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酸铅和氯化镉对小鼠初级精母细胞(GC-2 spd)的联合毒性效应。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GC-2 spd细胞分别暴露于0(对照),不同浓度(10、20、40、80μmol/L)乙酸铅和(或)不同浓度氯化镉(1、2、4、8、16μmol/L)染毒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采用活性氧(ROS)试剂盒检测20μmol/L乙酸铅及500μmol/L ROS保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分别与不同浓度氯化镉(0、1、2、4、8、16μmol/L)联合染毒24 h后的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GC-2 spd细胞的存活率上升,40、8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和2、4、8、16μmol/L氯化镉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和1μmol/L氯化镉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除10μmol/L乙酸铅+1μmol/L氯化镉染毒组和20μmol/L乙酸铅+1μmol/L氯化镉染毒组GC-2 spd细胞的存活率升高外,其他联合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0μmol/L乙酸铅+2μmol/L氯化镉组GC-2 spd细胞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与相应浓度氯化镉单独染毒组相比,1μmol/L氯化镉+10、2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GC-2 spd细胞的存活率均升高,而1μmol/L氯化镉+40、8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2μmol/L氯化镉+2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升高,而2μmol/L氯化镉+40、8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μmol/L氯化镉+10、20、40、8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的细胞存活率均无明显变化,细胞基本全部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氯化镉染毒组GC-2 spd细胞的ROS水平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应浓度氯化镉单独染毒组相比,500μmol/L NAC与不同浓度氯化镉联合染毒组、20μmol/L乙酸铅与不同浓度氯化镉联合染毒组GC-2 spd细胞的ROS水平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酸铅和氯化镉对GC-2 spd细胞毒性具有交互作用,表现为乙酸铅对低浓度氯化镉的GC-2 spd细胞毒性具有拮抗作用,对高浓度氯化镉的GC-2 spd细胞毒性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及双酚A(BPA)或氯化镉对大鼠睾丸巨噬细胞(TM)分泌细胞因子IL-10的影响。方法原代提取大鼠TM细胞,以50μg/ml脂多糖(LPS)作为激活剂,分别设1、10、100μmol/L DEHP、BPA和1、10、50μmol/L氯化镉单独染毒组以及0.5μmol/L DEHP+0.5μmol/L BPA、5μmol/L DEHP+5μmol/L BPA、50μmol/L DEHP+50μmol/L BPA、0.5μmol/L DEHP+0.5μmol/L氯化镉、5μmol/L DEHP+5μmol/L氯化镉、50μmol/L DEHP+25μmol/L氯化镉联合染毒组。作用细胞24 h后,采用ELISA及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方法检测TM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与LPS组比较,1μmol/L氯化镉、10μmol/L BPA或100μmol/L DEHP单独染毒组的IL-10蛋白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无论与LPS组还是与1μmol/L BPA单独染毒组比较,0.5μmol/L DEHP+0.5μmol/L BPA混合染毒组的IL-10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芯片结果显示50μmol/L DEHP+50μmol/L BPA混合染毒组的荧光值是100μmol/L DEHP单独染毒组的76.9%,是100μmol/L BPA单独染毒组的115.0%。无论与LPS组还是100μmol/L DEHP单独染毒组比较,50μmol/L DEHP+25μmol/L氯化镉混合染毒组TM细胞上清液中IL-10蛋白浓度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HP及BPA或氯化镉单独作用能明显抑制TM细胞分泌IL-10蛋白。低剂量(0.5μmol/L)DEHP和BPA的联合作用为协同作用,中、高剂量(5μmol/L、50μmol/L)的联合作用为拮抗作用。而DEHP和氯化镉对IL-10蛋白的交互作用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在铅诱导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及其过表达细胞(PGC-1α(+)TM4)、低表达细胞(PGC-1α(-)TM4)分别暴露于含乙酸铅终浓度为0(对照组)、10、20、40、80、160μmol/L的培养基培养24 h。