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中国6城市母乳喂养婴儿0-12月龄生长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获取我国城市母乳喂养婴儿体格发育指标速率研究数据,为我国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累计纵向监测数据及开展个体及群体生长发育监测和营养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生长发育标准监测方案,在我国6省会城市营养良好人群中进行抽样,共对1343名纯母乳喂养婴儿进行0-12月龄生长发育监测,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的测量和喂养情况调查,共完成16次随访.结果 母乳喂养婴儿0-12月龄生长发育最快时期为生后3月龄内,增速分别为体重2月龄>1月龄>3月龄,身长和头围1月龄>2月龄>3月龄,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一致.男、女婴生后3月龄内体重、身长均较1987年纵向监测资料增长快,3月龄后增值接近.结论 我国母乳喂养婴儿生长发育轨迹与世界卫生组织2006的标准一致,婴儿体格增值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6年母乳喂养婴儿生长发育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城市婴儿生长速率纵向发育规律,获得本地区城市婴儿生长速率正常参考值及生长曲线图,建立城市婴儿生长轨迹数据模型。【方法】按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2007年7月1日—2008年7月l日出生的192个正常婴儿,监测至2009年6月31日止,其中男婴97人,女婴95人,每个婴儿分16个月(周)龄组进行体重、身长、头围测量。【结果】男女婴儿16个月(周)龄组体重、身长、头围,除体重1周组外,均随月龄增长而增长,同一月(周)龄段,均表现为男婴均值大于女婴。【结论】男女婴儿体重、身长、头围与月龄呈对数曲线经验回归方程,为制定促进儿童健康、预防和控制儿童期成人病的相关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提示婴儿月(周)龄越小,生长速率越快,儿童保健工作应抓早、抓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都市母乳喂养婴幼儿纵向生长发育现状和特点,为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营养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成都市城区人群进行抽样,共224名纯母乳喂养儿进行0~36月龄生长发育监测,包括体重、身长、头围测量和喂养情况调查。结果在大多数月龄点男婴体格发育指标均高于女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体重=1.998~5.812,t身长=2.976~4.605, t头围=2.895~6.643,均P<0.05)。9月龄后男童身长落后于2005年9市调查水平(t=-4.302~-2.208,均P<0.05)。男童在28d~36月龄体重和头围值均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标准(t体重=1.659~7.079,t头围=2.076~6.874,均P<0.05)。除18~24月龄身长值和0月龄头围值外,女童在其他月龄体格发育值均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标准( t体重=2.513~8.305, t身长=2.362~5.624,t头围=2.153~8.863,均P<0.05)。结论成都市母乳喂养婴幼儿男童身长值落后于国内同期调查资料,其生长发育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0~4月龄不同喂养方式对足月产单胎正常儿0~12月龄体格生长速率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2008年7月31日在该院出生的211名足月产单胎正常儿为研究对象,按喂养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母乳喂养组115名、混合喂养组96名。将所有婴儿分为13个月龄组进行体重和身长测量,比较各项体格指标的增长值变化,评价每名婴儿在3、6、9、12月龄的营养状况(Kaup指数法)。结果: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重增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喂养组3月龄与12月龄身长增长值较母乳喂养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月龄两组婴儿的身长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喂养方式婴儿各月龄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喂养可导致婴儿生长发育偏离健康母乳喂养婴儿,生后坚持母乳喂养对婴儿期达到最佳生长发育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获取我国城市母乳喂养婴儿纵向生长发育监测数据,全面了解我国营养良好人群婴儿生长发育现状和特点,为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营养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生长发育标准监测方案,在我国六省会城市营养良好人群进行抽样,共1 343名纯母乳喂养婴儿进行0~12月龄生长发育监测,包括体重、身长、头围测量和喂养情况调查,共完成16次随访。 【结果】 六省会城市母乳喂养婴儿生后3月龄体重达出生时2倍,12月龄体重达出生时3倍,12月龄身长为出生时1.5倍;各月龄点男婴体格发育指标均高于女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婴儿各月龄体格发育值均高于1987年纵向监测资料,婴儿生长发育潜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除生后7 d和14 d外,其他各月龄体格发育值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标准。 【结论】 我国母乳喂养婴儿生长发育水平良好,仍处于生长长期趋势中,生长发育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6年母乳喂养婴儿生长发育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分析社区婴儿生长速率现况,为早期识别和纠正生长偏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武汉市某社区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中有3、6、9、12月龄体检完整的309名儿童资料,对其生长速率进行分析。结果:体重和身长增长以3个月内最快,3月龄体重增长3.5 kg,为出生时的2倍,身长增长11.13 cm;12月龄体重增长7.36 kg,超过出生时的3倍,身长增长26.59 cm,超过出生时1.5倍。社区0、3、6月龄婴儿身长与中国9市标准差异不明显,9、12月龄身长和0、3、6、9、12月龄体重高于中国9市标准;不同月龄身长和体重值及生长速率均大于WHO标准。