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索学习障碍儿童在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的特点。 【方法】 采用ICD-10学习障碍诊断标准入组学习障碍组42人;正常对照组来源于普通小学共37人。对所有对象进行儿童韦氏智力量表以及5个不同空间频率刺激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测试。 【结果】 1)在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由低空间频率到高空间频率两组儿童均有出波,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大,两组儿童的P100波的潜伏期均逐渐延长,波幅均逐渐减小。2)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的P100波的潜伏期学习障碍组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角为27'、13'、7'这三个中高空间频率刺激下的P100波的振幅,学习障碍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 【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P100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表明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至视觉中枢的信息处理存在着异常,视觉认知能力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发育性语言延迟儿童的听觉诱发电位特征,为观察两者听觉诱发电位的差异和制定个体语言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和20例发育性语言延迟儿童进行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分析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并与正常组比较。 结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和发育性语言延迟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III、V波潜伏期和I-III波、I-V波潜伏期均显著延长(P<0.01),而两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和发育性语言延迟儿童可能具有共同的听觉处理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视觉认知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有效地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于两组儿童(学习障碍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进行儿童韦氏智力测试、视觉分辨能力测试,视觉-运动整合能力测试以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分析二组儿童的视觉认知特征。结果 与正常组儿童相比,学习障碍组儿童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三项智能分均值都远低于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进一步比较了视觉相关因子,尤其在译码分项目上,LD儿童较正常儿童薄弱,两者的差距达到了37%。 LD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视觉运动整合(VMI)的分值分别为:93±16和11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组儿童的视觉分辨失误率平均秩次为62.76,显著大于对照组31.18(P<0.001)。在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LD组儿童的棋盘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的P100波的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虽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但在视觉认知能力方面仍较正常儿童薄弱。应对这类儿童进行多方位的视觉认知能力的评估,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面孔注视模式。 【方法】 使用Tobii T60眼动仪记录眼动轨迹,比较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以及正常对照组观看陌生面孔、熟悉面孔以及自我面孔时注视模式的差异。 【结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对面孔核心区域(包括眼睛、嘴巴以及鼻子)的注视时间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P<0.05),对非核心区域的注视时间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结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在眼睛以及嘴巴注视上均存在缺陷。面孔注视的缺陷可能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性情感以及沟通功能缺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铅对儿童视力、立体视及视觉诱发电位有无影响,为防治其对儿童视功能发育的损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随机选择4~10岁的儿童172例,检测血清铅浓度,按正常和超过正常分为正常血铅组和高血铅组。并分别比较两组间矫正视力、立体视锐度及视觉诱发电位的差异。 【结果】 高血铅组矫正视力异常人数与血铅正常组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P100潜伏期及矫正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100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血铅对儿童视力、立体视及视觉诱发电位都有不利影响,需重视防治铅污染及其导致的儿童视功能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否存在异常,及二者之间BAEP的差异。方法 2018年10月—2019年4月于厦门市仙岳医院采用方便抽样法分别抽取年龄6~16岁的ADHD 27例(53只耳)和ASD 26例(52只耳)首诊患儿为ADHD组和ASD组,招募50例(100只耳)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使用诱发电位仪对ADHD组和ASD组行BAEP检测,分析两组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及Ⅰ、Ⅴ波波幅异常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ADHD组和ASD组与对照组相比,异常表现为Ⅰ波潜伏期缩短,Ⅰ-Ⅴ波间期缩短和Ⅰ、Ⅴ波波幅升高,其中ADHD组和ASD组的Ⅰ波潜伏期缩短率分别为5.66%和25.00%,Ⅰ波波幅升高率分别为24.53%和5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01、7.294,P<0.05)。ADHD组与ASD组相比,Ⅰ波波幅显著降低,Ⅴ波波幅与Ⅴ/Ⅰ波幅比值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1、-2.205、-3.140,P<0.05)。结论 ADHD和ASD患儿的听觉传导通路存在差异,且Ⅴ/Ⅰ波幅比值差异可作为二者诊断时参考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视诱发电位(VEP),探讨其在眼外伤视神经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9例眼外伤视神经挫伤患者行棋盘格翻转刺激VEP检查,并与健侧眼或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49例(55眼)患中者P100波幅降低40例(45眼),P100潜伏期延长11例(14眼),P100潜伏期延长并波幅降低3例(5眼),视神经挫伤眼P100波幅较健侧眼、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100潜伏期与健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P对眼外伤后视神经损伤检出有较高敏感性,能客观、定量评定视功能,对早期诊断、预后评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言语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中的表现特征与差异,同时考察其与语言发育水平的关系。方法 招募符合研究标准的正常儿童18例,孤独症儿童15例。由专科医生进行能力评估,包括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盖塞尔发育量表(GDDS),并进行言语诱发的听性脑干反应(speech-ABR)测试,记录各波潜伏期、波间期与波幅。结果 孤独症儿童speech-ABR的瞬态成分各波潜伏期均出现延迟,持续性成分中E波、F波潜伏期延迟。孤独症儿童speech-ABR的V波、A波、F波潜伏期与盖赛尔发育量表中的语言维度成绩显示负相关(r=-0.525、-0.563、-0.580,P=0.04、0.029、0.024)。结论 孤独症儿童对言语声刺激的神经编码受损,具体表现为神经同步性的降低。