分别测定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乳酸(LD)的含量和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TM4及其过表达、低表达细胞内细胞内ATP、LD的含量和LDH、SDH的活力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乙酸铅染毒浓度升高,TM4及其过表达、低表达细胞内ATP、LD的含量和LDH、SDH的活力均呈下降趋势。当乙酸铅染毒浓度相同时,3种细胞内ATP、LD的含量和LDH、SDH的活力依次为PGC-1α(+)TM4TM4PGC-1α(-)TM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C-1α对铅诱导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具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对铅致小鼠睾丸支持(TM4)细胞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TM4细胞和慢病毒干扰技术构建稳定的PGC-1α过表达小鼠睾丸支持[PGC-1α(+)TM4]细胞株分别暴露于0(对照)、20、40、80、160μmol/L乙酸铅溶液染毒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并测定细胞内Caspase-9、Caspase-3的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乙酸铅染毒组TM4细胞和PGC-1α(+)TM4细胞的凋亡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乙酸铅浓度升高,TM4细胞和PGC-1α(+)TM4细胞的凋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与相同浓度TM4细胞比较,各浓度乙酸铅染毒组PGC-1α(+)TM4细胞的凋亡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乙酸铅染毒组TM4细胞和PGC-1α(+)TM4细胞内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力均升高,除20μmol/L乙酸铅染毒组TM4细胞内Caspase-3活力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乙酸铅染毒浓度的升高,TM4细胞和PGC-1α(+)TM4细胞内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力均呈上升趋势。与相同浓度TM4细胞比较,各浓度乙酸铅染毒组PGC-1α(+)TM4细胞内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力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C-1α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3的活力,来拮抗铅诱导的小鼠睾丸支持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p,p‘-DDE和β-BHC联合染毒对大鼠离体支持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离体培养SD大鼠支持细胞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实验,确定后续实验的染毒剂量,p,p‘-DDE和β-BHC的染毒浓度均为10、30、50μmol/L,p,p‘-DDE β-BHC联合染毒浓度为10μmol/L p,p‘-DDE 10μmol/L β-BHC,30μmol/L p,p‘-DDE 30μmol/L β-BHC,50μmol/Lp,p‘-DDE 50μmol/L β-BHC,检测染毒后支持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50μmol/L的p,p‘-DDE、β-BHC均可使支持细胞的吸光度(A)值显著下降(P<0.05).睾丸支持细胞LDH的漏出率随染毒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P<0.05),二者以不同浓度联合染毒时支持细胞LDH的漏出率均显著高于对应浓度的单独染毒(P<0.05).不同浓度的p,p‘DDE、β-BHC及二者联合染毒均可使细胞内总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MDA的含量增加(P<0.05),且联合染毒时MDA的含量与二者单独染毒时相比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p,p‘-DDE、β-BHC单独和联合作用均可以引发睾丸支持细胞脂质过氧化,p,p‘-DDE和β-BHC对支持细胞的联合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氯化镉对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终浓度为0(对照)、2.5、5、10、20、40μmol/L氯化镉溶液染毒12、24 h,采用MTT实验测定细胞的存活率;以终浓度为0(对照)、2.5、5、10、20μmol/L氯化镉溶液染毒12 h,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40μmol/L氯化镉染毒12、24 h时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均较低,5~20μmol/L氯化镉染毒12 h时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氯化镉染毒浓度的升高,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凋亡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氯化镉对星形胶质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酯(MEHP)及氯化镉对大鼠睾丸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利用贴壁法提取SPF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的睾丸巨噬细胞(TM),分别暴露于终浓度0(对照,0.1%DMSO)、0.1、1、10、100、1 