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青岛市小学生家长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研究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进一步推广的可行性。方法 在青岛市市南区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4所小学3~5年级学生家长分为干预组(1 113人)和对照组(1 234人),干预组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并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小学生家长“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小学生每日推荐的能量摄入量”、“维生素D对人体的益处”、“含钙丰富的食物”、“促进铁吸收的营养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共几条”的营养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P值均<0.01);小学生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均<0.05);干预组小学生家长“经常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每天都喝奶”“经常锻炼”的健康行为养成率均上升(P均<0.05);干预组和对照组小学生营养状况改善均不明显(P均>0.05)。结论 对小学生家长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在提高家长营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养成率和预防小学生肥胖的发生等方面均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膳食营养干预对小学生营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12月石景山区2所学校的四年级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学校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按学校日常管理照常进行,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营养健康课堂、营养知识竞赛、营养宣传活动等为主的干预活动。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其他同类研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调查问卷。使用调查问卷收集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期和干预后的资料,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本研究共获得有效研究对象190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0人和100人。两组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膳食营养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膳食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接受干预后,8条(共10条目)膳食营养知识正确回答率、4条(共6条)正向态度率、7条(共8条目)行为情况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膳食营养干预对小学生营养改善有效,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3.
了解延边地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分析其膳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延边地区选取汪清县、安图县、延吉市的72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延边地区儿童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良好水平比例普遍较低,分别为10.6%,15.2%,10.4%;性别、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交通工具、放学后做什么、在校休息时间行为对不同等级的膳食行为构成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放学后做什么对不同等级的营养态度构成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膳食行为一般水平的有营养态度、性别、是否经常一个人吃饭;影响膳食行为良好水平的因素有营养态度、留守情况、在校休息时间行为(P值均<0.05).结论 儿童膳食行为受个人、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应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教育及干预,使其达到健康膳食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留守儿童经历对湖南某重点高校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信行的影响。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抽取该校12个班级的学生,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信行进行调查;而后一周内对所有接受调查学生进行干预,干预一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干预前后有无留守儿童经历的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信行认知情况。 结果 知识项目的知晓率,干预前两组学生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有留守儿童经历学生“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 知晓率为69.4%、“食品添加剂使用”为82.3%、“未煮透豆浆引起中毒” 为74.2%,低于无留守儿童经历学生的三者知晓率(80.8%、91.6%及86.1%)(P<0.05)。干预前有留守儿童经历学生态度3分和4分率之和在“对路边摊食品态度”为 42.2%、在“认为不口渴不用喝水”为87.5%、在“对食品安全现状态度”为45.3%,而无留守经历学生态度3分和4分率之和则分别占58.1%、96.8%、52.2%,优于有留守经历儿童学生(P<0.05);干预后两组学生无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学生行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无留守儿童经历的学生行为3分和4分率之和在“辨认食品保质期”占65.6%,优于有留守儿童经历的学生的46.8%(P<0.05)。 结论 留守儿童经历使大学生某些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和行为的干预效果差,而干预后态度转变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IMFeD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对孤独症儿童家长营养及饮食相关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孤独症儿童49例, 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评估患儿营养素摄入情况, 自拟问卷完成儿童饮食及相关行为问题调查。通过对基线调查、3个月随访以及6个月终期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评价IMFeD对孤独症儿童营养素摄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家长饮食知识知晓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完成后,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中胃口差、食物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家长的不良喂养行为均减少(均为P<0.05);家长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由61.3%提升至77.5%;孤独症儿童能量、维生素C、钠、蛋白质、维生素B6、磷、钾、硫胺素和叶酸的摄入水平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 以IMFeD干预策略为主的综合干预手段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膳食营养素摄入、减少其饮食行为问题、提高家长正确营养及饮食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大学开展营养KAP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开展营养KAP健康教育对老年大学学员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抽取老年大学的就读学员545名,分干预组270名,对照组275名进行调查、干预。[结果]经过二个学期的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比,营养知识的知晓率与态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膳食行为二组干预前后比较也有明显改变。[结论]在老年大学开展营养教育是有效的、可行的,并且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爱饭达(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ies, IMFeD)工具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 为制定标准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对沈阳市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具有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211名儿童进行干预研究, 干预组应用爱饭达工具给予指导, 对照组应用常规门诊保健技术给予指导。结果 经过9个月5次随访, 干预组饮食行为问题综合评分下降分值较对照组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不同年龄组中3岁组、4岁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前后比较呈显著下降(t=21.2, P<0.01), 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下降分值逐渐增高;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比其IMFD工具的保护率为66.8%, 效果指数是3.0;单纯干预组应用IMFD工具M9与M0的对比, 其保护率为85.2%, 效果指数是6.7;NNT1.3为(95%CI:1.2~1.5)。结论 应用IMFeD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诊断、分类和干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互联网+”自我管理平台,评价“互联网+”自我管理平台干预模式对高血压患者膳食情况的影响效果。 方法 于2016年4月-2016年10月在广州市番禺区A、B、C三个居委招募的高血压病例10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3例,试验组接受基于互联网的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干预模式,对照组接受常规自我管理干预模式,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膳食评估及血压测量,用SPSS 21.0分析两组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膳食摄入的差异。 结果 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主要食物的每日实际摄入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盐、谷薯类的实际摄入量分别减少1.44、103.54 g,钙的实际摄入量比干预前增多,禽畜水产品、钠、胆固醇的实际摄入量比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维生素C的摄入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能量及营养素的实际摄入量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盐、油、谷薯类、禽畜肉类的实际摄入量比对照组较少;蔬菜类、蛋类、水果类、奶及奶制品的实际摄入量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钙、磷、钾、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均比对照组多,钠的摄入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互联网+”自我管理膳食干预模式对调整高血压患者的膳食结构、防治高血压、改善患者的健康具有积极意义,是一项高血压防治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9.
