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市新市区6~15岁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的发育规律及其在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间的差异;探讨体重指数(BMI)及体脂两种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的不同,对早期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及制定改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月纳入乌鲁木齐市儿童青少年907人;采用儿童青少年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体成分、计算BMI-Z分值;超重肥胖评定参考WS/T586-2018。结果 6~15岁儿童青少年除男生体脂率外,男女生各体成分指标随年龄变化均存在线性趋势(P<0.05),BMI-Z评分男生高于女生(P<0.05);男生体脂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女生在11岁时体脂百分比(BFP)超过男生(P<0.05)。BMI及BFP评价超重率及肥胖率分别为11.5%和9.0%、14.1%和20.5%;其中BMI正常组有7.6%和3.1%的少儿BFP评定为超重和肥胖;在BMI超重组有49.5%的少儿BFP评定为肥胖。各体成分在超重与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有性别及年龄差异;不同方法评定超重肥胖率略有不同,提示BMI评定肥胖标准易低估体脂胖肥儿童青少年;其超重和肥胖组各体成分均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最新颁布的儿童青少年消瘦超重肥胖国家标准与WHO及国际标准,描述苏州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 方法 选取苏州市7 340名6~17岁儿童青少年,男性3 821名,女性3 519名,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分别采用WHO标准、国际标准、中国标准进行评价。 结果 依据WHO标准、国际标准、中国标准,消瘦检出率分别为2.3%,8.4%,5.2%(两两比较均P<0.05);超重检出率分别为20.0%,19.6%,17.4%(中国标准低于WHO和国际标准,P<0.05);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5%,6.7%,14.1%(两两比较均P<0.05)。与此同时,不同年龄、性别分组,基于不同标准的营养状况差异不同。WHO和国际标准一致性(Kappa=0.705)、中国和国际标准一致性(Kappa=0.692)低于WHO和中国标准对不同营养状况检出率的一致性(Kappa=0.811)。 结论 儿童营养健康(消瘦、超重、肥胖)成为苏州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标准与WHO及国际标准检出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张家口市卫华小学7~12岁儿童肥胖发生情况,分析儿童期肥胖与血压及肺活量的关系。 方法 于2012年9月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张家口市卫华小学1 530名儿童进行体重、身高、血压、肺活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测量。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依据BMI值筛查超重、肥胖儿童,统计分析肥胖与血压水平及肺活量的关系。结果 受检人群总体超重检出率为13.01%,肥胖检出率为14.25%,其中男童、女童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7.2%和8.31%,男童、女童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4.23%和8.59%,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童(P<0.01);超重和肥胖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显著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0.01),且超重、肥胖和体重正常儿童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10.55%、39.95%和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儿童BMI<30时,BMI与肺活量呈正相关,当BMI≥30时,BMI与肺活量呈负相关。 结论张家口市卫华小学儿童超重、肥胖流行趋势显著,男童更为突出;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儿童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呈现上升趋势,高血压检出率增加;当儿童BMI≥30时,肥胖已影响肺功能。提示儿童超重、肥胖使心、肺功能降低,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儿童维生素D(Vit D)营养状况,分析儿童超重肥胖与Vit D营养状况的关系,为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预防Vit D缺乏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儿童的年龄、性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空腹静脉血,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 共收集7 578名儿童,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98.57±39.96)nmol/L,其中男童为(98.58±39.64)nmol/L,女童为(98.56±40.38)n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58名儿童Vit D缺乏 (8.68%)、1 602名儿童Vit D不足 (21.14%),不同性别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不同年龄儿童Vit D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275.266,P<0.05)。超重、肥胖儿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肥胖儿童Vit D缺乏率及不足率均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水平与BMI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广州地区学龄儿童和超重肥胖儿童Vit D营养状况均较差,应重视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儿童Vit D的合理补充。  相似文献   

5.
