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以来进行的8例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3例。结果 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肛瘘形成,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8~10周排便次数恢复到3~5次/d,3-4月恢复正常(1~3次,d)。结论 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初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总结 1983年 6月~ 1998年 6月 12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行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伤口感染 1例 ,骶前感染 1例。随访 11例 ,随访时间 1~ 16a。 2 4h排便中位数为 7次 (6~ 11次 /2 4h)。无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保留回盲瓣结肠 -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全结肠直肠上段切除、直肠牯膜肃脱,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病的手术方法之一。我院自1992年此手术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家族性腺瘤病6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994~2003年收治的12例病人的术式选择进行回顾分析讨论。结果:结直肠切除、永久性回肠造瘘2例,全结肠切除、回一直肠吻合术6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贮袋一肛管吻合术4例。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大肠上长有几百上千个息肉,这些瘤性息肉在5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癌变,因此预防性的手术切除是病人最好的选择。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随病情不同可选择结肠全切除、回一直肠吻合术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贮袋一肛管吻合术。应尽量避免选择永久性回肠造瘘。  相似文献   

5.
陈汉然  方喜  李进展 《广东医学》2007,28(7):1128-1129
目的 探讨全结肠直肠切除、直肠下段黏膜剥脱、直肠肌鞘内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方法 对1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9例患者中3例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并发吻合口瘘,15例术后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至8年,2例癌变患者于2~3年后死于继发性肝癌,1例癌变患者于3年后失访,其余16例均存活.每次便前均有便意,无性功能及排便功能障碍.结论 本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作好术前准备,仔细剥除直肠黏膜以防分破肌鞘,直肠肌鞘宜短,肌鞘内止血彻底并引流通畅,回肠肛管吻合应绝对保证无张力及血供良好,必要作分流性回肠造口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22例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5例行全大肠切除、回肠造口术;12例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肛管吻合术;5例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平均表明,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FAP的主要术式,并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13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根据病变累及范围,有3例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3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术后有1例并发吻合口瘘,保守治疗后治愈;3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储袋肛管成形术,术后1例并发储袋炎再次手术切除储袋改回肠造瘘;4例行全结肠直肠肛管切除回肠造瘘术。术后均随访,有2例肝转移死亡。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癌前病变,需早期手术治疗,临床根据病人具体选择相应手术方式,术后要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复发。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 1985~ 1998年共收治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FAP) 12例 ,施行全结肠、部分结肠切除 ,回肠末段倒置 ,贮袋 ,直肠肌鞘 ,回肠肛管吻合术 (改良I PAA) ,既全部切除了已发生病变或可能发生病变的结、直肠粘膜 ,又保留了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9.
全大肠切除主要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nilialadenomatous polyposis,FAP),近4a我科对4个家系17例FAP病人行全大肠切除直肠黏膜剥脱直肠肌鞘内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该手术术式重建了正常的排便通道,切除病变彻底,保留了完整的性功能及排尿功能,排控便功能良好,费用低.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1988年以来,12例病人在纤维结肠镜的配合下,行病灶切除术、切除病灶准确,切除范围符合手术切除指征。纤维结肠镜在手术中配合使用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一、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6例,年龄21~53岁。多发性结肠息肉病5例,炎症性息肉肉瘤2例,多发性腺瘤2例,多发性腺瘤伴部分癌变3例。切除范围保留回盲瓣及直肠,行盲肠直肠吻合5例;切除盲肠、升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部分横结肠,行部分横结肠间置在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回肠远段环形贮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慢传输型便秘、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3例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均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远段环形贮袋一直肠吻合术。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9例均手术成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5 d,36 d排便。术后随访6个月6 d排便。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顽固性腹泻、吻合口漏、肠梗阻等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远段环形贮袋一直肠吻合术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措施,术后排便控制能力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Aims  

A laparoscopic approach to ileoanal pouch formation is novel. By using prospectively gathered data, laparoscopic and open restorative proctocolectomy procedures in mucosal ulcerative colitis (UC) an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 patients were compared using a case-matched desig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007年8月~2012年7月对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术后定期复诊肠镜同时行内镜下直肠息肉电灼切除。结果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82±42)min,出血量(180±65)mL,肠功能恢复时间(72±21)h,住院时间12~17d,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排便3~8次/d,无息肉癌变发生。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由于位于染色体5q21上的腺瘤性大肠息肉病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以结肠、直肠息肉病及几乎100%进展为结肠直肠癌为特点的常染色体显性症候群。该报道了1例因5q15-q22染色体缺失导致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智力发育迟缓病例。染色体分析用来对智力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部分评估。应用高分辨染色体分析染色体组型有助于对大的染色体缺失特征进行描述,其中包括一些已知的肿瘤抑制基因。由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因腺瘤样息肉基因位点相关新的染色体缺失而引起,因此有5q21染色体缺失的个体应高度考虑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风险,这可在10—12岁间应用可屈性乙状结肠镜进行标准筛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回肠循环襻在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familiar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987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因FAP和UC行次/全结肠切除术病例31例,并根据术式分为应用、未用回肠循环襻2组.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和1年2组患者24 h排便次数、夜间排便次数.结果 31例病例中采用回肠循环襻术式组较未用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且1个月及1年后24 h排便次数、夜间排便次数也有所减少(P<0.01).结论 次/全结肠切除术应用回肠循环襻肠道重建术后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  相似文献   

16.
吴敏  谢伟 《右江医学》2003,31(6):526-527
目的 探讨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 (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 ,FAP)的外科治疗。 方法 回顾分析1993~ 2 0 0 2年收治的 10例FAP采用直肠结肠切除和贮袋式肛门吻合术 (ilealpouch analanastomosis ,IPAA)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10例患者随访 8个月~ 9年 ,1例癌变患者 3年后死亡 ,9例存活且肠道功能好。结论 IPAA是治疗FAP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APC蛋白表达在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疑似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67例,散发性大肠腺癌30例,正常大肠粘膜3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中APC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疑似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组APC蛋白阴性表达率26.87%(18/67),其中10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者11例,2枚≤结肠腺瘤数目〈10枚并伴发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者7例;散发性大肠腺癌组中APC蛋白阴性表达率为43.33%(13/30);正常大肠粘膜组未发现一例APC蛋白阴性表达。结论伴发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的2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且APC蛋白表达阴性者可以诊断为AFAP。不伴胃底腺息肉或十二指肠腺瘤的10枚≤结肠腺瘤数目〈100枚者,APC蛋白表达阴性只能作为AFAP的辅助诊断,应调查其家族史,排除APC基因体细胞突变情况。APC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不能除外AFAP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美沙拉嗪结合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1 g/次,4次/d;治疗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1 g/次,3次/d,同时配合灌肠(将庆大霉素16万U、思密达6 g及地塞米松5 mg加入60 mL生理盐水),保留灌肠40 min,2次/d,2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达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镜下评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对照组高达45.0%,治疗组为15.0%,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美沙拉嗪结合灌肠综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