000μmol/L的MEHP或氯化镉溶液培养24 h,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并将细胞分别暴露于终浓度0(对照,0.1%DMSO)及1、10、100μmol/L的MEHP和(或)0.1、1、10μmol/L的氯化镉溶液,并加入激活剂(5μg/ml LPS),培养24 h后,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IL-10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0、1 000μmol/L MEHP或10、100、1 000μmol/L氯化镉暴露组大鼠TM细胞抑制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MEHP或氯化镉暴露浓度的升高,大鼠TM细胞抑制率均呈上升趋势。经5μg/ml LPS激活后,各暴露组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量高于对照组,除100μmol/L MEHP+10μmol/L氯化镉暴露组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激活剂组比较,各浓度MEHP和氯化镉单独或联合暴露对大鼠TM分泌IL-10的抑制率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MEHP和(或)氯化镉暴露浓度的升高,对大鼠TM分泌IL-10的抑制率均呈上升趋势。与相同浓度MEHP+氯化镉联合暴露组比较,10、100μmol/L的MEHP暴露组及1、10μmol/L氯化镉暴露组大鼠TM细胞IL-10的分泌抑制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10μmol/L MEHP+1μmol/L氯化镉暴露和100μmol/L MEHP+10μmol/L氯化镉暴露对大鼠TM分泌IL-10的抑制作用表现出协同作用。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MEHP和氯化镉联合暴露对大鼠TM细胞IL-10的分泌抑制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几丁聚糖对氯化镉抑制HepG2细胞DNA氧化损伤修复酶hOGG-1表达的影响。方法在氯化镉染毒HepG2细胞的同时,于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几丁聚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氯化镉单独作用以及几丁聚糖和氯化镉联合作用下HepG2细胞DNA氧化损伤修复酶hOGG-1的表达水平。结果①以40μmol/L氯化镉染毒HepG2细胞24h后,细胞内hOGG-1表达显著下降;几丁聚糖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OGG-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不同浓度几丁聚糖和氯化镉联合作用组HepG2细胞hOGG-1的表达水平均较氯化镉单独作用组高,随着几丁聚糖浓度的增加,hOGG-1表达逐渐增强,并且在高剂量几丁聚糖(0.5g/L)和氯化镉联合作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几丁聚糖对氯化镉致HepG2细胞hOGG-1表达水平降低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及其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MEHP)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脂肪代谢的影响,及其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DEHP(31.25、62.5、125、250、500、1 000μmol/L)、MEHP(3.125、6.25、12.5、25、50、100、250μmol/L)、完全培养基(阴性对照)、0.1%(体积分数)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处理HepG2细胞24 h、48 h和72 h,采用MTT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不同浓度的DEHP(10.0、250.0μmol/L)、MEHP(4.0、100.0μmol/L)、完全培养基(阴性对照)、0.1%(体积分数)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0.5 mmol/L油酸(阳性对照)处理HepG2细胞48h,油红O染色法观察HepG2细胞脂肪累积。不同浓度的DEHP(2.0、10.0、50.0、250.0μmol/L)、MEHP(0.8、4.0、20.0、100.0μmol/L)、完全培养基(阴性对照)、0.5 mmol/L油酸、0.5μg/m L布雷德菌素A处理HepG2细胞24 h和48 h,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固醇元件调节蛋白(SREBP-1c)、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CPT1A)、丙二酰辅酶A脱羧酶(MLYCD)和脂肪组织三酰甘油水解酶(ATGL)的蛋白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50.0~1 000.0μmol/L DEHP及50.0~250.0μmol/L MEHP染毒组HepG2细胞存活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毒48 h后,10.0、250.0μmol/L DEHP染毒组与4.0、100.0μmol/L MEHP染毒组HepG2细胞内可见红色脂滴,且伴有脂滴融合现象。