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郑琦  郭雯  胡涛 《中国校医》2020,34(12):934-935
目的 观察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肾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80例疑似肾癌患者,均进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结果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并比较肿瘤分型符合率。结果 手术病理结果为74例阳性,6例阴性;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结果为72例阳性,8例阴性;特异性为66.67%,灵敏度为94.59%,准确度为92.50%;以病理为“金标准”,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与病理具有较为理想的一致性(Kappa=0.531);肿瘤分型总符合率为97.30%。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灵敏度、准确度较高,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较为理想,在肾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三期或四期CT增强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进行多期CT增强。结果: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使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和确诊率明显提高。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成像对治疗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本组50例肝癌患者首先进行螺旋CT平扫,然后采用螺旋CT多期扫描,最后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结果通过对本组50例肝癌患者中共检查出54例病灶,CT平扫的检查率为78%,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的检出率为92.60%,静脉期检出率为87.03%。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螺旋CT多期成像扫描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肝癌的检出率,而且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肾癌诊断中螺旋CT的使用价值。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68例小肾癌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螺旋CT平扫及实质期、皮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均接受手术治疗,观察其术后病理情况。结果病灶平扫显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52例,等密度16例;增强扫描皮质期46例小肾癌病灶出现明显强化,22例病灶为轻中度强化。结论螺旋CT能够检出小肾癌特征性改变,从而为小肾癌诊断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肝占位74例,应用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各期图像重建。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强化,在静脉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在平衡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结论: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8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53例,对所有患者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资料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 53例小肝癌患者共检出病灶84个,患者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0.71%,96.43%,85.71%,88.10%。53例小肝癌患者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动脉期主要表现为高密度灶,门脉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灶,其次为高密度灶,延迟期主要表现为低密度灶。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反映小肝癌血供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能显著提高小肝癌诊断率,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SCT(即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102例患有原发性肝癌的病人采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临床价值.结果 用MSCT(多层螺旋CT)扫描的102例病人中,在肝中的癌结节一共被检查出123个,在处于延迟扫描的时期、处于门静脉扫描的时期、处于动脉扫描的时期、处于平扫的各被诊查出有96、89、112、62个病灶.确诊概率分别是:78.05%、72.36%、93.49%、50.40%.结论 MSCT(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很大,足目前更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癌螺旋CT征象与病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95例肾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证实,实施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对照分析CT征象和手术病理结果。结果肾癌患者的细胞排列方式和CT增强效果有者明显关联,肿瘤周边短毛刺征无侵犯于病例肾包膜,并呈现正相关。肾癌细胞类型、CT分型无明显关联。结论针对肾癌患者,实施螺旋CT扫描,可有效反映肿瘤影像学特征,CT征象和病理细胞结构、类型呈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患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选择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效果。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分析不同诊断方式诊断结果。结果:MRI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虽然高于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漏诊率与误诊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与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总满意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选择多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可行的,与MRI相比临床诊断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肾脏小肿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小肿瘤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薄层扫描和冷冻切片的诊断结果。结果共收治肾实性占位2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肾癌17例,肾错构瘤2例,肾囊肿伴淋巴细胞浸润2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结论肾脏小肿瘤的偶发率和良性率较高,常规CT鉴别其良恶性有一定难度,螺旋CT薄层扫描和冷冻切片检查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方法笔者通过对2005年1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根据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特征,以及常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混肴的肾细胞癌和肾脂肪瘤的CT诊断影像的特征,得出三者之间的鉴别异处,重点分析研究误诊的患者病例,确诊为少脂肪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者21例,其中5例被误诊为肾脂肪瘤,1例误诊为肾细胞癌。结论加强对脂肪瘤的认识,提高CT的诊断率,减少误诊率,保证患者的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率.方法:结合近期文献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询问病史,并且联合AFP等实验室检查以及B超和螺旋CT图像分析,提高此病的确诊率.结论: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症状隐匿,均为偶尔体检或因有肝炎病史随诊时发现,术前早期确诊率低.合理联用AFP,临床症状及多种影像检查,可以提高诊断水平,特别对AFP阴性的、有疑问的占位性病变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韦雄  黄训 《现代医院》2009,9(2):59-61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多中心性尿路移行细胞癌(TCC)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评价。