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家学说,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医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其形成源于对经典著作的诠释,也是不同医家与学派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学习各家学说需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应该通过熟读原著,全面领会、客观看待,同时当提倡勇于质疑与挑战的精神,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一切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指归。  相似文献   

2.
中医传承和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师徒传承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优点。冉雪峰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一代中医宗师,其一生通过师徒传承等方式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中医学子和熊济川、龚去非、宦世安、郭士魁、陈可冀等优秀中医人才。从冉老一生培养中医人才的做法中得到启示:针对当前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培养中医人才可采取师承培养与学校教育相融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结合张仲景学术传承班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从中医师承教育及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探索二者结合的有效方式,以期寻求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医杂志》2014,(20):1731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医大师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精华与学术特色,推广其诊治疑难杂症的思路、方法和临床经验,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由中医杂志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与科学普及部主办、北京东方岐黄科学服务中心承办的"首届国医名师学术高峰论坛暨临床经验传承研修班"拟于2014年12月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弘扬国医精粹、继承创新并重",论坛将邀请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名老中医药专  相似文献   

5.
《中医杂志》2014,(19):1655
正为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国医大师及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精华与学术特色,推广其诊治疑难杂症的思路、方法和临床经验,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由中医杂志社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与科学普及部主办、北京东方岐黄科学服务中心承办的"首届国医名师学术高峰论坛暨临床经验传承研修班"拟于2014年12月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弘扬国医精粹、继承创新并重",论坛将邀请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名老中医药专家学者现场作精彩报告,同时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界学者、专家将互动交流诊治疑难病的理论和实践经  相似文献   

6.
培养传承博士后与创新中医药学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炎  于智敏 《中医杂志》2011,52(5):361-362
中医药学是哲学引领的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学科。弘扬中医药学原创思维和原创优势,要重视传承及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博士后教育是培养高峰人才,把握传承学术、突出原创性、体现继承性、保持学术的纯正性和重视实用性的原则,重点在于集成、挖掘、质疑、创新。传承博士后对名老中医治学方法、学术思想、科研成果进行凝炼、升华,从中发现蕴含的概念、原理、规律、法则,最终达到肯定疗效、规范标准、发现机理、传承学术的目的,实现薪火传承。  相似文献   

7.
王芳  张洪春 《中医杂志》2023,(15):1513-1518
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特征的师承教育仍然是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文化学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从师承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是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的关键之举、是中医事业守正创新的必然路径三个方面,深入论述中医师承教育的时代意义;从“以人为本”的医德医理医术传承、“一脉相承”的特殊师徒契约制、“道器合一”的经典与临床并重教育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中医师承教育的深刻内涵;以制约中医师承教育的焦点问题为导向,总结梳理当前中医师承教育面临的社会认知不足、院校教育活力不足、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制约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在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医文化守正创新,提出重塑中医师承教育文化氛围、将师承教育贯穿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多层次中医人才师承教育模式、完善中医师承保障体系等中医师承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运气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人透过观象察候研究自然与疾病相关性规律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学术发展以及后世医家临床治病,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学习运气学说相关知识,了解五运六气学术内涵,客观认识运气学说理论与临床价值,对于认识多种疾病尤其是时令病病因病机,具有重要价值。学习运气学说,应该尊重经典,不能轻易否定,但也不能过分拘泥于运气的推演,死板教条。临床上,应该根据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结合发病时点的运气特点以及具体气候特点,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突出中医学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师承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创新师承教育模式,并在师承教育中落实“六个坚持”,使医院中医人才梯队结构凸显,为医院发展注入了不竭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0.
范凯  王凯  宋敏  彭斯伟  李金益 《光明中医》2022,(17):3110-3112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医学术流派作为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医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下正处学术流派弘扬发展的好时机,如何进一步把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对于推进学术流派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学术流派与传承创新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度探讨,辨证地分析了传承与创新的协同关系,以期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兴盛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色之一,大多数中药需要经过炮制以后方可入药,因此中药炮制的发展关乎中医药事业的进步。与其他学科不同,中药炮制是中药特色传统学科,既要传承祖先留下来的理论与技术,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有所创新。但是目前,中药炮制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中药炮制的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利于促进中药炮制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中医药事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师承教育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有方式,在中医药界已形成共识,但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教育领域的全面推行,需要在政策层面加以保证。目前,其政策实施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要确立师承教育实施的政府主导原则、全面覆盖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并健全法律调控体系和政策实施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加强科研是振兴中医事业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意义重大。但科研应该立足中医学术创新与服务临床,以正确的科研动机为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作为目的,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根基,以完善的顶层设计与严格的质控为保证,如此开展中医科研工作才有实际意义,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整体疗效,推动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面对当前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与发展困境,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与发展师承教育模式,多措并举,构筑中医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系统、准确、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与模型,为新时代海派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及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知情人访谈、文献研究和专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新时代海派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要素指标体系和新时代海派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与模式指标体系及新时代海派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宏观模型,采用四轮德尔菲法最终确定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结果:通过四轮德尔菲法形成具有递进关系的两个指标体系与1个模型;每轮专家权威程度为0.86、0.88、0.96、0.94。新时代海派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要素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传承要素、强化要素、创新要素,权重为0.58、0.17、0.25,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CR)为0.01,Kendall协调系数(W)为0.42(P<0.01)。新时代海派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模式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教育传承模块、特色传承模块、平台传承模块、配套保障模块,权重为0.40、0.31、0.18、0.11,CR=0.09,W=0.46(P...  相似文献   

17.
《临证指南医案》汇集清代叶天士医案,是其学生辑录。该书有案有论,融合古今,博采众长,其治疗杂病的理论多有创新。如"久病入络"理论为后世活血化瘀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奇经八脉辨证论治学说,填补了奇经辨治的空白,为内伤杂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另外,叶天士更以"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指导杂病诊疗,颇可启发临床思维,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在熟读经典基础上,结合临床,认真学习叶天士从师百家,精勤不倦,勇于创新的精神,必有利于深刻领会叶天士学术精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重视医院科研档案建设 服务医学科技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科研档案是医学科技知识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大量的科研成果、高新技术等科技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实施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医院科研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医疗、科研整体水平,完善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文章阐述了如何重视医院科研档案规范化建设,为医学科研提供有效的档案服务,促使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医学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9.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最具生产力的前沿科技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近些年高校大型仪器设备配置规模和水平快速提升为背景,深入剖析高校全面推动大型仪器设备服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现实基础和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而从形成工作合力、破除体制机制制约、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共享信息系统建设、政策保障与激励等多角度提出系统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伏邪发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源自《内经》,完善于温病学家,是为了服务临床实际而创立。伏邪的性质与部位虽多有争议,但关键还是以发病具体临床表现为根据。近年伏邪概念被不断拓展,而且出现了泛化现象。对此应该客观理解,应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临床上,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临床表现等判断伏邪,重视祛邪气、扶正气、调精神等,以期截断病情,改善预后。深入理解伏邪理论,有利于更好地服务现代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