与阴性质对照组相比,250.0μmol/L DEHP或100.0μmol/L MEHP染毒HepG2细胞24 h,50.0~250.0μmol/L DEHP或4.0~100.0μmol/L MEHP染毒HepG2细胞48 h,使CPT1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250.0μmol/L DEHP或4.0~100.0μmol/L MEHP染毒HepG2细胞48 h使MLYCD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0.0μmol/L DEHP与20.0~100.0μmol/L MEHP染毒HepG2细胞24 h,10.0~250.0μmol/L DEHP与0.8~100.0μmol/L MEHP染毒HepG2细胞48h,可使ATGL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HP及MEHP染毒可引起HepG2细胞发生脂肪堆积,其过程可能与脂肪酸β-氧化受阻及三酰甘油水解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氯化镉所致人肾近曲小管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保护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肾近曲小管细胞系HK-2细胞,以氯化镉处理细胞建立损伤模型。设对照组(仅细胞)、1个单染镉组(40μmol/L)、3个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40μmol/L氯化镉+28μg/ml银杏叶提取物、40μmol/L氯化镉+56μg/ml银杏叶提取物、40μmol/L氯化镉+84μg/ml银杏叶提取物),共同处理HK-2细胞24小时,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HK-2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HK-2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HK-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因子p53、Bax、Bcl-2 mRN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氯化镉单独处理组HK-2细胞存活率降低(P0.01),早期凋亡率上升(P0.05),细胞内活性氧、丙二醛含量升高(P0.05),细胞内p53、Bax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上升(P0.05),细胞内Bcl-2 mRNA基因表达水平下降(P0.05);(2)与氯化镉单独处理组相比,56μg/ml、84μg/ml银杏叶提取物干预组HK-2细胞存活率上升(P0.05),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细胞内活性氧、丙二醛含量降低(P0.05),细胞内p53、Bax基因表达水平下降(P0.05),Bcl-2基因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 56μg/ml~84μg/ml银杏叶提取物对氯化镉所致的人肾近曲小管细胞生长抑制、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机制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铅对乳鼠颅骨成骨细胞活力、分化、特异的功能标志物及形态学的影响,以探讨铅对骨骼发育的毒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并培养Wistar胎鼠颅骨原代成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Pb(Ac)2(0、0.1、0.5、1、5、10、50、100μmol/L),分别培养24、48、72 h,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成骨细胞活力;对-硝基苯磷酸盐(pNPP)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力;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细胞蛋白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液及细胞骨钙素水平;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铅对细胞光镜形态的影响.结果 100μmol/L醋酸铅染毒组成骨细胞细胞活力下降,染毒72 h时更明显.0.5~100μmol/L醋酸铅染毒组ALP活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50、100μmol/L醋酸铅染毒组蛋白质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各染毒组细胞内骨钙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培养液中分泌型骨钙素水平随染铅浓度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光镜下可见醋酸铅对成骨细胞有毒性作用.结论 醋酸铅对成骨细胞有毒性作用,可影响其光镜下结构;铅在达到较高剂量时可引起成骨细胞一般指标(细胞活力和蛋白质含量)的改变;而较低剂量即能引起特异性功能标志物(ALP和骨钙素)损伤,可能是铅影响成骨细胞乃至骨骼系统发育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镉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雌激素受体(ER)和miRNA-155、miRNA-200c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MCF-7细胞,随机分为无氟维司群(ICI)组和ICI组。无ICI组细胞分别采用终浓度分别为0.0、2.5、5.0、10.0μmol/L的氯化镉染毒24 h;ICI组细胞在采用终浓度为1.0μmol/L的ICI预处理12 h后,分别采用终浓度分别为0.0、2.5、5.0、10.0μmol/L的氯化镉染毒24 h。