了解延边地区小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状况,为有效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延边地区3个县市的72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营养相关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延边地区小学生营养相关知识、态度及膳食行为得分分别为(9.12±1.95)、(46.32±5.35)、(20.68±2.36)分,处于良好状态的小学生分别占10.6%,12.4%,42.2%.营养相关知识与膳食行为无相关,与交通工具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相关态度、性别、居住情况、自己是否有居室、交通工具、业余时间安排与膳食行为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延边地区小学生营养知识水平低,持有的营养态度不够积极,膳食行为差.长期而有效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束莉  周强  赵文红  李婷  胡停停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1):1719-1721
了解在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情况及营养教育干预效果,为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选取蚌埠医学院1 373名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设立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的760名学生进行营养教育、膳食指导和营养咨询等综合营养干预措施,对照组的613名学生不采取任何营养教育手段.并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价营养教育前后研究对象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变化.结果 在校大学生掌握的营养知识情况为一般,干预后干预组营养KAP得分为(40.74±7.60)分,对照组营养KAP得分为(36.96±8.18)分(t=-5.346,P<0.05).干预后不同性别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月饮食支出学生的营养态度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营养KAP知晓率显著提高(x2=-7.768,P<0.01),对照组干预前后营养KAP知晓率变化不大(x2 =-0.845,P>0.05).结论 大学生掌握的营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应采取营养宣教、加开营养选修课等多种形式进行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开封鼓楼区幼儿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现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膳食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开封某区6所幼儿园家长1 200名进行《家长膳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家长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和总分良好率分别为56.4%、42.4%、33.3%、31.5%;家长每周摄入薯类、鱼类海鲜类、坚果类、粗粮、动物内脏、蔬菜的频率不足;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角色是营养KAP得分的影响因素;家长行为得分与幼儿行为得分存在正相关(r=0.521,P<0.05)。 结论 家长营养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家长不良膳食行为广泛存在,膳食结构不合理;家长营养KAP得分与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角色相关;家长膳食行为与幼儿膳食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分析营养包干预下婴幼儿贫血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问题的进一步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采用多阶段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我国营养包覆盖地区19 552名6~23月龄婴幼儿为调查对象。通过血红蛋白检测判断婴幼儿是否贫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婴幼儿看护人基本情况、营养知识掌握情况,营养包服用情况及过去24 h喂养情况,并计算辅食喂养指标合格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人群贫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被调查儿童总贫血率为30.0%(5 883/19 552)。非贫血组婴幼儿看护人有81.9%为初中及以上学历,营养知识回答正确率为42.4%,均高于贫血组看护人。非贫血组婴幼儿营养包服用时长为(7.37±4.76)个月,长于贫血组婴幼儿。非贫血组婴幼儿最小膳食种类合格率、最低膳食频次合格率及最低可接受膳食合格率分别为69.2%、68.0%和41.9%,同样高于贫血组婴幼儿,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幼儿性别(OR=0.918,95%CI:0.856~0.985,P=0.017)、年龄(OR=0.947,95%CI:0.936~0.958,P<0.001)、看护人学历(OR=0.772,95%CI:0.742~0.804,P<0.001)、营养知识掌握正确率(OR=0.995,95%CI:0.993~0.997,P<0.001)、辅食种类合格情况(OR=1.128,95%CI:1.044~1.219,P=0.002)及辅食频次合格情况(OR=0.678,95%CI:0.629~0.730,P<0.001)及营养包服用时长(OR=0.984,95%CI:0.973~0.995,P=0.005)均为贫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持续有效的营养包服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及改善婴幼儿辅食喂养情况将有利于控制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社区儿童健康管理规范实施以来试点区0~3岁儿童家长育儿知信行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和2010年分别收集试点区按照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规范管理的791名和747名儿童家长调查问卷。采用χ2检验分析规范实施前后试点区0~3岁儿童家长育儿知识、态度、行为的变化,采用Logistic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 规范实施后,儿童家长对“补铁预防贫血”、“吃肝脏补铁”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儿童家长愿意每次体检找同一个医生有所提高,家长给儿童口腔护理的行为有所改善(P均<0.05);规范实施、文化程度、户口、参加儿童保健是影响儿童家长育儿知识的主要因素;规范实施、户口、系统儿童保健机构是影响儿童家长育儿行为的主要因素。 结论 社区0~3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儿童家长育儿知识,增强利用服务的意识,改善育儿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兰州市2~3岁幼儿期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方法 采用Achenbach 2~3岁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本(家长用)和自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兰州市181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兰州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5%,其中男童检出率14.3%,女童检出率17.1%;男女童在行为问题各因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问题、躯体诉述、破坏行为、内向性和总行为问题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在攻击行为、外向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常模(P<0.001);父母文化程度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兰州市2~3岁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社交退缩、内向性问题,有必要加强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开展综合性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社区亲子关系干预措施对北京市城区祖辈-母共同养育质量的作用,为开发适宜社区应用的婴幼儿心理保健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12月-2014年3月选取北京市海淀、石景山区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4~11月龄儿童203名,按1∶1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常规儿童定期体检中对家长个体化技能指导和咨询,并每月1次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对照组儿童及家庭仅接受常规儿童健康检查与指导。