了解河南省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对儿童青少年体能素质的影响,为改善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及提升中小学生体能素质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2014年河南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共43 650人),根据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和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营养不良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分别计算各项体能指标的Z值,将每人6项指标的Z值相加得出体能指数(PFI).结果 共检出营养不良2 621(6.0%)人,超重肥胖8 549(19.6%)人,男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136.246,308.444,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男、女生肺活量和握力测量结果均为超重肥胖组>正常体重组>营养不良组(P值均<0.05);男生50 m跑、立定跳远、耐力跑、坐位体前屉测量结果均为正常体重组优于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组,女生则为超重肥胖组低于其余2组;体能指数均为正常体重组最高.剔除年龄因素影响后,男、女生营养状况和各项体能指标及PFI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同时存在,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均会导致体能素质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郑州市城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现况,为城区学生的超重肥胖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选取郑州市城区小学和初中学校的6 859名7~15岁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体重指数(BMI)、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tR)3种指标标准分析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流行现况。用R 4.0.3软件进行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χ2检验、配对χ2检验和加权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 以BMI标准筛查郑州市城区中小学生的总体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4.4%和10.3%,以WC标准和WHtR标准筛查的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为19.4%和14.3%。3种筛查标准对各年龄段男生的肥胖和中心型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15岁学生的中心型肥胖检出率均高于7~9岁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筛查中小学生中心型肥胖上,WC标准 vs. WHtR标准的Kappa值为0.73,其中7~9岁、10~12岁和13~15岁男生的Kappa值分别为0.84、0.85和0.76,一致性程度较高。结论 郑州市城区7~15岁学生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男生和小学生应重点关注,应及早开展综合干预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与儿童超重肥胖相关的母亲妊娠期及围生期因素,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无锡3个地区的3 230名10~1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母亲妊娠期及围生期的相关资料则由当地妇女围产保健数据库获得。 【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2 870份,有效应答率88.9%。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62%,其中男生检出率为11.67%,女生为1.95%,且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母亲文化程度及妊娠初期BMI较高的儿童易超重肥胖(P<0.05),而未发现母亲其他妊娠期及围生期因素如妊高症、胎儿窘迫、孕龄等与儿童超重肥胖存在关联。在调整了性别、出生体重、饮食习惯、户外活动等可能影响BMI的因素后,母亲妊娠初期BMI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仍然存在(P<0.05),母亲妊娠初期BMI每增加1 kg/m2,儿童BMI增加0.05 kg/m2,而未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论】 母亲妊娠初期BMI可能是影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适当控制母亲妊娠初期BMI,可能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体质指数年龄别正常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尚磊  徐勇勇  江逊  侯茹兰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1):1364-1366
目的:建立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别正常值。方法:采用LMS法似合0-18岁儿童BMI指数百分位数,以18岁时BMI指数达到成人超重与和肥胖判断值(25、30kg/m^2)时的百分位数值作为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正常值。结果:给出了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超重的BMI指数年龄别正常值,与国际建议 值和其它地区的正常值所在百分位数相比,陕西省的正常值较小,提示陕西省儿童青少年的体形偏消瘦,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距。结论:本提供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BMI指数年龄别正常值,可用于陕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对儿童青少年智力和体能素质的影响,为加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广州市区3所中小学1090名学生,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检测细则》测量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素质数据;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评定超重和肥胖;采用1997年瑞文测验联合型(CRT-RC2)图册,测量学生的智力水平。结果超重肥胖与非超重肥胖学生的智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智力水平人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监测的所有运动项目上,2组学生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智力水平和体能素质都显著低于非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腹型肥胖相关指标与父母相应指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指标在反映儿童肥胖与父母肥胖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朝阳区抽取94个6~13岁超重/肥胖儿童核心家系家庭,测量超重、肥胖儿童及其父母的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臀围(hip circumference,HC)指标,并计算腰围身高比(waist-height ratio,WHtR)、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衍生指标,分析儿童WC、HC、WHtR、WHR指标与其亲生父母相应指标的关系。