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153-155+16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到单位采血点初次献血者78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918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3918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初次献血者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献血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献血者SAS、SD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4、1.374,P0.05),干预后,观察组献血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968、37.476,P0.05);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3%,低于对照组的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252,P0.05)。观察组在信息需求、人文关怀、服务态度、隐私保护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240、3.555、3.210、3.946,P0.05)。结论对于初次献血者,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可减轻其焦虑的心理情绪,减少献血后的不良反应,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意在探讨认知干预在高校学生初次献血者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8月~9月在长春市某高校自愿参加无偿献血的140例初次献血的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献血前根据1周内的实际情况自行填写SAS焦虑自评量表,全程给予常规采血护理;观察组在献血前给予认知干预,干预后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填写SAS焦虑自评量表,并联合常规采血护理;献血后2组分别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对比2组焦虑量表得分情况、献血量变化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得分为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总量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对高校初次献血者实施认知干预,降低了这部分献血者的心理焦虑程度,提高了献血总量以及献血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牟文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7):2045-2046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献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80例献血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0例,对照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献血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献血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83%VS3.75%),实验组献血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9.58%VS 8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在献血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降低了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提高了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推动了献血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站接受献血的136例初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n=68)和实验组(n=68),常规组实施献血的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常规组22.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初次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预防献血反应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模式在献血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自愿献血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献血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人性化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了解2组献血者献血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并记录其护理满意率。结果:2组献血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献血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97.62%较对照组护理满意率73.81%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人性化护理模式在献血护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对孕妇焦虑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该院住院时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的56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采用常规护理服务的45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情绪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护理前,对照组和观测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和观测组患者S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以及总体健康等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宣教服务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还能显著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宣传教育在献血招募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烟台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90名,以随机数表分成两组,各45名。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强化宣传教育。比较两组再献血率、心理情绪、知晓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再献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饮食健康、运动情况、自我护理技能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强化宣传教育应用于献血招募中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献血者再献血率,改善献血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其对献血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本站首次行机采血小板献血者3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献血者心理、认知、行为等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首次机采血小板后持续献血及成为献血小板志愿者比例高,担心机采血小板对身体影响和存在安全顾虑人数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护理干预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献血者献血的依从性和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普通献血者113人作为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以2016年1月至12月普通献血者101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及对献血服务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献血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减少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赵艳杰 《中外医疗》2015,(6):150-15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血站无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入选的2012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在该血站400例无偿献血者均为初次献血者,所选对象均在献血前测定其相关生理指标,相关生理指标正常者可实施无偿献血。上述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献血护理干预措施:无偿献血者来献血、测定相关生理指标、护理人员对其进行采集血液,而后献血者离开。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对象的献血前和献血后进行心理焦虑情绪评定;记录两组对象献血反应的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献血前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对照组献血前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本组献血前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后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对照组献血后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无反应189例、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3例、重度反应0例。观察组中中度和重度反应所致比例为1.5%;对照组中无反应176例、轻度反应8例、中度反应14例、重度反应2例。对照组中中度和重度反应所致比例为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血站无偿献血者的心理情绪,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2月至本中心开放的献血处进行无偿献血的60个人,随机将该60个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研究对象均为30例。其中对对照组的30例研究对象进行普通的宣教,观察组的30例研究对象则在对照组的普通宣教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28,93.3%)相对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24,80.0%)高了13.3个百分点,两组所得结果,经过卡方检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出现率,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献血事业的发展,应该在临床上多加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54-157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联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心理及抑郁心理评分、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的SA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显著降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的SDS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显著降低。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各项评分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6.6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70.00%,两组对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采取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时宝红  雷庆  蒋媛媛  刘娟 《当代医学》2012,(31):126-127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6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9例,发生率为0.3%;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32例,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献血者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可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护理模式对ICU病房患者心理状况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该院ICU住院的98例重症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49例)和强化干预组(49例),常规护理组患者采取传统常规护理,强化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疼痛和健康室教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情绪改善情况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护理前,强化干预组患者SAS和SDS评分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在SAS和SD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疼痛和健康宣教护理等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心理情况,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鄢翠榕 《吉林医学》2010,31(15):2308-2308
目的:讨论分析献血人群的心理特点并对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总结。方法:选择104例献血者作为试验组,选择正常人群9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人群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正常人群相比,试验组献血人群的SAS和SDS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献血前、采血时及献血后不同时期的干预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结论:掌握献血者的心理特点,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状态,确保献血者的身心健康,保证顺利献血,从而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柴颖 《求医问药》2014,(21):121-121
目的:分析对初次献血者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减少其献血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站献血的1624例初次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14例)和观察组(810例),为对照组献血者进行常规献血护理,为观察组献血者在进行常规献血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献血后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1.60%,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5.16%。观察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初次献血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缓解其紧张的情绪,降低其发生献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几率,此法值得在无偿献血活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在改善血液透析患者负情绪及提高护理满意度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血透中心2016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舒适度、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结果:干预前,两组SDS评分、SAS评分、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DS、S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舒适护理可显著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提高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舒适度以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146-14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入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0例,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并对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依从性、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差异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服药依从性、康复锻炼依从性、定期复诊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7.5%,高于对照组8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措施干预,能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及其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杨堃 《当代医学》2016,(22):115-116
目的:分析探讨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到血站主动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60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各2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心理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比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0.71%)显著低于对照组(3.2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6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