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儿1岁内运动和认知发育的影响,以期为高危儿出院后的系统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将2018年1-9月出生并在浦东新区16家社区建册体检的高危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按《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开展高危儿常规管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干预措施。比较两组高危儿运动和认知发育情况。结果 6月龄时干预组动作能(细)高于对照组(t=2.074,P<0.05);12月龄时干预组应物能高于对照组(t=2.353,P<0.05);6~12月龄应人能增长速度干预组高于对照组(t=2.474,P<0.05)。结论 开展医院家庭联合的综合干预对高危儿的早期运动和认知发育具有促进作用。有必要开展进一步随访研究以探讨综合干预对高危儿远期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儿1岁内运动和认知发育的影响,以期为高危儿出院后的系统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将2018年1-9月出生并在浦东新区16家社区建册体检的高危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按《上海市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开展高危儿常规管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干预措施。比较两组高危儿运动和认知发育情况。结果 6月龄时干预组动作能(细)高于对照组(t=2.074,P<0.05);12月龄时干预组应物能高于对照组(t=2.353,P<0.05);6~12月龄应人能增长速度干预组高于对照组(t=2.474,P<0.05)。结论 开展医院家庭联合的综合干预对高危儿的早期运动和认知发育具有促进作用。有必要开展进一步随访研究以探讨综合干预对高危儿远期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危儿管理模式及干预方法 ,评价早期干预的效果,改善高危儿的预后并降低脑瘫发生率。方法将789例高危儿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育儿指导与早期干预,并根据需要予以医学康复,对照组仅提供常规育儿指导。随访监测至2周岁,比较两组婴幼儿的发育状况。结果干预组高危儿各阶段的Gesell量表评估DQ85,运动发育落后及肌张力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儿干预组在24月龄时的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监测并配合科学、规范的早期干预与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高危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措施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8年12月-2010年06月就诊的253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125例)和未干预组(128例),并设立正常儿对照组( 105例);对干预组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 结果 干预组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高危儿的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后遗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儿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高危儿、早产儿规范化的早期干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在婴幼儿发育最快的早期接受丰富的视、听、感、触觉训练塑造最优的大脑皮层,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和重组结构功能的效果。方法:利用家庭的功能作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教会家长育儿知识,从语言、运动、认知、生活、交往能力几方面对高危儿进行有计划的干预,重点进行按摩和婴儿操训练,异常儿童留院强化训练。结果:早期干预组婴儿在出生体重、胎龄、NBNA评分、5 min Apgar评分与常规育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经过1年的治疗,异常神经征象消失,只有1例出现脑瘫,发生率为0.38%,常规育儿组脑瘫发生率高达7.89%。结论:早期干预可有效地提高高危儿的智力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系统干预管理对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足月脑损伤高危儿198例,按家长意愿随机分为干预组103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医院-家庭管理模式给予系统化早期干预管理。比较两组高危儿3、6、12、18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发生率,以及6、12、18月龄时的发育商及脑瘫发生率。结果 两组高危儿在3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率、肌张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18月龄时,干预组原始反射异常率(13.59%)、肌张力异常率(5.83%)、脑瘫发生率(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6、12、18月龄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结论 系统干预管理有助于促进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提高智力发育水平,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评价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出生或就医于29个协作单位存活的早产儿2684例,胎龄小于37周,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分为两组:研究开始前1年内出生和研究后出生的家长不愿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为常规育儿组(常规组),研究开始后出生的家长积极参加早期干预指导的早产儿为早期干预组(干预组).两组婴儿数目相近.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常规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指导.