结论:武汉市社区婴儿身长和体重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生长水平及生长速率均已超过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生长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和分析北京市某城区婴儿母乳喂养困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促进母乳喂养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进行母乳喂养的120例婴儿及母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问卷(一般情况、产科史、Via Christi母乳喂养评价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 120例研究对象Via Christi量表的平均得分为8.2±1.4,70%的婴儿仅存在轻微或不存在母乳喂养困难,30%的婴儿存在中度母乳喂养困难。量表5个条目中得分最低的两项客观指标分别为“含接到有效吸吮之间持续时间”(1.0±0.9)和“乳头含接”(1.7±0.4)。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1周内进行纯母乳喂养[OR=0.140,95%CI:(0.024~0.802)]和顺产[OR=0.343,95%CI:(0.174~0.879)]是母乳喂养的保护因素(P均<0.05),流动人口[OR=8.679,95%CI:(1.558~48.338)]和早产[OR=5.470,95%CI:(1.216~25.030)]是母乳喂养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母乳喂养过程中发生问题最多的是“乳头含接”和“含接后到有效吸吮”这两个环节;流动人口、出生后1周内混合喂养、早产儿和剖宫产是发生母乳喂养困难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本地区0~4月龄婴儿纯母乳喂养情况,为指导本地区婴儿喂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300例于我院健康查体的0~4月龄健康婴儿的纯母乳喂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00例0~4月龄婴儿中,纯母乳喂养率为64.7%.母乳不足为0~4月龄婴儿断乳及添加辅食的主要原因.结论 本地区0~4月龄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有待提高,母亲缺乏母乳喂养知识及哺乳经验、易受本地风俗影响过早添加辅食,只有开展系统的宣教,指导母亲进行科学的喂养,才能有效的提高母乳喂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0~12月龄婴儿分娩孕周对身长变化率与体重变化率的影响。方法基于2002-2012年昆山市淀山湖镇妇幼保健信息数据,排除其他因素后共纳入1 405例婴幼儿。出生体重与身长来源于出生证,12月龄身长与体重由主检医师测量并记录。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比较身长变化率与体重变化率在出生孕周之间差异,同时调整相关协变量,给出身长变化率与体重变化率的修正均数。结果调整相关协变量后,早产、足月产、过期妊娠组修正后身长变化率分别为(2.5±0.1)、(2.1±0.0)、(2.1±0.1)cm/月,随孕周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早产组明显高于足月产及过期妊娠组;修正后体重变化率分别为(0.6±0.0)、(0.6±0.0)、(0.5±0.0)kg/月,不同孕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孕周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各组婴幼儿长至12月龄,未发现其身长、体重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早产儿在出生后呈现快速的生长,至12月龄身长与体重与足月产婴儿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母乳喂养与婴儿社会性反应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1-12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体检的3个月±7 d的1 943名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队列并定期随访,采用社会性反应问卷定期评价其社会性反应,同时收集婴儿父母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围生期情况和每月龄母乳喂养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控制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围生期因素后,结果显示,在2、3、4、5月龄完全母乳喂养是婴儿社会性反应的促进因素,其OR值(95%CI)分别为1.384(1.086~1.765)、1.279(1.023~1.599)、1.361(1.023~1.599)、1.461(1.043~2.046);在5~11月龄部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其社会性反应得分均高于人工喂养婴儿,其OR值(95%CI)分别为1.378(1.139~1.668)、1.297(1.086~1.551)、1.265(1.066~1.501)、1.225(1.036~1.447)、1.183(1.000~1.398)、1.214(1.021~1.442)、1.269(1.055~1.527)。结论 完全母乳喂养持续2月以上或部分母乳喂养持续5月以上是婴儿社会性反应的积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荆门中心城区母乳喂养婴幼儿体格发育特点,以提供城市母乳喂养儿童体格发育参考数据。方法借鉴WHO 2006年新标准制定方法,在荆门中心城区纵向随访200名0~36月龄儿童共24次,记录体重、身长/身高、头围3项指标,其中136名儿童完成24次随访,对这136名儿童的体格发育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婴幼期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生后3月内,体重增速2月龄>1月龄>3月龄,身长和头围增速1月龄>2月龄>3月龄;3月龄后,随月龄增长生长发育速度趋缓。与WHO 2006年标准比较,①体重:男童除出生至满月、女童除出生至2月龄外,其他年龄点均高于WHO标准;②身长:男童除出生至7天、满月、30~36月龄,女童除出生、21~36月龄外,其他年龄点均高于WHO标准;③头围:男童除7~14天、2月龄、36月龄,女童除出生至21天、24~36月龄外,其他年龄点均高于WHO标准。结论荆门中心城区母乳喂养婴幼儿生长发育轨迹与WHO 2006年标准一致,各年龄点体格发育指标达到或超过WHO 2006年颁布标准。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关于辅食添加的循证证据有着差异。不仅是婴幼儿家长,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师对于辅食添加时间、成分、方式也观点不一。