脑干及皮层的听觉通路受损可能是孤独症语言功能受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华南地区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且听力阈值正常儿童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8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ASD儿童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将其与年龄及性别分布相匹配(P>0.05)的健康儿童诱发电位的听阈值、波潜伏期、波间期、Ⅰ-Ⅲ/Ⅲ-Ⅴ波间期比值及Ⅴ/Ⅰ波幅比值的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孤独症大鼠前额叶皮质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Hes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孤独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繁殖期Wistar雌鼠20只,体重250~260 g,随机选取15只在妊娠12.5 d(E12.5)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其子代为孤独症模型组;其余5只则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子代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三箱实验、自梳理实验验证模型建立是否成功;Western blot方法对比孤独症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出生后42 d(P42)前额叶皮质中Hes1以及GFAP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1)成功建立孤独症动物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三箱实验显示模型组大鼠交互能力障碍、缺乏对新鲜事物的偏好性;自梳理实验显示模型组理毛时间显著增加(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42前额叶皮质Hes1表达显著升高(P<0.05),GFAP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孤独症大鼠P42前额叶皮质Notch信号通路活化增多,且伴星形胶质细胞增多,提示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血清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的表达水平,为ASD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选取45例ASD儿童及30例对照组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串联质谱法对其外周血血清进行PUFAs含量测定;通过简易孤独症饮食行为量表(BAMBI)及自制膳食调查问卷了解ASD儿童与对照组饮食行为习惯及饮食结构上的差异,进一步分析ASD儿童血清PUFAs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ASD组儿童血清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花生四烯酸(AA)、亚油酸(LA)、总n-3 PUFAs及总n-6 PUFAs下降(t=2.81、2.04、2.94、2.33、2.11、2.63,P<0.05),其中EPA及AA下降明显(P<0.01)。ASD组儿童在拒食行为、与ASD特征相关喂养问题、食物谱狭窄及总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儿童(t=2.93、13.42、2.22、8.40,P<0.05),ASD组儿童对饮食的总体兴趣低于对照组(t=2.70,P<0.05),尤其对鱼类的兴趣偏低(t=5.03,P<0.05)。结论 ASD儿童血清多数PUFAs含量比正常儿童低,可能与饮食行为及饮食偏好有关,补充PUFAs可能成为ASD儿童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孤独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父母压力和家庭功能的相关性,对改善家庭困境及患儿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压力指数量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PSI)、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对ASD患儿父母进行评定。结果 1)不同性别患儿父母在接受度、要求、角色限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龄期患儿父母在注意缺陷/多动、适应性、心境、接受度、要求、依恋以及压力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在多个维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学龄前患儿父母的问题解决能力强于学龄期患儿父母(P0.05);较高收入组在问题解决、角色、情感反应、行为控制、总体功能方面明显优于较低收入组(P0.01);3)父母压力与父母亲受教育年限及家庭收入呈负相关,与患儿年龄及家庭功能量表的得分呈正相关;父母压力主要受母亲受教育年限、家庭功能中的行为控制以及总体功能影响。结论家庭在养育ASD患儿时存在一定的压力,养育男性患儿承受的压力更大,同时家庭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压力及家庭功能;并且家庭功能越差父母承受的压力越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试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对基本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特点。方法 采用计算机系统对32例ASD儿童和32例ADHD儿童和32例正常儿童进行测试, 以反应时长、正确率为分析指标,三组儿童在发展年龄上进行匹配。结果 1)ASD组和ADHD组相比,两组对高兴、愤怒情绪的注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0.16,P>0.05);ASD组对悲伤、惊讶、恐惧的注视时间均短于对AD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1.79 、2.96,P<0.05)。ASD组和ADHD 组对各表情的平均注视时间均短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SD组对高兴、愤怒识别正确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8、0.067,P>0.05 );ASD组的悲伤、惊讶、恐惧的识别率低于正常组(χ2=0.428、8.532、5.455 ,P<0.05);ADHD组仅对恐惧的识别率低于正常组(χ2=5.406,P<0.05);ADHD对其他几种情绪的识别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SD儿童的面部表情识别障碍不仅仅源于视觉注意减少;ASD患儿的情绪识别障碍主要体现在对悲伤、惊讶、恐惧的情绪的识别中,对高兴、愤怒的识别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喷催产素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寻求儿童ASD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之间,来就诊的ASD儿童25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对治疗组儿童鼻喷催产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儿童不接受鼻喷催产素治疗。结果 1)催产素水平: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治疗第4周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2)行为数据: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社交回应量表(SRS)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第4周,两组儿童SR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入组时、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儿童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CPEP3)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D儿童进行鼻喷催产素治疗,能提高其血液中催产素水平,而且能降低其在社交回应量表上的分数。鼻喷催产素疗法在ASD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孤独症儿童在双任务情境下的执行功能差异,探究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执行功能间的差异。方法 运用图片工作记忆卡片、心理旋转、昼/夜stroop和手部游戏任务对48名孤独症儿童进行执行功能测试,并设置高低音频组作为双任务探测模式,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高低音频组间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任务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花费的时间存在差异,即高音频刺激时孤独症儿童需更多时间完成任务(P<0.05);孤独症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在执行功能的得分和花费的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对高音频刺激较为敏感,声音刺激可能是影响其完成执行功能任务的原因之一;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能力显著弱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