1年后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家庭祖辈-父母共同养育情况。结果 两组家庭祖辈与父母缺乏育儿沟通和养育冲突问题较为突出。研究组家庭中祖辈对母亲的情感支持程度(P<0.01)和配合度更高(P=0.046);研究组中祖辈和母亲存在养育分歧(P=0.046)、以及祖辈在儿童面前说母亲坏话的家庭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4)。结论 社区亲子关系干预措施对提高共同养育者在育儿过程中的配合度、减少养育分歧、减少损害亲子关系发展行为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对共同养育其他维度作用有限。建议进一步完善社区促进亲子关系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营养健康教育对济南市中区小学生的影响效果,为改善小学生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市中区不同层次三所小学2~5年级学生1 609人开展为期1年的以"营养课堂"和"快乐10分钟"为主的营养干预,并在干预前后对调查对象进行肥胖相关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营养干预后,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有60%的问题有明显提高(P0.05),"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知晓率"增长26.3%;营养态度有明显改善;营养行为得分有所提高;营养状况方面改善不明显。结论以"营养课堂"和"快乐10分钟"活动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提高了小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改善了营养健康态度,并改善了不良饮食行为,对预防肥胖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 Tourette 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采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nventory of Subjective Life Quality,ISLQ)、儿童行为量表(Children Behavior Checklist,CBCL)、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Social of Adaptive Behavior,SAB),对112例 TS 儿童( ≥8岁)的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TS 患儿 ISLQ 中有7个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行为问题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适应能力商数(adaptability quotient,ADQ)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认知功能、社会/自制两项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S 儿童的主观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存在诸多问题,及时进行合理干预,有助于促进 TS儿童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城乡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 对厦门市城乡3所幼儿园的35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儿童体格测量、营养评估和家庭饮食行为问卷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352例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超重检出率为8.24%(29/352),肥胖3.13%(11/352),生长迟缓0.85%(3/352);身高低于中位数者占45.5%(132/35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年龄别身高与出生身长、父母身高、鱼类海产品摄入、人均收入显著相关(P<0.01),儿童年龄别体重仅与出生体重和父亲体重显著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城市儿童身高高于乡村儿童(r=0.178,P<0.01)。儿童体质指数(BMI)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进餐速度、玩电子产品时间越长、越“希望孩子吃得多”、越认为“孩子胖就是健康”,儿童的BMI数值就越高。结论 长期动态监测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营养及饮食行为,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有利于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聋哑儿童孤独感、自卑感现状并验证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干预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卑感量表对华南地区聋哑学校来自农村四到九年级学生163名进行测查,根据测查结果采用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对随机选取的68名实验组被试进行8个月的心理干预,68名控制组被试进行开放式对照。结果 聋哑儿童的孤独感总均值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孤独感常模(P<0.01)。聋哑儿童的自卑感及其孤独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819,P<0.01)。干预后,干预组孤独感、自卑感得分降低且前后测得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控制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非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对聋哑儿童孤独感和自卑感的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干预前后包头市高校餐厅从业人员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差异,探寻对相关人群行之有效的营养教育方法.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对332名包头市本科院校餐厅从业者进行普查,再从中整群抽取102名进行营养教育干预,并进行干预后效果评价.结果 被试人群营养知识水平普遍偏低,营养教育干预后营养基础知识及营养与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均提高,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该人群在干预后较干预前,对营养知识感兴趣的人数明显增多(P<0.01);在饮食行为方面,干预后得分升高,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营养知识、学历、工种与饮食行为得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营养教育可提高高校餐厅从业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改善营养态度,使不良饮食行为得到一定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