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印迹法检测ERα和ERβ相对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miRNA-155和miRNA-200c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当予浓度为2.5、5.0、10.0μmol/L的氯化镉染毒时,MCF-7细胞增殖率均低于无予氯化镉染毒MCF-7细胞(P0.05);ICI组MCF-7细胞增殖率均低于无ICI组(P0.05)。当予浓度为2.5、5.0、10.0μmol/L的氯化镉染毒时,与同组无予氯化镉染毒的MCF-7细胞比较,无ICI组MCF-7细胞凋亡率均上升(P0.05),ERα、ERβ、miRNA-155和miRNA-200c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而ICI组MCF-7细胞的增殖率均下降(P0.05),凋亡率均上升(P0.05),ERα、ERβ相对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miRNA-155和miRNA-200c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当无予氯化镉染毒时,与无ICI组比较,ICI组MCF-7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ERα和ERβ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miRNA-155和miRNA-200c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相同染毒剂量的无ICI组(P0.05);当予浓度为2.5、5.0、10.0μmol/L的氯化镉染毒时,与相同染毒剂量的无ICI组比较,ICI组MCF-7细胞凋亡率和ERα、ERβ、miRNA-155、miRNA-200c的相对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结论 镉可能通过ER信号通路介导MCF-7细胞miRNA的表达增强和凋亡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铅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AS)中GLAST和GLT-1蛋白表达及转运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出生1~3 d Wistar大鼠的仔鼠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染色鉴定细胞纯度后,进行0(对照组)、50、100、200及400μmol/L乙酸铅染毒,染毒时间为72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采集图像;以AlamarBlue法检测细胞活力;以Western blot法检测GLAST和GLT-1蛋白的表达;以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谷氨酸转运体功能。结果 50和100μmol/L铅暴露组的细胞形态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200μmol/L铅暴露72 h后,少量细胞开始脱壁,细胞间隙增大;400μmol/L铅暴露组细胞变大,突起变短或消失,脱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铅暴露组的AS活力均降低(P0.05),100、200和400μmol/L铅暴露组的GLT-1蛋白含量下降(P0.05),但各浓度铅暴露组的GLAST蛋白含量无显著改变。100、200和400μmol/L铅暴露组的3H-Glu放射性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暴露可明显抑制AS中GLT-1蛋白的表达,并导致AS的Glu转运体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乙酸铅诱导大鼠脑脉络丛Z310细胞的低剂量兴奋作用和高剂量抑制作用。方法以浓度为0、0.000 2、0.002、0.02、0.2、2、20、200、500μmol/L的乙酸铅分别染毒Z310细胞12和24h,用噻唑蓝(MTT)法和2-(2-甲氧基-4-硝苯基)-3-(4-硝苯基)-5-(2,4-二磺基苯)-2H-四唑单钠盐(WST-8)法检测细胞生存情况,并观察各剂量组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0.02μmol/L乙酸铅染毒24 h,MTT法检测Z310细胞存活率为107.06%,0.2μmol/L染毒组24 h时细胞存活率升高为110.91%;>2μmol/L乙酸铅染毒时,细胞存活率随剂量增加而降低;染毒24 h时,200、500μmol/L乙酸铅组细胞存活率(MTT法)分别下降至79.37%和76.81%(P<0.01);染毒12、24 h时,200、500μmol/L乙酸铅组细胞存活率(WST-8法)分别下降至81.67%和72.36%及56.89%和44.05%(P<0.05)。结论低剂量乙酸铅可引起Z310细胞兴奋效应;高剂量乙酸铅引起Z310细胞抑制效应;WST-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较MTT法更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几丁聚糖对氯化镉诱导HepG2细胞产生活性氧(ROS)的清除作用。方法实验分设6组:正常对照组(仅含10%新生牛血清的培养液,无氯化镉和几丁聚糖)、20μmol/L氯化镉组、0.50mg/ml几丁聚糖组、20μmol/L氯化镉+几丁聚糖三个联合作用组(浓度分别为0.02、0.10和0.50mg/ml)。HepG2细胞处理时间为4h。以氯化镉诱导HepG2细胞产生ROS,运用DCFH-DA作为荧光探针,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几丁聚糖与氯化镉联合作用下HepG2细胞内ROS水平。