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报告100例头颈正常及肿瘤组织石蜡切片的角质抗体定位。结果表明上呼吸、消化道之被覆上皮、涎腺导管、耵聍腺及中耳上皮、毛囊及汗腺等上皮组织均阳性,而间叶组织则为阴性。鳞癌、基底细胞癌等上皮源性肿瘤均为阳性。再次肯定了角质抗体定位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及原癌基因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肿瘤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的生物学特征及临床病理间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及图像分析系统对37例涎腺恶性肿瘤、31例涎腺多形性腺瘤、20例涎腺非肿瘤组织中C-erbB-2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阳性细胞进行图像分析定量测定。(2)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非肿瘤组织中HPV16、18型DNA。结果:涎腺恶性肿瘤组HPV16、18型DNA阳性率为27.0%,多形性腺瘤组阳性率为9.7%,而涎腺非肿瘤组织无1例阳性,3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形性腺瘤中C-erbB-2及PCNA阳性率均低于涎腺恶性肿瘤,但仅C-erbB-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rbB-2的过度表达可能在涎腺组织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PCNA的异常表达在涎腺良、恶性病变存在一定差别,虽无统计学意义,却能反映其变化特点,有待增加更多病例加以证实。HPV16、18型感染与某些涎腺肿瘤的发生有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恶性涎腺肿瘤属于临床比较多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1].涎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内部结构十分复杂,临床初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影像诊断等辅助诊断技术,具体确诊需术后进行组织病理诊断2-3].研究新的诊断技术对于恶性涎腺肿瘤的临床诊疗具有现实意义.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在组织生长、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在分析现有涎腺肿瘤诊断技术基础上,对miRNA在涎腺肿瘤诊断及治疗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恶性涎腺肿瘤中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能够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与涎腺上皮组织源性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55例涎腺良恶性肿瘤及正常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形态进行了观察,测定肥大细胞的数目、大小。结果:肥大细胞在恶性肿瘤中分布、形态及功能活性均不同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主要表现在细胞分布范围广、呈密集状态、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和脱颗粒现象多见等方面;恶性肿瘤中肥大细胞在单位面积内的最大分布密度和细胞体积要大于正常组织。结论:肥大细胞在涎腺上皮组织源性恶性肿瘤中,功能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银染 TRAP法检测 2 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 2 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2 8例涎腺癌组织中 ,有 2 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89.3% )。 2 8例癌旁组织中 ,有 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 (14 .3% )。 10例腮腺混合瘤 ,6例腮腺腺淋巴瘤 ,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和E-钙黏着蛋白(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1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ESM-1和E-cad的表达。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的ESM-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涎腺组织(P〈0.01),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侵犯神经无相关性(P〉0.05)。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呈低表达,E-cad低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显著相关(P〈0.05)。癌组织中ESM-1和E-cad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ESM-1和E-cad均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有相关性。E-ca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2例涎腺肿瘤中VEGF与MVD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统计行分析。结果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MVD在涎腺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5);但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与正常涎腺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涎腺肿瘤中,VEGF有较高水平表达;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不明显,但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VEGF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涎腺肿瘤约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1.2—2%,主要发生于大涎腺如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口腔内的小涎腺如腭腺、唇腺和颊腺等。有时尚可发生在颌骨组织及上呼吸道的粘液腺等处。目前对涎腺肿瘤的病理分类、诊断和治疗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将我科1955—1961年住院治疗的120例,从临床和病理方面作一分析和讨论。一、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涎腺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表一),  相似文献   

12.
涎腺多形性腺瘤4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大军 《海南医学》2005,16(12):151-151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外检中较常见的肿瘤之一,主要来源于涎腺病管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组织形态复杂多样。以下结合我院4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加深对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成分与复发及恶变等问题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涎腺肿瘤极为常见,目前的治疗方法尚不够满意,迫切需要发展其他治疗手段。乳腺癌、前列腺癌等一些肿瘤的内分泌治疗成功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定量研究涎腺雌激素受体(ER)的报道。国外也只有笼统地描述性定量研究涎腺胞浆ER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中FAM83H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某医院涎腺导管癌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涎腺导管癌及配对非癌涎腺组织中FAM83H的表达情况,分析FAM83H的表达与涎腺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FAM83H在涎腺导管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癌涎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AM83H的表达和涎腺导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涎腺导管癌的发生可能与FAM83H的过表达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芳香化酶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组织中芳香化酶的表达与分布,为黏液表皮样癌的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涎腺MEC组织和17例正常涎腺组织芳香化酶的表达情况。结果MEC组织中芳香化酶的表达率分别为55%(22/40)和17.65%(3/17),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涎腺MEC组织中过高表达的芳香化酶局部催化产生的雌激素可能对涎腺MEC的发生和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涎腺MEC可能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芳香化酶抑制剂可能成为一种治疗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周蒙  张晓青  战凯 《中国病案》2024,(2):34-36+76
涎腺切除术是治疗涎腺炎症、涎腺囊肿、涎腺肿瘤的主要方法。ICD-9-CM-3中以手术切除范围为分类轴心将涎腺切除术分为涎腺病损切除术26.29、涎腺部分切除术26.31、涎腺全部切除术26.32,临床上常用的涎腺病损切除术包括腮腺病损切除术和小涎腺病损切除术,涎腺部分切除术包括腮腺部分(浅叶、深叶、副腮腺)切除术、颌下腺部分切除术、小涎腺部分切除术,涎腺全部切除术包括腮腺全部切除术、颌下腺全部切除术、舌下腺全部切除术。编码员在掌握每种手术的内涵后,应注意另编码同时进行的其它手术操作如任何淋巴结清扫术(40.40-40.42)、面神经切除术04.07、面神经移植术04.5、皮瓣移植术(27.57、25.59、86.71-86.72,86.74-86.75)、涎腺修补术26.49等。编码员应重视医学知识的学习,仔细阅读手术记录,充分与临床医师沟通,保证编码的准确、科学、完整。  相似文献   

17.
20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410012)顾乐平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中,涎腺肿瘤的发病率较高。现将我科1982年~1991年经住院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20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临床及病理资料1性别与年龄本组201例涎腺...  相似文献   

18.
涎腺肿瘤组织发生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涎腺肿瘤中分布规律,并与波形丝蛋白,细胞角蛋白和S-100蛋白的分布规律进行比较,以探讨涎腺肿瘤组织发生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组织标本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是否区域或远处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结论p53蛋白表达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53可作为判断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8例涎腺肿瘤中MMP-2与HSP70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MMP-2、HSP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1);MMP-2及HSP7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P〈0.01)。结论在涎腺肿瘤中,MMP-2、HSP70均有较高水平表达,与正常涎腺组织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意义,MMP-2及HSP7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