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饮食环境的关系,为饮食行为问题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汉中市3~6岁学龄前儿童1 135例,通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工具(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eeding difficulties,IMFeD)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通过儿童喂养问卷(children feeding questionnaire,CFQ)调查儿童家长喂养信念、行为,收集儿童及家庭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结果 检出儿童饮食行为问题634例(55.86%),其中不良进食习惯371例(32.69%)、父母过度关心354例(31.19%)、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345例(30.40%)、胃口差251例(22.11%)、害怕进食91例(8.02%)、潜在疾病状态10例(0.88%);存在1种饮食行为问题儿童为180例(15.86%),2种为197例(17.36%),3种及以上为257例(22.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抚养人学历(高)、监督饮食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限制饮食、逼迫进食是导致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 汉中市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主要问题为不良进食习惯、父母过度关心和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限制饮食、逼迫进食易造成饮食行为问题,父母直接抚养、抚养人高学历、监督饮食可减少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儿童保健从业人员和家长携手改善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努力。【方法】随机抽取120名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名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包括挑食、偏食、进食量少、进食时间过长、进食地点不固定等。他们大多母孕产期情况良好,幼时添加辅食没有困难,在幼儿园的饮食行为表现比在家中更让家长满意。与以祖辈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相比,以父母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能更早不依赖奶瓶,更早独立进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工喂养,独立进食的年龄晚是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表现不满意的高危因素(P=0.000);家庭喂养态度一致是父母对孩子饮食行为表现满意的保护因素(P=0.003)。多数家长认为儿科医生的帮助是可靠的。【结论】早期认识并重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可能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积极主动干预;加强健康宣教,发挥家庭在儿童保健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父母及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父母及家庭对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 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谆法制 取样本1539个学生一家长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结果 在进餐时,父母经常提示和强迫孩子食用他们认为有营养食物的比例分别为56.0%和7.7%,而孩子经常服从父母要求的比例分别为39.7%和29.2%。在餐桌旁,父母经常和有时教育批评孩子的比例分别为14.8%和27.5%。孩子因被批评而吃不下饭和勉强吃一点的比例分别为5.9%和19.3%。经常边吃饭边看电视的比例为42.3%,因看电视而对进餐影响较大的比例为39.4%。结论 父母及家庭一半对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有相当大的影响,加强对父母及中小学生的饮食行为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影响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语言鼓励、固定餐桌、使用围嘴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性因素(P均=0.00),父亲低学历为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针对儿童饮食行为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加强父母的健康教育,尤以父亲为重点,提高科学的育儿理念,同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妇幼保健》2019,(13)
目的探讨针对性饮食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泉州市鲤城区303名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干预3个月后再次调查儿童的饮食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吃饭固定时间、吃饭固定地点、吃饭固定饭量、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玩具、边走或边玩边吃、进食奶制品、吃零食、家长进餐时教育批评儿童、因吃饭对儿童发脾气、对儿童食欲差担心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干预前后儿童每顿饭花费时间、吃饭时需大人喂饭、吃饭时含饭、不咀嚼固体食物、食欲差、挑食偏食、喝饮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纠正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7.
儿童少年的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饮食行为是指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影响城乡青春期儿童生长发育的心理及行为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南充市城乡共5所小学五、六年级1 8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乡学生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影响城市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吃早餐(4.7%)、为减肥不吃主食(1.4%)、边吃饭边看电视(37.2%)及认为自己该减肥(32.2%)、体型不标准(偏胖:29.9%、偏瘦:21.6%)等;而影响农村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会为减肥不吃主食(3.2%)、零食代替主食的习惯(3.5%)、认为自己该减肥(18.8%)、体型不标准(偏胖:15.9%、偏瘦:24.8%)。结论行为及心理因素均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家长及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10.
11.
