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陈宝龙 《当代医学》2016,(30):97-98
目的:探讨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应用不同输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0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甲组(35例)、乙组(35例)、丙组(36例)。给予甲组患者洗涤红细胞输血,给予乙组患者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给予丙组患者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与丙组患者治疗之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74.3%)与丙组(97.2%)输血治疗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丙3组患者在接受输血后的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均比输血前要多,网织红细胞比输血前低,血红蛋白比输血之前更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研究表明,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取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的临床疗效与采取三洗红细胞输血的疗效相同,但是选择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的治疗方式,效果更好,且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输血方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20例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均为40例,输血的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与血液置换联合,对比三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B组和C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差异不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54例,将患者分别按照不同红细胞成分、自身抗体类型分组并给予输血治疗,对比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和O型洗涤红细胞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79.4%,两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 0.05);IgM组和IgG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9%、81.3%,两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和O型洗涤红细胞输血均能有效治疗AIHA,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58例,依据质量方法差异性均分两组.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29例患者为参照组,予以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的29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通过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5%)同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2.4%)进行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统计后P<0.05.研究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参数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优,组间数据统计后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予以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6.
邹丽萍 《当代医学》2021,27(35):23-25
目的 探究血型基因检测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78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最小不相容组(MI组,n=38)与血型基因检测组(BG组,n=40).MI组采用传统"最小不相容"输血治疗原则进行输血治疗,BG组采用血型基因检测的输血治疗原则进行输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HB)值、红细胞(RBC)值、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自身抗体和同种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G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MI组的7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B、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4 h,BG组HB、RBC均高于MI组(P<0.05).两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型基因检测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传统"最小不相容"输血治疗相比,血型基因检测输血治疗效果更佳,能显著提升患者输血治疗后HB值和RBC值,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不同输血方式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将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接收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悬浮红细胞输血,研究组行洗涤红细胞输血,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输血后各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后网织红细胞以及胆红素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更符合标准指标,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洗涤红细胞输血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能够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贫血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贫血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输血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10 IU与500 mL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静滴,2~3次/周),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1/3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症状会加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不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法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具有更高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醋酸泼尼松片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4例AIHA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患儿接受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50%(20/32)、90.63%(29/3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网织红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网织红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7%(3/32)、6.25%(2/3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醋酸泼尼松片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患儿,有助于改善血常规,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用输血手段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资料取自本院2014-2016年期间诊治由自身免疫诱发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从中抽取4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不规则抗体方式了解其血型以及血清相关特征,根据所得红细胞成分、自身抗体类型等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输血治疗。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归纳该手段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接受不相合红细胞输注次数为69次,其中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共有51次,无效率占患者比例23.5%;O型洗涤红细胞次数为18次,无效率为27.8%,对上述两组数据差异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并无意义P0.05;根据患者自身抗体类型进行分类,为免疫球蛋白M组与免疫球蛋白G组,组间输注治疗有效率差异进行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无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方式手段对比,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用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注手段治疗同样具备高效安全的优点,对患者疗效与生活质量均有突出保障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方案在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案不同分为甲组(n=30)、乙组(n=32)和丙组(n=34)。甲组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乙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丙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浆置换。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Re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丙组Hb、RBC水平均明显高于甲、乙组,Ret和TBiL水平均低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Hb、Ret、RBC和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分别高于甲组的76.67%(23/30)和乙组的78.12%(25/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住院时间分别短于甲、乙组,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溶血性贫血患者成分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溶血性贫血患者81例,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1)。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成分输血。对比两组的临床指标(Hb、RBC、HCT)、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的临床指标以及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明显较高;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成分输血,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纠正患者的贫血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采用输血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3例特发性及47例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分析70例输血患者的血清学特征及输血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按照自身抗体类型、红细胞成分进行不相合输血效果的分层分析。结果 70例患者血清学抗体筛查结果显示:Ig M类冷自身抗体有12例患者(17.14%)、Ig G类温自身抗体有54例患者(77.14%)、4例患者为温冷双自身抗体(5.72%);Ig M组的有效率为40.91%、部分有效率31.82%、临床有效率13.64%、无效率18.18%,Ig G组的有效率为53.71%、部分有效率11.11%、临床有效率9.26%、无效率17.6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0.135,P=0.714)。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自身同种抗体干扰后,采用洗涤和未洗涤红细胞输注的治疗效果相近,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非洗涤红细胞输注具有方便、快捷及避免过度输注O型红细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采用血液置换联合输入洗涤红细胞治疗后对血清中铁蛋白(SF)、叶酸(FA)和维生素B12(VB12)短期水平的影响。方法:按治疗方案不同将152例AIHA患者分为对照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法)与研究组(洗涤红细胞输注法联合血液置换),每组各76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血液营养成分、实验室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网织红细胞、胆红素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RBC、Hb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SF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置换和输入洗涤红细胞联合治疗AIHA的短期临床疗效较高,可改善患者血液指标,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成分输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b、RBC和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Hb、RBC和HCT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成分输血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输血方法,提高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Coombs试验阳性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输血治疗时选择输入ABO血型同型,Rh-D、C、E、c、e因子同型的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对照组输入ABO血型同型,Rh-D的悬浮红细胞。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输血1周后外周血Hb值比较,P<0.001,输血后的外周血H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的输血方案能明显改善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的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2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肿瘤相关性慢性贫血患者入选本研究,均符合诊断标准,无明显药物禁忌,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静脉滴注蔗糖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比较2组血液指标变化、KPS评分疗效、血液学指标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各液学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KPS量表评分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有效率为47.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为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和常规输血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普通红细胞悬液输注的9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少白红细胞悬液输注的10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治疗后2 h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输血治疗期间及输血后2 h内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输血相比,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可明显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抗CD20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使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剩下的30例患者使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分别以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30d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查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作为临床观察指标,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0d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利妥昔对于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具有治疗效果显著,用药安全可靠等优势,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6月我院采用传统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期间临床应用的8 876袋血液制品为对照组,另选择2018年7月至12月实施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期间应用8 934袋血液制品为观察组,所有血液制品均与使用者进行1∶1配比。记录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80%,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27%,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9%,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0.30%、0.13%和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血液成分制备技术可提高成分血制品质量,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利于降低输血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