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中  杨修义  余景丽 《现代康复》1999,3(9):1084-108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血压波动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以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的方法研究150例高血压病患和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24 h动态血压平均值(24 hABPa)和24h动态血压波动性(ABPV)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LVMI显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高血压组LVMI与24 h收缩压平均值(24 h ABPs)显相关(r=0.612 P<0.001),与24 h小时舒张压平均值(24 hABPd)显相关(r=0.232 P<0.005),而与ABPV未显示相关性(P>0.5和P>0.2)。结论:高血压病组存在有明显的左室肥厚。高血压病组左室肥厚与24 h血压平均值呈显正相关,与血压波动性无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左室肥厚分为左室肥厚(LVH)组及非LVH组,同时选择30例血压正常患者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监测.结果 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健康组动态监测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高血压LVH组与非LVH组或对照组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心室质量指标(LVMI)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肥厚质量指标相关性好.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增大对左室肥厚的风险性预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动态监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158例原发高血压Ⅰ、Ⅱ期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收缩末径(LVSd)、室间隔厚度(IVS)及左室后壁厚度(PWT),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并于清除降压药物干预后,进行无创性血压动态监测(ABPM)。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病的不同血压参数变异度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变异度及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查 82例年龄大于 6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 5 1例无左室肥厚 ,31例有左室肥厚 ,对两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及昼夜间比较 ,并对各参数与左室质量指数 ( L 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昼、夜收缩压水平、脉压与 LVMI呈强相关 ,左室肥厚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脉压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 ;2两组之间血压变异无差异 ;3所有病例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 ,收缩压变异白昼大于夜间 ,而昼夜间舒张压变异、脉压水平改变不明显。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相关性较小 ,主要与收缩压水平与脉压水平相关 ,老年高血压患者 2 4小时舒张压变异与脉压水平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 ,脉压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以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超声心动图的方法研究15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血压正常的健康者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24h动态血压平均值(24hABPa)和24h动态血压波动性(ABPV)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LVMI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高血压组LVMI与24h收缩压平均值(24hABPs)显著相关(γ=0.612P<0.001),与24h小时舒张压平均值(24hABPd)显著相关(γ=0.232P<0.005),而与ABPV未显示相关性(P>0.5和P>0.2).结论:高血压病组存在有明显的左室肥厚.高血压病组左室肥厚与24h血压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与血压波动性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②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40mmHg≤24h脉压<60mmHg组犤(1.06±0.02、0.94±0.07)mm,(P<0.001)犦;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犤(0.97±0.08),(0.86±0.05)mm,(P=0.000)犦。③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h脉压≥60mmHg组明显高于24h脉压<40mmHg组犤(138.54±29.46、109.75±15.8)g/m2,(P<0.001)犦。④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犤(3.42%,11.44%),P=0.002犦。⑤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探讨其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肥厚的影响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2003-10/2004-12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且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3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获取相应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脉压),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根据相关公式求取左室重量指数;根据24 h脉压的不同分为三组:24 h脉压<40mmHg组;40mmHg≤24h脉压<60mmHg组;24h脉压≥60mmHg组.比较3组左室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根据左室重量指数分为左室肥厚组和非左室肥厚组,比较两组间血压参数及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并就内膜中层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和脉压的各项参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纳入19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脉压越高,尤以60岁以后明显.[2]左室内膜中层厚度比较:24 h脉压≥60 mm Hg组明显高于40 mm Hg≤24 h脉压<60 mm Hg组[(1.06&;#177;0.02、0.94&;#177;0.07)mm,(P<0.001)];左室肥厚组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组[(0.97&;#177;0.08),(0.86&;#177;0.05)mm,(P=0.000)].[3]左室重量指数比较:24 h脉压≥60mm Hg组明显高于24 h脉压<40 mm Hg组[(138.54&;#177;29.46、109.75&;#177;15.8)g/m^2,(P<0.001)].[4]夜间脉压下降率比较:左室肥厚组明显低于非左室肥厚组[(3.42%,11.44%),P=0.002].[5]相关性分析显示:全天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尤其以夜间脉压与二者的相关性最好.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其血管的损害与心脏损害在早期是同步的,在由动态血压监测所获得的所有血流动力学参数中,以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及其昼夜节律改变对早期动脉硬化及早期心室重构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左室肥厚 (L VH)与内皮功能改变间的关系。方法 超声心动图了解 55例无并发症的 EH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的心脏结构功能 ,利用高分辨超声技术观察受检者的肱动脉充血后反应性扩张 (DTRH)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的变化 (DTNG)。结果  L VH (2 4/ 55)和非 L VH (3 1/ 55)患者的 DTRH均较正常组减小 ,且前者较后者的 DTRH进一步显著减小 [(4.18± 2 .12 ) % vs (8.2 4± 1.65) % ,P<0 .0 0 0 1]、左室质量指数 (L VMI)增大 [(154.81± 2 8.3 1) g/ m2 vs (98.2 9± 15.76) g/ m2 ,P<0 .0 0 0 1] ,而 DTNG及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无显著性差异。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 :EH患者的 L VMI与 DTRH呈负相关 (r=-0 .59,P<0 .0 0 0 1)、与舒张压 (DBP)及平均压 (MBP)呈正相关 (r=0 .2 8、 0 .3 0 ,P<0 .0 5) ,但多元回归分析表明L VMI仅与 DTRH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EH患者左室肥厚与血管内皮功能减退 (ED)改变密切相关 ,ED可能不依赖血压独立参与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相关关系。方法 184例研究对象根据即时血压,24h动态血压,左室肥厚监测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组,探讨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之间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组中除即时舒张压和昼间舒张压外其余动态血压(ABPM)参数均与左室肥厚存在显著性相关,其中夜间收缩压r=0.84(P=0.0001)与夜间舒张压r=0.75(P=0.0001)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比昼间更密切,且高血压左室肥厚非榴型曲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血压病不伴左室肥厚组,结论 (1)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高血压左室肥厚显著相关。(2)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10%可能延缓或阻滞左室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72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将72例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LVH)与无左室肥厚组,2组均使用北京美高仪生产的ABPM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组24h收缩压(SBP),平均脉压差(PP)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左室肥厚组男女患者间24hABPM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SBP、PP及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与左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疗养护理病历存在的缺陷,探求提高护理疗案质量的改进措施。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的护理病历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医嘱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6次,一般护理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2次,体温单存在的质量缺陷68次。结论注重护士的在职培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护理疗案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