有35例CT常规仰卧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而手术证实有20例,而俯卧过屈位诊断与手术证实相同。结论俯卧过屈位多角度扫描新技术能更多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病理变化,对常规仰卧位扫描具有纠正和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刚  刘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0):2854-2856
目的:评价螺旋CT常规扫描结合薄层靶扫描及矢状位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与CT诊断对比。结果:110例手术后诊断与术前CT诊断相符合,占73%;40例术前CT诊断与手术后结果不符合,占27%。结论: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纵韧带破裂有诊断价值,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和CT检查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1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B超检查,患者呈屈膝俯卧位,腰背部呈"驼峰背",纵切于棘旁1~2 cm处向中线作15°~30°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从左到右两侧斜切向棘突基底部扫查,测量椎管上下径和前后径,腰椎间盘膨出或突出的大小、内部回声,并观测韧带有无增厚.结果 B超检测168例,其中腰椎间盘膨出症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93例,黄韧带增厚7例.CT检测168例其中腰椎间盘膨出症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3例,黄韧带增厚9例.两种检查方法对比,B超诊断符合率87.5%,CT诊断符合率85%,经统计学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B超能检测腰椎棘突结构,显示椎管上下径、前后径,能清晰显示非骨性椎管大小及椎管变窄受压的病理改变,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经CT诊断并手术证实合并椎管狭窄者23例,术中证实黄韧带肥厚1例,共24例,占20%。术前不遗漏腰椎管狭窄,术中在摘除突出之椎间盘同时对合并的椎管狭窄作彻底减压,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24例随访,8个月至4年,手术优良率为91.6%,CT检查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作出诊断与手术符合率为95.8%,对疑有椎管狭窄者特别是高龄、病程长和症状不典型者尤需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行后路椎间盘镜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行CT检查观察患者突出部位、突出大小、同层面椎管矢状径、黄韧带厚度、脱出率、侧隐窝狭窄和椎间隙高度/锥体高度等影像学特征,分析各个指标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CT表现突出越明显、脱出率越高、黄韧带越厚、侧隐窝越狭窄、椎间隙高度越高,则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越差,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特征中,髓核突出大小、椎间隙高度/锥体高度、脱出率、黄韧带厚度、侧隐窝狭窄程度等均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效果密切相关,治疗前经CT检查了解患者影像学特征,为调整治疗手段提升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中采取CT诊断的临床价值以及准确率.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诊治的321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均应用CT检查,对比手术与CT检查准确率,研究CT影像结果.结果:本次我院诊治的321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CT诊断准确率98.44%,与手术诊断准确率100%基本一致,P>0.05,不形成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CT扫描直接征象包括新月形、丘半圆形、不规则形.间接征象包括硬膜囊受压变形、椎管狭窄且黄韧带肥厚、硬膜外脂肪间隙移位、变窄、存在钙化者、侧隐窝狭窄、小关节增生者.结论:将CT诊断检查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效果显著,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技术(MRI)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取笔者医院2017~2019年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群体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随机抽取136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对所有患者应用MRI、多层螺旋CT手段检查并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后归纳MRI对此类疾病的应用价值。结果对患者病情诊断检出率方面MRI与CT两种手段检查所得数据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征象诊断中MRI检查对于椎间盘变性、脊髓变形以及硬膜囊受压的诊断检出率更具优越性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MRI诊断具备突出优势,能够更加全面地显示椎管内相关结构,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制定以及调整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 DR)与螺旋CT扫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及CT影像资料,结合临床对照分析。结果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诊断率62.35%。 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诊断率91.76%。 CT与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相比,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者结合诊断正确率为100%,与单纯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及单纯CT扫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结合CT扫描能提高腰椎间盘诊断正确率,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腰腿痛病因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引起腰腿疼的原因,评价CT对腰腿疼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腰腿疼患者的CT结果460例,其中134例手术病理证实,用GE Hispeed CT/螺旋CT机,行腰椎体及间盘轴位扫描。结果:腰椎间盘突出233例(301个间盘),骨质增生285例,先天发育性骨性椎管狭窄55例,椎体结核34例,肿瘤11例。结论:引起腰腿疼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其次为先天发育性骨性椎管狭窄,结核,肿瘤,CT检查经济有效,但有局限性,对CT结果与临床有矛盾者应结合MR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阻塞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9月-2012年11月间126例阻塞性黄疸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并使用对比剂行增强扫描,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处理行曲面重建成像,并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本组经手术病理检查共确诊121例,经多排螺旋CT检查确诊115例,诊断正确率为95.0%。结论多排螺旋CT检查阻塞性黄疸诊断正确率较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及病理、影像、解剖表现 ,确定手术或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对186例椎间盘突出采用平片、椎管造影、CT及 MRI影像诊断及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 ,判定突出方向及类型。结果 :将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膨出、突出、脱出及髓核疝四个类型及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等。结论 :CT、MRI具有准确无痛、诊断清楚的特点 ,但术前椎管造影能确切定位和定性 ,对髓核突出范围、程度 ,有无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