辅食添加对于营养和发育至关重要,而且是从母乳喂养过渡到家庭食品的重要阶段。辅食添加时期,是婴儿快速生长发育期,易受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影响,在此期间,随着接触新的食物、口味和喂养经历,饮食有明显变化。本文就近年来辅食添加时间、成分和方式进行综述,将婴幼儿辅食添加知识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出院后早产儿体格发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合理喂养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早产儿91例,出生体重均在1 500 g以上。按喂养方式分为5组:1组为早产儿配方,2组为足月儿配方;3组为早产儿配方+母乳;4组为母乳;5组为足月儿配方+母乳。在矫正月龄4~6个月时测量身长、体重,计算身长、体重的Z值,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微量元素等指标。 【结果】 4组身长Z值为负值,体重Z值亦低于其他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体重和身长的Z值均为正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血清尿素氮低于其余各组(P<0.05),2组血清尿素氮显著高于3、4、5组(P<0.05),和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1组和5组的白蛋白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但均明显高于3组和4组(P<0.05)。其余各血清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纯母乳喂养儿体格发育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他喂养方式低,提示单纯母乳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需要;2)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血清尿素氮偏高,其机制和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济南市城区部分婴儿前语言发育情况及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早期语言发育进程量表》和《0~4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纵向监测179例健康婴儿的前语言能力,以及动作、适应、社交能力的发育情况。【结果】1)所有观察对象前语言总量表分及分量表分随月龄增加而增加,但趋势不同。A分在9个月后开始上升,B分呈平稳上升趋势,C分在6~9个月期间趋势放缓;2)前语言得分异常的检出率较低;3)精细运动、适应能力与听觉感受和理解、视觉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育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与上海常模相比,本研究观察对象的前语言表达能力上升趋势出现较早。婴儿精细运动、适应能力与前语言能力的发育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早期母乳及母乳强化剂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长发育和营养状态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5月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00例VLBWI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组、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组、早产儿配方奶组、母乳及早产儿配方奶组,比较四组VLBWI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生长指标的比较中,四组VLBWI平均体重增长率、平均身长周增长率、平均头围周增长率以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83、1.217、1.225、1.512,P>0.05);并发症的比较中,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组VLBWI喂养不耐受率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明显低于早产儿配方奶组、母乳及早产儿配方奶组(χ2=14.620、10.170、6.996、5.042,P<0.05),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院内感染及视网膜病变方面,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42、0.896、0.779,P>0.05)。结论 采用早期母乳及母乳强化剂的喂养方式,不会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可以降低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家庭督导辅食添加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65例在本科进行定期体检的婴儿纳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前者进行家庭督导辅食添加,后者仅对其实际辅食添加情况进行如实登记。定期对婴儿身长、体重进行测量,共随访9个月。结果 干预组婴儿的身长、体重在其6、9、12月龄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婴儿同时期相应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还存在辅食添加过早及不合理的现象。 结论 家庭督导辅食添加能明显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相关的喂养人喂养行为因素,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4 017名来自全国69 个市(县、区)年龄在6~24月龄婴幼儿,采用标化的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评估其喂养困难发生情况,并对喂养人的喂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相关的喂养人喂养行为因素。结果 6~24月龄中国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为21.41%;不同月龄及不同性别间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有保护作用的喂养人喂养行为有根据儿童的饥饿饱足信号进行喂养,进餐时与儿童的言语性鼓励和情感交流,鼓励儿童自行进食和积极应对儿童进食困难。 结论 婴幼儿期为喂养困难的易发阶段,喂养人适时喂养、多鼓励儿童自行进食、重视进餐过程中亲子互动和交流及积极应对儿童喂养困难有助于降低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