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的疗效.方法:抽选(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消化道息肉病变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动术治疗,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息肉切除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息肉切除率(71.05%),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临床效果明显,息肉切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安晓亮 《吉林医学》2014,(3):584-584
目的:观察、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息肉上的治疗效果以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收到的效果很好,50例中有45例患者是腺瘤性息肉,比例占到90%(广基型占40例,亚蒂型5例)。5例为炎性息肉(均为广基型),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比例为100%。结论:在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治疗上,针对广基型消化道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一方法的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方式简单等特点都预示着这一方式会一直的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消化道息肉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高频电切术,观察组接受EMR治疗,比较两组息肉切除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MR治疗消化道息肉有利于提高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EMR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在登封市人民医院接受EMR治疗的消化道息肉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实施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应用EMR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外周血红细胞表面LFA-3、CD58、CD59的表达量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ICRRR与C3bR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黏膜组织表达式方面,观察组的NF-k B、TLR4、HSP60与HSP70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血清中的IL-6、IL-8、IL-12与IL-1β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EMR治疗息肉安全可靠,创伤较小,红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样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54枚息肉)胃肠道息肉样病变患者,均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50例(54枚息肉)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仅1例少量渗血;术后2个月复查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过程中,50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病例,复发率为0.00%。结论针对胃肠道息肉样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22年1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112例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切除效果、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除成功率为98.21%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6,P=0.028);两组术后1 d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高于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3 d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下降,且术后1、3 d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相较于传统应用高频电凝电切手...  相似文献   

8.
根据有蒂与否,息肉分为无蒂、亚蒂和有蒂3种。对于亚蒂和有蒂息肉可采用内镜下息肉圈套切术,但是对无蒂息肉特别是大的广基息肉,切除过浅,回收标本后病理常提示“未见基底部”,而切除过深,则容易出现出血甚至穿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指于病灶(如无蒂息肉、平坦或浅凹陷型息肉、平滑肌瘤,食管、胃、结肠早期癌等)的黏膜下层内注射药物形成液体垫后切取大块黏膜组织的技术方法,对于无蒂息肉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正>为根治消化道无蒂息肉,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采用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42例消化道无蒂息肉行镜下治疗,其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2例消化道无蒂息肉,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24~70岁,平均46岁,病灶直径0.8~4.0 cm。病灶部位:胃窦部10例,胃体部4例,直肠15例,乙状结肠10例,降  相似文献   

10.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无痛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68例共102个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腺瘤73个,包括管状腺瘤36个,绒毛状腺瘤29个,管状绒毛状腺瘤8个;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个,增生性息肉28个,直肠类癌1个。2例术后242、8 h出现便血,在肠镜下给予钛夹夹闭创面止血;1例于术后6 d出现少量便血,无穿孔发生。有3例大于4 cm的结肠腺瘤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在原EMR瘢痕边缘见约0.5 cm和0.6 cm的息肉复发,均给予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增生性息肉,6~12个月复查时无复发。1例黏膜类癌到目前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治疗大肠良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梁祖兰 《四川医学》2013,(12):1871-1872
目的 探讨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息肉临床效果.方法 将4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内镜下金属夹加电凝切除;对照组内镜下电凝圈套切除.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成功切除率60%.观察组一次性成功切除72%,与对照组相比较,一次性切除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率约为12%,对照组出血率约为30%,与对照组相比较,出血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金属钛夹的使用,降低了出血率,提示大息肉在内镜下切除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03~2013-03间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患有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EMR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80例患有消化道无蒂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术后切除息肉组织均进行病理检查,并对患者进行1个月至1年随访。结果观察组86例患者采用黏膜切除术后均一次性完成切除,成功率达到100%;1例术后出现少量出血,采用药物止血;随访1年,无复发。对照组60例患者完成一次性切除,切除成功率为75.00%;术后有8例患者出血量较多,采用钛夹后止血;随访1年,6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7.50%。将观察组的切除成功率、复发率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EMR治疗消化道无蒂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EMR适应证的166例患者,部分用超声内镜(EUS)探查证实病变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层,应用EMR切除了184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EMR前123例患者行EUS检查,占74%。EMR切除病变184处,完全切除169处,完全切除率达91.8%。术后病理诊断鳞癌2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1例,腺瘤或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6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伴低度异型增生21例,腺瘤不伴异型增生8例,平滑肌瘤63例,间质瘤13例,炎性息肉6例,幼年型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41例,异位胰腺1例。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发生出血22例占13.3%,其中发生在EMR中/后24 h内的早期出血16例(73%),24 h后的延迟出血6例(27%)。并发穿孔1例,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好转。随访1~36个月,无1例复发或癌变。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浅表肿瘤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1984年日本多田正弘、竹本忠良等首先报道了黏膜剥脱活检术(strip biopsy),它是1种对常规活检难以确诊的病人或对消化道肿瘤浸润深度难以估计的病例进行较大块活检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十年来,黏膜切除的技术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在扩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usal rwsection EMR)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无蒂或扁平息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效果。方法:对42例患者的58处结直肠平坦型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随访6~24个月,评价切除效果及并发症。结果:本组54处病灶一次性完全切除,4处病灶分片完全切除。术中3例创面少量渗血,予以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电凝止血。2例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5天发生延迟出血,均予以金属钛夹夹闭止血,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42例患者术后1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实现6~24个月随访,未发现病灶残留及复发。结论:EMR治疗结直肠平坦型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患者68例.ESD手术时间50~ 160 min.病变直径1.0~5.5 cm,病变部位于食管53例,胃12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2例.所有病例均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予扩张治疗.ESD术后随访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