结果20μmol/L氯化镉可使HepG2细胞内ROS水平显著增加(P<0.01);0.50mg/ml几丁聚糖处理HepG2细胞后,细胞内ROS水平较正常对照组略有降低,但并无显著性差异;与氯化镉染毒组相比,几丁聚糖和氯化镉联合作用组细胞内ROS水平随几丁聚糖浓度的增加,其DCF密度值由275.593逐渐降低到174.597,并且在中、高剂量几丁聚糖(0.1mg/ml和0.5mg/ml)和氯化镉联合作用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几丁聚糖对HepG2细胞内由氯化镉诱导而产生的ROS水平具有明确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铅暴露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对多药耐药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Mrp1)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TM4细胞分别暴露于含20μmol/L乙酸铅(对照)和10、20、40、80μmol/L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Nrf2激活剂)+20μmol/L乙酸铅及含1、2、4、8μmol/L全反视黄酸(ATRA,Nrf2抑制剂)+20μmol/L乙酸铅的培养基培养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将TM4细胞分别暴露于含0(对照)、20μmol/L乙酸铅、20μmol/L乙酸铅+40μmol/L tBHQ、20μmol/L乙酸铅+2μmol/L ATRA继续培养24 h。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细胞铅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Nrf2与Mrp1mRNA的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中Nrf2的分布定位情况。结果随着tBHQ、ATRA暴露浓度的升高,铅暴露TM4细胞的存活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80μmol/L tBHQ+20μmol/L乙酸铅组及8μmol/L ATRA+20μmol/L乙酸铅组TM4细胞的存活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乙酸铅组、乙酸铅+tBHQ组、乙酸铅+TARA组TM4细胞中的Nrf2与Mrp1 mRNA表达及铅含量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铅暴露组比较,乙酸铅+tBHQ组TM4细胞中的Nrf2 mRNA表达及乙酸铅+TARA组TM4细胞中的铅含量均较高,而乙酸铅+TARA组TM4细胞中的Mrp1 mRNA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处理组中Nrf2均未见明显核转位改变。结论铅暴露TM4细胞可以通过Nrf2的激活上调Mrp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砷酸钠对人正常膀胱上皮(SV-HUC-1)细胞中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V-HUC-1细胞分别进行急性染毒[暴露于含终浓度为0(对照)、1、2、4、8、10μmol/L亚砷酸钠的培养基染毒24 h]和慢性染毒[以含终浓度为0(对照)、0.5μmol/L亚砷酸钠的培养基染毒40代]。采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细胞STAT3 m RNA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4、8、10μmol/L亚砷酸钠暴露组SV-HUC-1细胞内STAT3 m 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亚砷酸钠染毒剂量的升高,SV-HUC-1细胞内STAT3 m RNA的表达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0.5μmol/L亚砷酸钠慢性暴露组SV-HUC-1细胞内STAT3m RNA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砷可能通过调控STAT3的表达而在砷诱导的SVHUC-1细胞恶性转化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溴双酚A(TBBPA)暴露对人胎盘(BeWo)细胞增殖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别暴露于含0(溶剂对照)、0.001、0.01、0.05、0.1、1、5、10、25、50、75、100μmol/L的TBBPA溶液培养48 h。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内ATP含量及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结果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0~100μmol/L TBBPA染毒组BeWo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TBBPA染毒浓度的升高,BeWo细胞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0μmol/L TBBPA染毒组BeWo细胞内ATP的含量升高,而100μmol/L TBBPA染毒组BeWo细胞内ATP的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TBBPA染毒浓度的升高,BeWo细胞内ATP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溶剂对照组相比,10、100μmol/L TBBPA染毒组BeWo细胞凋亡率升高(JC-10绿色荧光单体值),线粒体膜电位(JC-10聚合物/JC-10单体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TBBPA染毒浓度的升高,BeWo细胞的凋亡率呈上升趋势,线粒体膜电位呈下降趋势。