良好的饮食行为不仅对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十分重要,而且对其一生的健康都有较大影响。本文对中国学前儿童饮食存在的问题、影响幼儿饮食行为因素、以及促进幼儿良好饮食行为的策略进行了整理和分析。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国学前儿童饮食行为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幼儿饮食行为存在偏爱零食、挑食和偏食、进餐不专注、无法独立进餐、进餐时间长、进餐不规律、不吃早餐7方面问题。影响幼儿饮食行为的因素包括家长的喂养行为、家庭教养方式、祖辈的养育态度、家庭进餐环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媒体的宣传、西式快餐的流行。促进学前儿童良好饮食行为的策略包括改变家长的态度与行为、营造良好的用餐环境、发挥幼儿园与教师的作用。同时,本综述对当前研究在研究设计、取样范围和影响因素方面等的局限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为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路径.方法 对研究期间就诊的儿童,填<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家长喂养技能>问卷,进行气质测评与咨询、儿童体格发育检查与评价、微量元素化验、部分做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化验.选资料完整者,依据问卷结果,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结果 儿童的饮食问题主要与儿童的气质类型和家长的喂养技能等有关.结论 改变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惯性思维,从了解儿童心理、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途径入手,可以有效解决儿童喂养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宝西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20(8):673-674
饮食行为是诸多行为的一种,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儿童膳食营养的摄入,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体能。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儿童少年的膳食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膳食营养质量明显改善,营养不良显著降低。但与此同时,由于膳食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重视,发现儿童饮食行为异常影响儿童的胃肠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及健康成长,因而应重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及时发现饮食行为问题,评估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进行早期干预或治疗,对于儿童健康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综合影响,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BMI及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和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P<0.05);照护人喂养行为中的责任喂养及儿童饮食行为中的外因性进食与BMI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情绪性进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饮食行为中的饮食行为限制、过饱响应是超重/肥胖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体重受饮食行为和喂养行为综合影响,可通过培养健康的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学龄前期儿童肥胖的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抚养人喂养行为的特点。方法对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636人及其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结果调查的不良饮食行为儿童中,不良进食习惯者占54.2%、胃口差47.8%、挑食偏食26.7%、害怕进食11.8%,父母过度关心34.6%。喂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哄骗分散儿童注意力占比最高(60.7%),担心儿童营养不良占60.1%。结论在儿童不良的饮食行为中,不良进食习惯占比最高;喂养人普遍存在不恰当的喂养行为。应加强抚养人的健康饮食和喂养行为指导,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6.
黎常红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1,28(3):22-23
营养不良和营养不均衡是我国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除了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的迟缓,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也已成为我国儿童主要的营养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微量营养素缺乏定义为"隐形饥饿"。针对这种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重塑儿童饮食行为,促进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4岁不良饮食行为儿童205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均记录饮食行为评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均显著下降,干预组下降更明显。1岁~组和2岁~组干预效果优于3岁~组和4岁~组。干预组"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症状改善更明显,"精力充沛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症状改善最快。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能更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肥胖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近30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率持续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行为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饮食行为是指人们习惯性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与购买、食用频度、食用数量、食用方式、饮食场所等。进食频率与规律就餐、就餐氛围、早餐、西式快餐等就餐行为,饮水、零食等摄取行为均与儿童肥胖相关。不健康饮食行为通过影响能量的摄入导致儿童体重增加和肥胖。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必须共同为儿童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帮助其培养健康饮食行为,远离肥胖,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学龄前期儿童的饮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西安市城区和郊区各选择2所幼儿园,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对330名儿童主要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索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19份,有效回收率97%。分析发现,性别、母亲教育程度及家庭人口数是儿童挑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家庭人口数是食物响应和外因性进食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母亲教育程度、人均月收入、家庭人口数是不良进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居住状况、人均月收入是过饱响应的影响因素;是否独生子女、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与情绪性进食得分密切相关;年龄、居住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影响主动进食的主要因素。结论 家庭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饮食行为,但不同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长宁区1~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家长对孩子饮食的态度,为开展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了长宁区180例1~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儿童饮食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研究中有挑食行为的儿童有96例,占总数的53.3%,吃饭慢(25 min以上)的儿童有78例,占总数的43.3%,有66.7%的家长担心幼儿的挑食行为,挑食与家庭结构类型有显著相关性,与祖辈同住的幼儿挑食行为明显高于三口之家庭的幼儿。结论:儿童饮食行为习惯的现状令人担忧,儿童挑食、厌食行为普遍存在,要关注儿童的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对家长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设饮食专科门诊、家长沙龙等,增强家长的信心,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因儿童挑食等,造成营养不均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