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那西普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那西普(etanercept)是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75和免疫球蛋白Fc段的融合蛋白,可以抑制肿瘤坏死因子的生物活性,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现综述其药理特点、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5例RA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每周口服10~15mg甲氨蝶呤(MTX),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依那西普(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Fc),每次皮下注射25mg,每周2次,治疗12周为1个疗程,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订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6、12周后观察组ACR20%改善标准、ACR50%改善标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休息痛、关节压痛数、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DAS28等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依那西普治疗活动性RA效果肯定,安全性高,是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依那西普联合雷公藤饮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64例RA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依那西普联合雷公藤饮片治疗,对照组使用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周两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依那西普联合雷公藤饮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64例RA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依那西普联合雷公藤饮片治疗,对照组使用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周两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活动受限数、红细胞沉降率、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天两组关节疼痛均减轻,症状持续改善.治疗后1、2、4、8、12周观察组临床缓解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12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5.6%,对照组为2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西普联合雷公藤饮片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起效快,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依那西普联合雷公藤饮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64例RA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依那西普联合雷公藤饮片治疗,对照组使用依那西普联合甲氨蝶呤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2周两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活动受限数、红细胞沉降率、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天两组关节疼痛均减轻,症状持续改善.治疗后1、2、4、8、12周观察组临床缓解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12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5.6%,对照组为21.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西普联合雷公藤饮片较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起效快,效果显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依那西普、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1、COX-2、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2),试验组采用依那西普、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甲氨蝶呤治疗,疗程均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血清IL-1、COX-2、TNF-α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ACR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1、COX-2、TNF-α水平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试验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依那西普、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甲氨蝶呤治疗。  相似文献   

8.
依那西普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妊娠期胎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致畸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2%~0.34%,我国有500万的患者,女性多发,患病高发年龄在30~50岁,这些患者多数处于育龄期,部分患者有妊娠、哺乳的需要。RA的治疗药物主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社会角度对国产依那西普类似物(益赛普)治疗早期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及进入疾病低活动度后的减药方案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根据RA疾病进展的规律,构建含多个健康状态的Markov模型;利用国外相关临床试验估算转移概率;根据某综合医院的收费标准确定治疗方案单周期成本;利用实际临床调查结果确定各状态的健康效用值;对早期活动性RA的甲氨蝶呤(MTX)单药治疗、MTX联合益赛普及达疾病低活动度后的减药方案进行时间跨度为10年的成本效果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一元敏感性和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Markov模型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MTX联合益赛普达疾病低活动度后继续减半量维持半年为可接受的药物治疗方案。回乘分析结果显示MTX单药治疗的累计成本和健康结果分别为31 598元和6.71QALYs;联合益赛普的累计成本和健康结果分别为79 872元和6.93QALYs,增量成本-效果比为219 427元/QALY;联合益赛普达疾病低活动度后继续减半量维持半年的累计成本和健康结果分别为86 879元和7.18QALYs,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17 619元/QALY。一元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不影响模型分析结论。结论:从社会角度,在中国对早期活动性RA的治疗方案中,相比单用MTX,联合使用益赛普达疾病低活动度后继续减半量维持半年更具有经济学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联合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2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联合依那西普针治疗)和对照组(关节腔单用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各组均为6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关节压痛值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的改善情况,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关节压痛缓解值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ESR、CRP、RF改善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联合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不良反应较单用复方倍他米松组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及评价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etanercept)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100例骨代谢异常患者,年龄为40~59(51.3±7.6)岁,病程为12~41(29.5±14.1)个月,其中男性23例,女性77例,且所有患者DAS28评分>2.6,均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及N-端前肽(PINP)、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CTX-I)评估骨代谢情况。根据初始骨密度检测结果,分为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组(A组,58例)及类风湿关节炎伴骨量减少组(B组,42例),A、B组各随机分为两组,A组分为A_1组(29例)和A_2组(29例),B组分为B_1组(21例)和B2组(21例),其中A_1和B_1组给予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25mg皮下注射biw×6个月,后改为25mg qw×6个月)+甲氨喋呤(15mg qw)+叶酸片(10mg qw)+硫酸羟氯喹(0.2bid)+钙尔奇D(600mg qd)+阿法骨化醇(0.5μg qd)治疗,A_2和B2组给予甲氨喋呤(15mg qw)+叶酸片(10mg qw)+硫酸羟氯喹(0.2bid)+钙尔奇D(600mg qd)+阿法骨化醇(0.5μg qd)治疗,A_1、B_1组为观察组,A_2、B2组为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治疗前、治疗后6、12月检测股骨颈、颈椎、大转子、Ward三角骨密度值,同时检测PINP、CTX-I水平、并计算DAS28评分。结果:与A_2组比较,A_1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DAS28评分、平均病程、平均发病年龄及初始PINP、CTX-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转子初始骨密度值明显低于A_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_1组股骨颈、Ward三角在治疗6、12个月后骨密度值均高于同期A_2组,颈椎在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值高于A_2组,大转子在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值低于A_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12个月后,A_1组PINP水平均低于同期A_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_1组CTX-I水平较同期A_2组降低,尤以12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与B2组比较,B_1组在性别构成比、平均发病年龄及初始PINP、CTX-I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B_1组DAS28评分较B2组高,平均病程较B2组短,大转子初始骨密度值低于B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_1组股骨颈、颈椎、Ward三角在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值高于同期B2组,大转子在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值低于B2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6、12个月后,B_1组PINP水平均低于同期B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B_1组CTX-I水平较同期B2组降低,尤以12个月后更为显著(P<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可有效阻止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骨量丢失,改善该类患者异常的骨代谢,随使用时间的延长,效果可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与部分免疫指标的相关关系,为防治RA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RA住院患者25例,记录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基本情况,用GE Lunar Prodigy型双能骨密度仪检查腰椎与髋部骨密度,抽血查IgA、IgG、IgM、C3、C4、CRP、RF、ESR等实验室指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用Pearson方法分析观察指标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结果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576,P=0.003;r=-0.632,P=0.001);腰椎BMD与RF呈显著负相关(r=-0.571,P=0.033);髋部BMD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r=0.547,P=0.006),与ESR呈负相关(r=-0.565,P=0.008)。