结果 儿童的WC、HC、WHR、WHtR与父母的相应指标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01~0.397,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父亲、母亲WC、HC与儿童的WC、HC有关,回归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WC值每增加4.05 cm,或母亲WC值每增加2.09 cm,其子女WC值将增加1 cm;母亲WHtR、WHR与儿童的WHtR、WHR有关,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WHtR、WHR指标的回归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的腹型肥胖指标与其父母的相应指标关系密切,WC与HC更倾向于反映儿童体型与父母双方体型的相关性;WHR、WHtR更倾向于反映儿童体型与母亲而非父亲体型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993-2009年7~18岁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和腹型肥胖率变化趋势。【方法】 选取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6次横断面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7~18岁中国11 592名学龄儿童。研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地区、身高、体重和腰围等。【结果】 7~18岁中国学龄儿童体质指数增加0.6 kg/m2(趋势P<0.001),腰围增加1 cm(趋势P<0.001);超重肥胖率从8.1%增加到18.0%(趋势P<0.001);腹型肥胖率从15.3%增加到28.9%(趋势P<0.001)。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及腹型肥胖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及地区均显示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趋势P<0.001)。【结论】 17年来中国学龄儿童BMI、腰围、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逐年增长,腹型肥胖的增加速度更为显著。因此,控制儿童肥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青少年不同体重指数(BMI)对体能各指标的影响,为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能水平,保持健康发展提供支持。方法抽取南京市43 424名儿童青少年体质数据,依据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及营养不良筛查标准分为营养不良、正常、超重肥胖组,了解不同体重指数学生各体能指标及体能指数(PFI)间的关系。结果南京市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占6.19%,正常占74.57%,超重肥胖占19.24%。男生随着BMI的增加,肺活量和握力指标也随之增高,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立定跳远、50 m跑、1 000/800 m跑、坐位体前屈和体能指数方面正常组学生的成绩优于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组学生。儿童青少年不同体重指数与肺活量、握力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与立定跳远、50 m跑、1 000/800 m跑和体能指数(PFI)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男生不同体重指数与坐位体前屈呈现负相关关系(P0.05),女生则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儿童青少年不同营养状况与体能指标及体能指数存在密切联系,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对体能均会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近十二年体格发育及肥胖构成变化情况,为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城区13所幼儿园,于2018年3-4月测量评价在园儿童身高、体重与营养状况,统计超重、肥胖检出率,与2006同质人群肥胖流调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与2006年相比,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体身高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P<0.001,3岁~组除外);2018年青岛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7.5%)、超重检出率(15.9%)、生长迟缓检出率(0.2%)均低于2006年(P<0.05)。结论 青岛市2018年学龄前儿童在身高发育正常的前提下,肥胖、超重检出率较2006年呈下降趋势,佐证始于生命早期,基于社区、幼儿园及家庭的、持续开展的儿童综合肥胖防控措施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9个省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改善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2000,2006,2011,2015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7~17岁5 746名有完整数据的儿童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应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不同特征儿童青少年的体质量指数(BMI)和营养不良进行分析。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BMI、消瘦和生长迟缓率、超重和肥胖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  2000—2018年中国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BMI从17.66 kg/m2增加到19.08 kg/m2(F=22.88,P < 0.05),男、女生超重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t值分别为16.65,11.01,P值均 < 0.05)。2000、2006、2011、2015、2018年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的消瘦和生长迟缓率及超重肥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消瘦和生长迟缓2值分别为85.46,29.55,41.09,29.86,45.29;χ超重肥胖2值分别为109.12,52.21,98.23,68.27,52.49,P值均 < 0.05)。  结论  中国9个省7~17岁儿童青少年消瘦和生长迟缓明显改善,超重肥胖呈上升趋势。消瘦和生长迟缓、超重肥胖存在地区性差异。应采取积极的干预策略和措施,在改善消瘦和生长迟缓问题同时,着重预防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肥胖的发病机制及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宁地区5 658个 7~18岁儿童青少年,测量其身高、体重,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并对检出的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进行影响因素调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12%、8.48%;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P<0.01);各年龄组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回归系数的数据表明,对超重、肥胖性质影响最大的变量,从大到小依次是父母肥胖史、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时间、户外运动时间、吃油腻食物及甜食、进食速度、出生时体重、婴儿4个月内喂养方式。 