方法对12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多中心性TCC的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三维重建图像,主要是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结果肾孟-输尿管5例,肾孟-膀胱2例,输尿管-膀胱3例,肾孟-输尿管-膀胱2例;术前螺旋CT对11例多中心性TCC做出正确诊断,诊断符合率93%。结论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多中心性TCC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肿瘤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能明确病变范围、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受肾功能影响小,病灶显示直观、全面,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血管显示率在子宫肌瘤、卵巢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2例,以及同期我院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42例,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CT平扫以及CT增强扫描,分析两种疾病CT检查特点以及CT平扫与增强CT扫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卵巢肿瘤患者中内膜样癌患者4例,颗粒细胞癌患者13例,囊腺癌患者14例,囊肿患者2例,纤维瘤患者4例,畸胎瘤患者5例;子宫肌瘤患者卵巢静脉以及卵巢动脉显示率均低于卵巢肿瘤患者(P < 0.05),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动脉显示率与卵巢肿瘤患者无明显差异(P > 0.05),但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动脉显示率稍高于卵巢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在子宫肌瘤以及卵巢肿瘤诊断中阳性率明显高于CT平扫(P < 0.05)。结论 在对卵巢肿瘤以及子宫肌瘤诊断时可将卵巢动脉以及卵巢静脉的血管显示率作为诊断参考指标,卵巢肿瘤卵巢动脉以及卵巢静脉的血管显示率更高,通过增强CT扫描可以明确观察患者相关血管现象情况,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出率,可以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采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健康体检人群肺癌筛查的特点。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国际医学中心2009年10月~2013年6月、已排除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的35 686例健康体检人员采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别按性别、年龄段等进行分组,比较肺癌检出率、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结果筛检并经病理确诊肺癌51例(1.429‰),其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腺癌、鳞癌、小细胞癌分别为36、11、4例,1、2、3、4期肺癌分别为31、0、4、16例。肺癌总检出率、腺癌构成比、腺癌检出率及1期肺癌检出率女性均高于男性,肺癌平均分期及鳞癌、小细胞癌构成比女性均低于男性。腺癌、鳞癌、各期肺癌及男女肺癌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均呈上升的趋势。结论采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有助于肺癌的早期发现并提高肺癌检出率,在健康体检人群中应积极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CT及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4例行MRI检查.肿瘤直径2.6~11.0 cm,平均(6.8±2.7)cm.10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术后均辅以免疫治疗.结果 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乳头状肾细胞癌.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2个月,平均26个月,1例于术后9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保留肾单位手术者于术后12个月局部复发,行根治性肾切除术,余均存活良好.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临床表现和其他类型肾癌类似,影像学和病理学方面与其他类型肾癌有所不同.早期根治性肾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肾癌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月至2004年8月期间21例40岁肾癌患者资料。结果术后病理诊断透明细胞癌14例,混合性细胞癌3例,低分化及未分化细胞癌4例。术后TNM分期:T_1N_0M_0 10例,T_2N_0M_0 6例,T_0N_0M_0 3例,T_3N_1M_0 2例。19例术后随访2~93个月(2例失访),4例死亡(均于术后2年内),其余15例均无瘤生存。结论青年肾癌偶发癌比例较高,但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疑及肾脏肿瘤的患者宜尽早行影像学检查;根治性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式,对合适的患者可行保留肾单位手术;预后与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郑立广 《医疗卫生装备》2010,31(8):83-84,90
目的:分析讨论静脉肾盂造影(IVP)、CT、MRI三者联合应用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肾癌患者影像资料,50例均行IVP、CT及MRI检查,CT及MRI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三者影像表现并总结三者联合应用的优势。结果:IVP检查异常40例(80%),未见异常10例(20%),肿瘤均位于肾轮廓内,且直径均小于3cm。50例CT检查均有异常表现,增强三期扫描可清晰显示静脉癌栓(12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2例)。50例MRI检查均有异常表现,MRI能清晰显示肿瘤内出血、坏死(30例)、假包膜(21例)。结论:IVP有助于显示肾盂肾盏改变,CT诊断肾癌准确率比较高;MRI显示肿瘤内出血、坏死及假包膜有很高的特异性,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肾癌的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男4例,女6例,年龄31~73岁,平均(54.4±14)岁。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点,对比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瘤体、正常肾皮质、肾髓质的平扫、动脉、静脉、延迟期的强化情况,观察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扫描特点,并和病理做对比分析。结果:该组病例共10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肾嫌色细胞癌。肿瘤均为单发病灶,直径大小约2.0~5.8 cm,平均(4.3±2.3)cm。右肾8例(80%),左肾2例(20%)。CT扫描肿瘤呈等密度7例(70%),稍低密度3例(30%),髓质内肿瘤8例(80%),皮质内肿瘤2例(20%)。类圆形、椭圆形9例(90%),不规则形1例(10%)。肿瘤有完整包膜者8例(80%),不完整者2例(20%),增强扫描包膜显示更清晰。肿瘤内坏死、囊变2例(20%),淋巴结转移1例(10%)。肿瘤内未见钙化、出血。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动脉期呈中度强化,静脉期肿瘤强化程度最高,延迟期肿瘤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动脉期强化程度。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始终低于肾皮质强化,高于肾髓质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综合分析该肿瘤的特点,有助于提高该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ly,HIE)的CT分度与临床分度的关系、HIE合适的CT检查时间、HIE 的转归,以评价螺旋CT在HIE诊断、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符合最新诊断标准的HIE患儿97例,回顾1 h~3 d、4~7 d不同时期内临床分度与CT分度的相关性.对部分病例进行1个月、3个月及6~24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4~7 d内行CT检查的CT分度与临床分度有明显相关性.1个月复查CT时,脑CT改变与预后密切相关.重度HIE的CT多表现为脑软化、穿通畸形及弥漫性脑萎缩.结论 生后4~7 d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较为合理的检查时间.生后1个月进行CT复查对其预后的判定有较大的价值,可作为HIE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脑软化、穿通畸形及弥漫性脑萎缩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