[结果]两组孕母并发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和适于胎龄儿的比例、单胎和多胎的比例、胎内窘迫、胎膜早破发生率、阿氏评分、生后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轻重比例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1岁时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9.4‰(13/1 390),常规组为35.5‰(46/1294),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结论]指导父母对早产儿出院后开始进行早期干预可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儿系统早期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妇幼保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儿科NICU病房接受监护治疗痊愈出院的301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按家长意愿分为干预组(156例)和常规育儿组(145例),并将同期门诊进行1月龄健康查体的儿童设立为常规对照组(160例);1岁时均采用Gesell发育表对智能发育情况进行测评,并于规范管理后对高危儿的预后结局及智能发育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的智能评估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明显高于常规育儿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早期干预、随访及脑康复治疗,可促进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早期干预以家庭干预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生素A、D水平对脑瘫高危儿体格及神经发育的影响及早期干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进行体格检查的0~12月龄婴儿,根据出生时伴有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危险因素选为高危儿组。选择该院足月分娩的0~12月龄健康婴幼儿为健康婴儿组。根据家属治疗意愿将高危儿组分为维生素A、D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不同组别高危儿体格和神经发育评估结果。结果共计完成随访婴儿1500例,其中高危儿组1000例,健康婴儿组500例;高危儿组分为干预组561例和非干预组439例;不同组别婴幼儿性别、分娩方式、家庭经济水平、高危因素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危儿组血清维生素A、D含量均低于健康婴儿组,体格和神经发育评估发育商(DQ评分)低于健康婴儿组;高危儿非干预组发育商(DQ评分)及体格发育均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瘫高危儿血清维生素A、D含量低于健康婴儿,早期给予足够剂量维生素A、D补充,能够改善脑瘫高危儿体格与神经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观察能否降低其脑瘫发生率。方法出生于28家医院胎龄32周或/和出生体重1 500g的早产儿857例,除外先天畸形和先天遗传代谢疾病,分为两组:研究开始后出生的早产儿,家长参与早期干预指导的为干预组(452例);研究开始前9~15月内出生的早产儿,家庭常规育儿方式养育者为对照组(405例)。干预组患儿出院后即按早期干预计划(运动、认知、语言、情感、交往能力)等进行干预。运动训练,包括按摩、被动操、主动运动训练等。每月做神经运动检查,若出现异常者做家庭强化训练;对照组只和干预组接受同样的喂养、护理和婴幼儿保健指导。对照组在矫正年龄9、12个月做神经运动检查,继续随访到2岁。结果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期情况比较,颅内出血干预组(26.33%)高于对照组(18.43%)(P0.05)。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感染的发生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诊断脑瘫时间均在1岁以后。干预组脑瘫发生率为22.1‰(10/452),对照组为61.7‰(25/405)。对照组高于干预组2.79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出院后开始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NICU病房内早期康复干预对具有高危因素早产儿预后疗效的研究,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7月入住聊城市人民医院NICU病房有高危围生期因素合并有脑损伤的早产儿161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家长的自愿性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 常规组给予一般治疗措施及家庭干预, 干预组在NICU病房即给予早期“康复干预”措施;纠正胎龄40周时行NBNA评分, 纠正年龄3月龄、6月龄时采用Infanib 量表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 于6、12个月龄时采用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对其进行智力指数测定, 以及后遗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干预组在住院期间各脏器合并症发生率减低, 与常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早产儿在3、6月龄时Infanib评估结果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MDI与PDI方面, 治疗组生后6、12个月时得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干预组后遗症发生率为11.3%, 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7.2%(χ2=3.98, P<0.05)。结论 对NICU病房有脑损伤高危早产儿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其运动和智能发育, 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早期评估及干预在高危儿随访中的临床价值,为高危儿随访及干预提供新模式。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6年10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随访的160例高危儿,进行扭动阶段和不安阶段的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月龄满3个月后运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简称“儿-心”)定期测试发育商(DQ),随访至12月龄以上以临床诊断与随访评估结果明确其神经发育结局。