【结论】 南宁地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遗传、饮食行为和运动是儿童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2016年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城郊结合部儿童的营养状况及大运动发育状况,探寻其影响因素。 方法 调查2016年11-12月在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卧龙卫生服务中心儿保科体检的所有18~36月龄儿童及其母亲,共计91组。测量儿童的身高、体重,计算年龄别身高(height-for-age Z-score, HAZ)、年龄别体重(weight-for-age Z-score, WAZ)和身高别体重(weight-for-height Z-score, WHZ)的Z评分。通过访谈调查儿童及其母亲的基本信息、儿童运动里程碑的达成情况、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情况、家庭经济水平。 结果 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的检出率分别为3.3%、2.2%、5.5%; 超重风险加超重的检出率为29.7%;大运动发育迟缓检出率为0%。剖宫产、人工喂养、中等家庭收入儿童的Z评分分别高于自然分娩、纯母乳及混合喂养、低高收入家庭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纯母乳喂养的儿童达到运动成长里程碑的时间早于混合和人工喂养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2016年本溪市城郊接合部儿童超重率较高,开展健康教育、鼓励自然分娩、提倡母乳喂养有助于该地区及类似地区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三城市8~ 10岁儿童营养状况与体能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学龄儿童身体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采用方便抽取方法,对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84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包括身高、体重的测量和体能指标测试(立定跳远、耐力跑、1 min跳绳、1 min仰卧起坐),使用2018年颁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评价超重及肥胖.使用混合线性模型,比较不同营养状况学生的体能状况水平,并分析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能的关系.结果 1 384名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41%,23.48%,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x2值分别为9.84,47.68,P值均<0.01).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发现,同年龄、同性别学生BMI增加与体能变差有关(P值均<0.05).正常体重学生的体能测试结果优于超重肥胖学生(P值均<0.05),在不同性别学生中结果一致.结论 8~10岁儿童营养状况与体能之间存在负相关,超重和肥胖学生的体能比正常体重学生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三代直系亲属之间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探究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6月,对南京市雨花台区辖区内幼儿园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有2 217名3~5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及其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年龄、体重、身高等信息,并采用统一标准方法测量儿童的体重、身高,分析直系亲属超重、肥胖与儿童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发生率7.80%、肥胖发生率2.75%。儿童中男性肥胖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3.4% vs. 2.0%, P<0.05);在中年父母辈中,男性的超重及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6.1%、11.1%,均显著高于女性(13.6%、3.3%)(P<0.001),而在祖父母辈,女性的肥胖发生率却显著高于男性(祖父母:10.1% vs. 5.9%,P<0.001;外祖父母:7.5% vs. 6.2%,P<0.05)。经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超重(OR=1.614,95%CI:1.132~2.301,P<0.01)及父亲肥胖(OR=2.584,95%CI:1.773~3.765,P<0.001)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二代亲属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肥胖与儿童肥胖无显著关系。结论 直系三代亲属中,中年男性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最高,父母超重、肥胖可导致学龄前儿童肥胖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变化趋势,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09-2018年上海市连续10年的学生常见病监测项目横断面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523 112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判定标准采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总体检出率分别为19.37%、10.78%,男生分别为22.33%、16.27%,女生分别为16.31%、5.13%,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男生均高于女生(超重:χ2=253.26,P<0.001;肥胖:χ2=1 404.73,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率分别由2009年的16.94%、9.22%增加至2018年的19.37%、10.78%(P趋势<0.001)。结论 2009-2018年上海市6~17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超重和肥胖率均呈增加趋势,增长速度放缓,但仍处于流行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描述并分析四川省儿童青少年学生的生长发育与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四川省12个城市的14772名7~18岁学生的学校体检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按照《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评价生长迟缓、消瘦、超重及肥胖等学生营养状况。结果 四川省学生的身高、体重、BMI之间均随着年龄逐渐升高,各年龄段学生的平均身高、体重均低于全国平均身高。四川省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0.11%,生长迟缓率、轻度消瘦、中重度消瘦检出率男生分别为2.33%、7.51%、3.12%,女生1.26%、4.32%、2.31%,男生高于女生。农村高于城市。营养过剩检出率为13.73%,超重、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农村。且营养过剩检出率高于营养不良。结论 四川省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体重低于全国水平,其营养状况结果表明四川省儿童青少年学生特别是男生存在着消瘦与超重、肥胖的共存现象,这警醒在进行营养改善计划时,要防止营养过剩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