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予以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予以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影像学[伤椎夹角(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疼痛(VA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影像学指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且患者疼痛感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行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的56例患者,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的患者2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的患者29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5±16 min vs 50±13 min),术中出血量(183±63 mL vs 46±16 mL)均显著减少,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3%vs 10.34%)显著降低(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韩红福 《当代医学》2016,(18):73-74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8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的椎旁肌组(43例)和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的传统组(37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矫正率、术后引流率、术后腰背部疼痛VAS等指标。结果椎旁肌组的手术时间(75.3±17.9)min、术中出血量(13.9±40.6)mL及术后引流量(84.6±24.8)mL显著少于传统组[(92.8±14.9)min、(231.3±35.3)mL、(160.4±44.5)mL](P<0.05)。椎旁肌组的术后2、3周的疼痛VAS评分[(2.8±0.4)、(1.1±0.3)]显著低于传统组[(4.3±0.7)、(2.9±0.7)](P<0.05)。2组的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法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法,具有操作更简单、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更易恢复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董晓兵  曹晓芳  许欣 《河北医学》2012,18(4):506-508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相对传统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或压缩性骨折5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椎旁肌间隙路径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切口入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随访3-6月,评估椎弓根置入准确率及记录疼痛视觉模拟量表.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骨折复位良好.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CK-MB术后1d、3d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避免了损伤椎旁肌,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腰背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价值,优缺点和手术技巧.方法: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患者41例,无神经损伤症状,不需行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加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1例,均进行随访.结果: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与传统后路手术相比,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明显减低了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的退变和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周德春 《四川医学》2013,(4):498-50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及取出椎弓根系统72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8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及VAS评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9.3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胸腰段骨折椎体均获得了良好愈合,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以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显露清楚、患者恢复快、防止术后腰背痛等优点,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一种实用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治疗胸腰段雄体骨折手术技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推体骨折患者61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3 ~ 55岁,平均39.0岁;后正中入路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1~53岁,平均37.0岁.比较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组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切口区域疼痛VAS(分)、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情况明显低于后正中入路组(P<0.01).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固定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手术的胸腰段骨折患者48例,所有病人术前均无神经损伤症状,不需要行椎板减压手术,22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6例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所有病人均获得完整随访。比较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疼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经椎旁肌入路组较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腰背部疼痛发生率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在无神经损伤的的胸腰椎骨折中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是符合现代骨科微创理念的使用价值很高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李冰 《当代医学》2016,(2):30-31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78例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78),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实验组采用Wiltse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中指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91.7±16.1)min、术后引流量(189.3±44.6)mL和术中出血量(231.8±52.3)mL;实验组手术时间(68.4±15.)min术后引流量(81.2±21.6)mL和术中出血量(135.6±3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和56d时对照组V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7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T11~L2)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影像学指标及随访期间腰背痛VAS评分、磁共振多裂肌面积等。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日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腰背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前术后2组患者在Cobb角、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广泛剥离椎旁肌,进而保护了椎旁肌,减轻了术后腰背痛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 Wiltse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结果术后1周伤椎前、后缘高度,脊柱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 <0.05),术后1周患者 VAS 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末次随访 Beaujon-Lassale 功能评分为(19.4±2.6)分。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症状,术后1个月症状完全恢复;2例椎管内渗漏发生,3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椎旁渗漏,但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结论经 Wiltse 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伤椎 PVP 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腰痛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经椎旁肌入路和传统入路安置椎弓根螺钉器械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其中22例行椎旁肌入路手术,另21例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比较两种入路临床疗效。结果通过12~18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手术时间、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拆除内固定前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经椎旁肌入路较传统入路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实用入路比较,进行椎弓根螺钉置入保护了椎旁肌,出血少,微创、安全、实用,术后卧床时间短,腰背部疼痛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鲜文峰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07-1609
目的研究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胸腰椎后侧正中切口入路跨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观察组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下床活动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1 a观察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技术短节段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失血量,加快术后恢复,促进骨折愈合,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实施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7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后正中入路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引流量等。结果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纠正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胸腰椎骨折手术选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创伤更小,整体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20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A组,117例)和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术(B组,83例)进行治疗,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手术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B组(P&lt;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椎管堵塞指数及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P&lt;0.05),术后1周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痛疼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lt;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不需行后路减压的胸腰段椎体骨折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110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评估两组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比较两组手术和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腰背疼痛NRS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腰椎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两组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d、3d两组CK-MB含量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术后7d两组CK-MB水平均逐渐恢复,且明显低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CK-M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两组NR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腰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对骨折复位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有.方法 临床治疗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均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 12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切口无感染,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