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实施早期干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观察临床效果,分析两种评估结果的相关性及早期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神经学发育结局:发育正常59例(36.8%),发育偏离58例(36.3%),发育迟缓32例(20%),脑瘫11例(6.9%);2)干预前后扭动运动阶段GMs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5.367,P<0.01);3)干预后高危儿的DQ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3, P<0.01);4)GMs评估结果与“儿-心”量表得分均显著相关(P<0.05或<0.01);5)扭动运动阶段评估异常的高危因素为低出生体重(OR=7.650,95%CI:1.129~51.813,P=0.037)、缺氧缺血性脑病(OR=2.656,95%CI:1.158~6.089,P=0.027)、脑损伤(OR=2.123,95%CI:1.017~4.434,P=0.045)和早产(OR=2.405,95%CI:1.126~5.133,P=0.023)。结论 运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合“儿-心”量表进行早期评估,有助于预测高危儿神经学发育结局,并且对高危儿早期干预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早期评估及干预在高危儿随访中的临床价值,为高危儿随访及干预提供新模式。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6年10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随访的160例高危儿,进行扭动阶段和不安阶段的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月龄满3个月后运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简称“儿-心”)定期测试发育商(DQ),随访至12月龄以上以临床诊断与随访评估结果明确其神经发育结局。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实施早期干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观察临床效果,分析两种评估结果的相关性及早期神经运动发育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神经学发育结局:发育正常59例(36.8%),发育偏离58例(36.3%),发育迟缓32例(20%),脑瘫11例(6.9%);2)干预前后扭动运动阶段GMs评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5.367,P<0.01);3)干预后高危儿的DQ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3, P<0.01);4)GMs评估结果与“儿-心”量表得分均显著相关(P<0.05或<0.01);5)扭动运动阶段评估异常的高危因素为低出生体重(OR=7.650,95%CI:1.129~51.813,P=0.037)、缺氧缺血性脑病(OR=2.656,95%CI:1.158~6.089,P=0.027)、脑损伤(OR=2.123,95%CI:1.017~4.434,P=0.045)和早产(OR=2.405,95%CI:1.126~5.133,P=0.023)。结论 运用全身运动质量评估结合“儿-心”量表进行早期评估,有助于预测高危儿神经学发育结局,并且对高危儿早期干预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扭动运动阶段全身运动质量(general movements,GMs)的影响,以在临床上指导HIE患儿进行早期干预,提高神经发育预后。方法 1)以2011年10月-2014年6月在儿保门诊随诊的327例扭动阶段HIE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早期干预组(n=168),观察对照组(n=159)。各组患儿根据HIE损伤程度不同,分为轻度HIE组、中度HIE组、重度HIE组。2)早期干预:对婴儿直接干预和指导家长进行干预相结合。3)比较各组患儿扭动阶段不同GMs结果数量。结果早期干预组,正常扭动运动数量明显多于观察对照组(χ2=16.017,P=0.000),而早期干预组单调性扭动运动(χ2=10.169,P=0.001)、痉挛-同步性扭动运动(χ2=4.246,P=0.039)数量均明显少于观察对照组;根据HIE患儿损伤程度分组后,轻度HIE组和中度HIE组,早期干预组扭动运动均多于观察对照组(χ2=10.321,P=0.001;χ2=9.227,P=0.002),PR均少于观察对照组(χ2=10.321,P=0.001;χ2=4.490,P=0.034)。重度HIE组,两组间N、PR、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干预可降低轻度HIE、中度HIE组患儿单调性扭动运动发生率,提高正常扭动运动发生率;重度HIE患儿早期干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出生至矫正6月龄早产儿体格生长规律,为早产儿保健提供指导。方法 对78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早产儿进行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早期综合干预,定期随访至矫正6月龄。按出生胎龄(<32、32~33+6、34~35+6、36~36+6周)和出生体重与胎龄关系(小于、适于、大于胎龄儿)分别进行分组,使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变化趋势。结果 四组不同出生胎龄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组间效应(F值分别为11.88、29.91、19.19)和时点效应(F值分别为7 678.78、11 922.57、7 913.7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小于、适于和大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组间效应(F值分别为88.01、79.36、50.27,P均<0.001)和时点效应(F值分别为1 192.38、1 836.58、1 225.7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矫正6月龄时,50%以上早产儿的三项指标处于我国足月儿参考值的第25至75百分位。结论 早产儿的体格生长与出生胎龄和体重密切相关,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早产儿体格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