结论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有着不同的影响因素;降低RF和ESR、增加BMI有利于增加RA患者腰椎和髋部BMD;RA患者应尽早预防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1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每组86例。罗格列酮治疗组给予罗格列酮4mg.d-1,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2组的BMD、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OC)和护骨素(OPG)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罗格列酮治疗组髋部及腰椎BMD显著下降,血清BAP、OC和OPG也明显降低;而对照组的BMD、血清BAP、OC和OPG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罗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血清BAP、OC和OPG水平,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BMD降低,从而具有潜在的致骨质疏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仙珠胶囊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BMD)、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去卵巢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仙珠胶囊低、中、高剂量(2.715、5.430、10.860g生药/kg)组及阳性药倍美力片(0.104mg/kg)组。另设假手术组。连续ig给药3个月,测定血清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雌二醇(E2)、甲状旁腺素(PTH)、钙(Ca)、磷(P)的量,并剖取大鼠股骨测BMD。结果模型组大鼠BMD,E2、Ca、P的量低于假手术组(P<0.01);各给药组的这些指标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仙珠胶囊组大鼠BMD高于阳性对照药(P<0.05)。模型组大鼠BALP、CTX、PTH高于假手术组(P<0.01),仙珠胶囊及倍美力组这3项指标均降低(P<0.01)。结论仙珠胶囊可有效增加去卵巢大鼠BMD,有效抑制骨丢失,增加成骨细胞活性,降低血清PTH水平,提高性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Graves眼病(GO)患者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BM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收治的60例GO患者为GO组,其中分为轻度GO组18例,重度GO组42例.另设同期于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40例).测定3组骨代谢指标[钙离子(Ca2+)、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及第2~4腰椎(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BMD.结果 GO组血清Ca2+、BGP、BAP、PINP、β-Crosslaps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重度GO组血清Ca2+、BGP、BAP、PINP、β-Crosslaps较轻度GO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组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BM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重度GO组L2~4、股骨颈、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BMD较轻度GO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O组血清Ca2+、BGP、BAP、PINP、β-Crosslaps与BMD具有负相关性(P<0.05).GO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重度GO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发生率较轻度GO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O能够导致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积极筛查骨代谢指标和BMD对于防治GO、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补充骨化三醇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维生素D缺乏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常规治疗相同,观察组给予骨化三醇胶丸(0.25μg/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半年后骨密度及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25-羟维生素D(25-OHD)、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等骨代谢指标的差别。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磷、PTH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25-OHD、血钙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25-OHD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钙和25-OHD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磷和PTH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骨密度、T值、β-CTx和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充骨化三醇半年可改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维生素缺乏状态,但未发现能阻止骨破坏和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地区健康女性骨密度随龄变化及骨丢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石家庄地区健康女性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809例20~79岁健康女性的2~4腰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及桡骨中1/3 骨密度值,以T值≤-2.5 S为诊断标准进行OP分析.结果 (1)骨密度峰值:Ward's三角出现最早,为25~29岁;其次为腰椎、股骨颈、大转子,均为30~34岁;桡骨中1/3最晚,为35~39岁.(2)骨丢失:Ward's三角出现最早,为40~44岁,较骨密度峰值低14.6%;大转子为45~49岁,较骨密度峰值低11.8%.腰椎、股骨颈和桡骨中1/3均为50~54岁,分别较骨密度峰值低12.1%、16.8%和14.8%.(3)骨质疏松症检出率:45岁以后随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增加.在60~64岁组,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在Ward's三角区和腰椎最高,分别为52.7%和43.2%.结论 骨骼不同部位骨密度峰值出现的年龄不同,骨丢失及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因年龄和部位不同而不同,对女性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应在40岁开始.  相似文献   

18.
产次与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次与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调查180名健康绝经后妇女年龄、产次、绝经时间,并测量身高、体重、左侧股骨近端(Neck、Ward三角、Troch)BMD.结果随着产次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逐渐下降,产3次,产4次,产次≥5次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BMD显著低于产1次和产2次组(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产次与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绝经年限与Neck和Troch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产次影响绝经后妇女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随着产次的增加,股骨近端各部位BMD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9.
There is accumulating evidence that tumour necrosis factor (TNF) plays a major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Recent bio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allow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ents that directly target TNF, a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n the last 2 years, the US FDA and the EU’s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have approved two biologic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RA, etanercept and infliximab. Etanercept is a fusion protein, composed of the Fc portion of IgG1 and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of the TNF receptor (p75). Infliximab is a chimeric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composed of murine variable and human constant regions. In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both agents have proven to be effective and well-tolerated in RA patients. This review evaluates the available TNF inhibitors, summarises pertinent clinical trials and underscor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gents in terms of molecular structure, efficacy, safety data, antigenicity and pharmacokine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