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手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AICD)已经成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主要治疗模式。它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复律,高能量除颤和支持性心动过缓起搏多种功能。我院采用介入法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AICD方便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时间短,并发症少,效果满意。但由于术中检测AICD性能要诱发室颤,如果护理配合工作跟不上,一旦AICD除颤不成功,后果很严重,所以熟练、准确、及时的术中配合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方法对植入ICD术后可能出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出现并发症,病情得到控制,出院随访无异常不适。结论术前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积极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心律失常并做好ICD健康教育是ICD手术成功的重要护理措施,可以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徐燕 《吉林医学》2013,34(16):3277-3278
<正>我科2012年6月成功为1例恶性心律失常伴发室速患者进行了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也是我院第1例ICD起搏器植入的患者。现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因头痛,晕厥1次,神志不清3 h,于2012年5月24日入院。患者4年前因重症心肌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DDD起搏器。于2012年5月24日下午17∶00左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过程除颤阈法测定(DFT)的必要性及ICD治疗后的效果。方法:4例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两者兼有的男性患者(冠心病3例,扩心病1例)进行ICD治疗,ICD具有多项治疗和信息存储记忆功能,可通过体外程控仪随访体内资料进行分析和参数调整。结果:4例均成功植入,2例因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未在术中进行除颤阈测定。随访4~30个月,平均12.4个月,2例接受了抗心动过速起搏除颤治疗,其中1例术中未行DFT测定。术后24小时内发生电风暴,ICD进行ATP治疗后除颤成功。结论: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而改善心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避免电解质紊乱是保证ICD有效治疗和减少放电次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性猝死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每年造成许多患者死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纠正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本文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历史、适应证、手术选择、疗效及并发症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肯定了ICD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应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会和短期随访结果。方法:8例因反复发作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VT/VF)患者,5例植入单腔ICD、2例植入双腔ICD,1例植入三腔ICD,并应用药物治疗,随访半年~6年。结果:8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所有患者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全部经ICD成功转复窦性心率,植入三腔ICD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三腔ICD除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以外,还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安置后患者心律失常电风暴的诱发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接受ICD治疗的35例患者,应用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存储记录,对24h发作2次以上及ICD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33&#177;19)个月,ICD记录4例术后出现7次心律失常电风暴。其中1例室速68阵ATP转复成功,1例术后3个月1h内室颤20阵均经ATP、除颤治疗终止。结论 ICD患者发生电风暴的明确诱发因素有: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和焦虑等。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减少和避免ICD治疗,定期随访和及时调整参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能够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猝死发生率,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3例恶性心律失常,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ICD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6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6例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6例ICD植入患者手术成功,无手术并发症,随访6~73个月,无死亡病例。术后6例患者均长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患者因窦性心动过速ICD出现误识别和误放电3次,开启突发性识别后,随访12个月再未发现误放电现象。2例因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出现电风暴3次,经强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和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随访6~12月再未出现电风暴。3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明确诱因,预防和治疗诱因可减少ICD治疗次数。结论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术后加强随访、合理设置工作参数、配合药物治疗、积极预防诱因是保障ICD有效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药物不能控制的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患者,应用电起搏超速抑制室速发作的治疗效果。 方法:14 例21 例次中,12 例次心房和7例次心室紧急临床起搏,起搏时间从6 h~15 天,(平均96.3±58.7)h,1 例直接植入心房永久起搏,1 例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电起搏频率均大于复苏后自主心率20% ~30% ,有7 例患者在电起搏基础上再分别加用β-阻滞剂、乙胺碘呋酮治疗。 结果:除2例严重心衰、反复室速及室颤致死外,均取得较好效果。其中ICD1 例已随访2年,1 例心房起搏已随访10 年,生存良好。 结论: 不同方式的心肌心内膜起搏和超速抑制,尤其是心房电起搏,可以预防和治疗危及生命的室速,部分患者辅以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致的误放电原因,为避免和减少误放电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8例患者共植入11台ICD的临床随访资料。8例患者1例女性,7例为男性,其中单腔ICD 7台,双腔ICD 3台,三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1台。随访2~12年,平均7年。结果 随访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存活。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568次,启动治疗程序125次,其中误放电16次 (12.8%),大部分发生在早年植入ICD的3例患者中。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占误放电的18.8%,电磁干扰4次,占25%,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9次,占56.3%。结论 ICD误放电会对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致的误放电原因,为避免和减少误放电提供参考。方法分析8例患者共植入11台ICD的临床随访资料。8例患者7例为男性,1例女性,其中单腔ICD 7台,双腔ICD 3台,三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1台。随访2~12年,平均7年。结果随访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存活。ICD共检出心律失常568次,启动治疗程序125次,其中误放电16次(12.8%),大部分发生在早年植入ICD的3例患者中。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占误放电的18.8%,电磁干扰4次,占25%,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9次,占56.3%。结论ICD误放电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5.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约占心脏猝死的87%.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心脏性猝死率大大降低,但院外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而植入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已成为防治具极高病死率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而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手段[1].  相似文献   

16.
多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因来不及治疗而在院外死亡。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可以感知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生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1]。本文报告2例ICD植入术治疗恶性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控制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VT)及心室颤动 (室颤 ,VF) ,观察患者采用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的治疗效果。方法 :ICD均在胸部置入 ,经静脉单根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心尖部。除颤电流由右心室心内线圈状电极至除颤器外壳本身。结果 :2例患者均成功地置入了经静脉单导线ICD ,除颤阈值均 <15J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静脉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除颤效果肯定、置入方法较简单。  相似文献   

18.
本科于1997年10月18日,为1例房颤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植入第三代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3岁。因空然出现胸闷、气短、晕倒,于8月30日夜间来本院急诊。查体: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示室性心律,心率180次/min。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原性休克。经同步直流电复律2次转为房颤伴室性早搏,后收住心内科监护病房。患者于1991年因胸闷、心悸在外院测血压达20.0/14.0kPa,心电图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1994年出现心慌、气急,下肢浮肿,心电图示房颤R-R最长间歇>1.5s,有时心率40次/min,未出现晕倒…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