结论 TBBPA对BeWo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并可能通过诱导线粒体去极化引起细胞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一氧化氮合酶(e NOS)抑制剂L-亚氨基乙基鸟氨酸(L-NIO)探讨一氧化氮合酶在氟致大鼠原代海马神经细胞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分为对照(空白培养基)组和Na F(0.05、0.1、0.2、0.4、0.5、1、2、4 mmol/L)单独染毒组及L-NIO(1、2、3、4、5、10μmol/L)单独染毒组,染毒48 h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将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分为对照(空白培养基)组、Na F(0.2、1 mmol/L)单独染毒组、Na F和L-NIO联合染毒组(0.2 mmol/L Na F+3μmol/L L-NIO和1 mmol/L Na F+3μmol/L L-NIO),染毒48 h后,检测细胞中e NOS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细胞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NOS活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02~4 mmol/L Na F染毒组及4~10 mmol/L L-NIO染毒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仅0.2、1 mmol/L Na F染毒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中e NOS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升高,除0.2 mmol/L Na F染毒组e NOS蛋白的表达水平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浓度Na F染毒组相比,0.2、1 mmol/L Na F+3μmol/L L-NIO染毒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中e NOS蛋白和m RNA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仅1 mmol/L Na F染毒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相同浓度Na F染毒组相比,0.2、1 mmol/L Na F+3μmol/L L-NIO染毒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0.2、1 mmol/L Na F染毒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和NOS活力较高。与相同浓度Na F染毒组相比,0.2、1 mmol/L Na F+3μmol/L L-NIO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和NOS活力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量氟可致大鼠原代海马神经细胞NOS活力上升,NO合成增强,导致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L-NIO可以拮抗过量氟引起的原代海马神经细胞e NOS蛋白、m RNA表达及细胞凋亡率增高,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铅和萘单独及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00个斑马鱼胚胎随机分为10组,以铅(0、12、48μmol/L)和萘(0、5、20μmol/L)单独及联合(12μmol/L铅+5μmol/L萘、12μmol/L铅+20μmol/L萘、48μmol/L铅+5μmol/L萘、48μmol/L铅+20μmol/L萘)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染毒时间为受精后8 h至受精后144 h。观察、记录并统计胚胎的死亡率、孵化率和畸形率,通过Etho Vision XT软件来获取并分析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行为,包括自主抽动、心率以及幼鱼应对光周期刺激的游动速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8μmol/L铅暴露组和20μmol/L萘暴露组的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孵化率明显下降(P0.05),20μmol/L萘暴露组的畸形率明显升高(P0.05)。与同浓度的铅和萘单独暴露组相比,12μmol/L铅+5μmol/L萘联合暴露组和48μmol/L铅+20μmol/L萘联合暴露组的死亡率明显升高(P0.05),48μmol/L铅+20μmol/L萘联合暴露组的孵化率明显下降(P0.05),12μmol/L铅+20μmol/L萘、48μmol/L铅+5μmol/L萘、48μmol/L铅+20μmol/L萘联合暴露组的畸形率均明显升高(P0.05)。铅和萘联合暴露对胚胎的死亡率(F=2.863,P0.05)、孵化率(F=4.474,P0.05)和畸形率(F=5.084,P0.05)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48μmol/L铅暴露组幼鱼的游动速度在第一黑暗期和第二、三明亮期明显下降(P0.05);与丙酮对照组相比,20μmol/L萘暴露组幼鱼的游动速度在每一时期都明显下降(P0.05)。与同浓度的铅和萘单独暴露组相比,48μmol/L铅+20μmol/L萘联合暴露组幼鱼的游动速度在第一黑暗期明显下降(P0.05),铅和萘联合暴露对幼鱼游动速度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F=4.493,P0.05)。[结论]铅和萘均可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发育,并且具有一定的神经发育毒性,而二者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死亡率、孵化率、畸形率和斑马鱼幼鱼神经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