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采用120 L的单轴卧式厌氧消化罐在中温条件下以半连续方式开展厨余垃圾厌氧发酵试验,考察不同进料有机负荷时消化罐的沼气产率、pH、FOS/TAC及VFA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厨余垃圾最佳处理有机负荷(OLR,以VS计)为8.0 g/(L·d),对应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5 d,在该负荷下厌氧消化罐能稳定运行52 d,... 相似文献
3.
5.
针对上海市湿垃圾处理厂厨余垃圾残渣及当地芦笋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对厨余垃圾残渣与芦笋秸秆协同干式厌氧消化产甲烷进行了批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设置40 g/L有机负荷(以VS计)且各实验组的C/N分别为10.3、13.4、16.5、19.6、22.7进行厨余垃圾残渣与芦笋秸秆协同干式厌氧实验时,C/N为13.4的实验组获得的最大比产甲烷速率(以VS计)最高,为18.01 mL/(g·d),这时芦笋秸秆占整个进料原料的干基质量比为44.44%。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在属水平上主要细菌为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norank_p_Firmicutes、norank_f_ST-12K33、Fastidiosipila、norank_f_Dethiobacteraceae等;在属水平上主要古菌为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saeta,且C/N为10.3的纯厨余实验组的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的丰度明显低于其他协同干式厌氧实验组。 相似文献
6.
7.
8.
厨余垃圾是我国生活垃圾的主体组分,淋滤水解是较为适合我国厨余垃圾特性的预处理方式之一。通过中试试验,以分类后的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淋滤水解+挤压脱水"预处理工艺对厨余垃圾的分离提质效果。结果表明:在淋滤水解阶段,控制淋洗液与厨余垃圾质量比2∶1,在高淋滤强度(淋洗泵每工作5 min停止25 min)下,厨余垃圾的水解效果良好。产生的水解液COD约为75 105 mg/L、VFA浓度约为19 815 mg/L、氨氮浓度约为922 mg/L、出水的pH范围为5.87~6.57,适宜厌氧发酵产沼。对固液分离后的固相进行分析,固相残渣减量率可以达到57.96%,含水率约为33%,低位热值约为10 705 kJ/kg,可以通过焚烧进一步回收能量。可见"淋滤水解+挤压脱水"工艺对于厨余垃圾进行预处理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11.
围绕厨余厌氧发酵技术中厌氧沼渣处理难的问题,以高纯N2为载气,气体流量为50 mL/min,选择升温速率5、10、15、20、30℃/min,热解终温为850℃,开展了厨余厌氧沼渣热解动力学研究。以3种不同热分析方法 Flynn-Wall-Ozawa (FWO)、Kissinger-Akahira-Sunose (KAS)和Coats-Redfern (CR)综合比较,研究了球磨时间和升温速率对沼渣热解活化能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结合CR法对由Popescu法筛选取得的最佳机理函数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厨余沼渣的热解过程主要分3个阶段进行;CR法计算的活化能数值较为接近实际值,约为41.32~46.49 kJ/mol;由CR法拟合结果发现,沼渣热解反应机理为三维扩散模型,为厨余垃圾厌氧沼渣热解资源化再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厨余垃圾资源化和能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中温(38℃)和中高温(44℃)连续厌氧发酵试验,分析不同温度发酵体系的产气特性、过程参数、微生物菌落结构及组成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进料负荷条件下,相比中温试验组,中高温试验组具有较高的容积产气率、甲烷产气率等产气特性,且具有较高的底物VS降解率。中高温发酵系统在VFAs、氨氮、总碱度、pH等过程参数分析中更稳定,具有一定的抵抗负荷冲击能力。高通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探究中,中高温发酵表现为细菌中菌种相对丰富度多元化,古细菌中产甲烷菌属优势明显,表明中高温厌氧发酵系统中微生物菌落间相互促进和配合,促进了厌氧发酵过程中各物料参数的稳定有序转化,保证了厌氧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活垃圾厌氧消化技术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简要介绍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处理领域中厌氧消化技术工艺的应用和发展概况,并着重介绍了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的BTA,Biocel,Dranco,Kompogas等有机垃圾处理工艺及相应的有机垃圾处理厂。 相似文献
14.
15.
提升厨余垃圾厌氧反应器运行稳定性和物料产甲烷潜能是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手段。本研究选取赤泥、废铁泥、污水厂污泥和废木料为原料,通过碳热还原法制备得到3种碳热还原铁基生物炭复合材料:碳还原赤泥(BC-ZVI1)、碳还原铁泥(BC-ZVI2)和碳还原芬顿污泥(BC-ZVI3),研究其作为添加剂对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与同类研究中常见的单独添加生物炭(BC)和零价铁(ZVI)相比,其中两种复合材料添加对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BC-ZVI1的促进效果最佳。在有机容积负荷(以VS计)为14.07 g/L,接种比I/S为1:2,BC-ZVI1投加量(以VS计)为0.4 g/g的条件下,BC-ZVI1组甲烷产率(以VS计)达到310.66 mL/g,比甲烷活性(以VS计)达到14.17 mL/(g·d),分别比单独添加BC和ZVI组提高36.57%、51.79%和64.77%、78.91%。BC-ZVI1对体系pH的缓冲、氨氮的去除以及丁酸向乙酸转化的促进作用是其促进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剧增,中国年产垃圾已高达1.5亿吨,每年还要以10%的速度递增,全国城乡都面临着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特别是有机垃圾是蚊蝇和鼠害孳生场所,传播疾病、危害健康,同时也严重影响市容生活环境。垃圾处理方式主要采用卫生填埋、高温堆肥、焚烧、厌氧消化4种处理方式,每种方式处理都有利弊。而城市生活垃圾厌氧发酵生物处理尚处于试验阶段,未能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目的探讨利用生物厌氧发酵技术加速有机垃圾分解,提供清洁能源和优质有机肥料,以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改善生活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模拟长期稳定运行的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反应器和产酸反应器,研究高含固条件(10%TS下2种反应器中VFAs的产生和转化途径及其对沼气产生的影响。在启动阶段,由于发酵类型不同,2种反应器中VFAs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产酸反应器中,较高的氢分压和丁酸的积累表明该产酸类型以丁酸型发酵为主,基于此,VFAs产量迅速上升,pH迅速降低至5.3左右,CH4产率降低;当产酸反应器结束运行时,TVFA/SCOD稳定在85%以上。相反,在正常的产甲烷反应器中,前期产酸阶段有机物水解产酸的主要途径为丙酸型发酵,氢分压很低。在此条件下,丙酸和丁酸会被转化为乙酸,随之被嗜乙酸产甲烷菌利用,同时,VFAs浓度降低,pH迅速恢复至约6.5;长时间稳定运行中,共产生沼气约34 L,CH4体积分数保持在71%~75%。结果表明,丁酸型发酵是厌氧反应器中VFAs积累、pH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丁酸的形成会对产甲烷菌的代谢造成抑制。 相似文献
19.
城市餐厨垃圾的厌氧消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处理量下,系统反应温度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产气量的影响,分析了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处理过程中,产气量与进料TS浓度的关系以及气体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量下,与中温35℃的反应温度相比,高温55℃下系统产气速率较快,产气高峰较早到达;系统日产气量与进料TS的变化基本一致,平均产气能力达到0.45 m3/kg,气体成分中甲烷含量均高于5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