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旨在观察内皮细胞移植重建剥脱血管段内皮的可行性及在防治PCI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3.
4.
血管支架再内皮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血管支架内皮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5年有关血管支架内皮化研究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某些细胞因子、化学药物以及促进内皮细胞黏附材料的使用有利于血管支架的内皮化过程。结论:实现血管支架内皮化有望现有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恢复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和晚期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张鹏  吴建祥  冷冰  任雨笙 《心脏杂志》2011,23(4):535-537,541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改变了冠心病的治疗格局,然而再狭窄和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影响介入治疗疗效及临床应用的主要障碍。内皮祖细胞可以通过再内皮化作用有效地防止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晚期血栓的发生,为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几年内皮祖细胞在再内皮化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内金属支架置入术已成为经皮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然而支架的置入必然导致与其接触的血管壁和内皮细胞损伤,并引发一系列细胞生化级联反应,产生病理生理过程,如血栓形成和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因此,早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晚期支架内再狭窄成为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主要缺点。随着支架置入后的损伤和早期炎症,人体组织发生修复反应以及内膜增生,最终以新生的内膜覆盖支架,形成光滑的血管内膜而得以修复。内皮自我修复的能力取决于周围成熟内皮细胞的迁移和对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的吸引。成熟的内皮细胞增殖潜力小,因此内皮修复主要依赖后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8.
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支架的不断改进使再狭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也存在诸多弊端,最突出的是晚期血栓形成,内皮损伤及内皮化障碍是其主要原因,诸多因素参与了这个过程,如支架涂层药物对正常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抑制、不可降解的支架材料导致的炎症反应等。由此导致的晚期血栓形成,是支架植入术面临的新矛盾。生物可降解支架,尤其是完全生物可降解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是十分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的高发病率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再内皮化、促进愈合(而不是阻止愈合)的方法似为防止再狭窄的最为天然的途径。内皮祖细胞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能增殖并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参与成体血管发生和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在促进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受损血管内膜的早期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过度增生,防止再狭窄中有望得到良好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apo-1/Fa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成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理组、TNF-α加VEGF处理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发生情况,通过RT-PCR法观察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与apo-1/Fas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TNF-α处理组凋亡细胞和apo-1/Fas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TNF-α加VEGF处理组,而Bcl-2 mRNA表达情况相反。结论:VEGF能拮抗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其抗凋亡的机制可能与其上调Bcl-2 mRNA表达与下调apo-1/Fa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内皮祖细胞粘附、迁移功能及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各10例,分离其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内皮祖细胞,并通过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和鉴定.培养7天后分别观察2组内皮祖细胞的粘附和迁移能力.建立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模型,分别移植健康志愿...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再狭窄仍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难题。本文从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与再狭窄的关系及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内皮细胞生理性恢复,从而预防再狭窄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业已显示,内皮诱导的一氧化氮(NO)及其前身L-精氨酸可以促进血管生成,但对其精确机理现了解甚少.N-氮-L-精胺酸乙酯(L-NAME,1mmo/L)能抑制内源性的NO生成,进而抑制家牛主动脉内皮单层细胞边缘的内皮细胞胚芽,而其非活性的对映体D-NAME(1mmol/L)则不能抑制内源性的NO生成.L-NAME能抑制内源性的NO释放,已由NO专用电极通过安培计测量得到证实.在改进的Boyden舱内,L-NAME(1mmol/L)能显著地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但根据[a~3H]胸腺嘧啶核甙混合物分析评价,L-NAME并不影响内皮DNA的合成.然后,我们用L-NAME在人体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抑制NO,并检测内皮细胞粘着分子表达式的变化.在正常氧和低氧环境中,L-NAME(1mmol/L)能抑制粘合家分子,αvβ_3的表面表达.αvβ_3是促进内皮细胞存活和血管生成的一种重要的粘合素分子.然而,L-NAME并不影响血小板内皮细胞粘着分子-1,细胞间粘着分子-1,血管内皮粘着分子-1,间隙连接蛋白43,以及VE-钙粘附因子的表达,据报道这些分子可能影响血管生成.总之,L-NAME抑制内皮NO合酶可以减离体内皮细胞的迁移,但不能使其增生,进而,内源性内皮诱导的NO能维持粘合素分子αvβ_3的功能表达,αvβ_3是内皮迁移、存活和血管生成的递质.所以,内皮诱导的NO通过粘合素因子依赖机制,在支持内皮细胞迁移和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的冠脉支架为金属裸支架(BMS),由于BMS置入术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较高,药物涂层支架(DES)应运而生。DES通过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但同时也带来了内皮延迟愈合,内皮化延迟是支架内晚期血栓发生的基础,晚期血栓常可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目前已知很多药物可促进血管再内皮化,预防晚期血栓的发生。本文将重点就晚期血栓发生的机制、常见促进再内皮化的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促红细胞生成素、雌激素、他汀的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体内再内皮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培养、鉴定EPCs;构建裸鼠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分组:健康组移植健康人EPCs,糖尿病组移植糖尿病患者EPCs,PBS对照组移植PBS。显微镜下观察伊文斯蓝染色损伤内膜再内皮化的情况,HE染色观察损伤内膜与中膜的面积的厚度,借助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再内皮化率及内膜/中膜比值。结果糖尿病组内膜损伤修复面积(23.78±1.95)%小于健康组(35.93±4.37)%(P0.05),内膜/中膜比值糖尿病组(74.50±6.80)%大于健康组(59.40±5.00)%(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EPCs体内再内皮化及抑制内膜增生能力降低,可能是其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修复能力下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成内皮细胞的体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脐血、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分离、纯化、诱导扩增和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并对两者分化成内皮细胞的能力进行比较。方法:新鲜脐血和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单个核细胞,磁珠分选方法(MACS)分离脐血CD34 单个核细胞(MNCCD34 )。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MNCCD34 在M-199培养基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EPCs增殖和分化。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比较细胞克隆形成率的区别,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来源的EPCs分化后CD31阳性细胞率。结果:MNCCD34 培养3 d后,细胞克隆形成率为(24.25±6.5)/(3×107)细胞;CBMC贴壁细胞培养3 d后,为(103.00±10.10)/(3×107)细胞;PBMC贴壁细胞培养3 d后,为(74.25±5.44)/(3×107)细胞。CBMC分化形成的贴壁细胞和细胞簇数目多于PBMC(P<0.05),但单个核细胞分化形成的克隆率均明显高于MNCCD34 细胞(均P<0.05)。细胞培养10 d后CD31阳性率为:CBMC为(76.24±16.54)%,PBMC为(82.2±9.0)%,MNCCD34 为(70.03±10.27)%,MNCCD34-仅为(36.5±11.78)%。结论:相似数目的细胞,CD34 细胞单独培养形成的贴壁细胞和细胞簇数目明显少于CBMC和PB-MC(均P<0.05)。培养10 d后CD31阳性细胞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不同来源的EPCs分化率无显著区别,主要来自CD34 细胞群。  相似文献   

17.
建立稳定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 ,为其在组织化工程血管的应用奠定基础。将真核表达载体PCD2 VEGF1 2 1 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 ,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细胞 ,G4 18筛选 ,获得G4 18抗性单克隆细胞 ,扩增后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及血管通透性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转录、蛋白质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发现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出了转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稳定转染细胞克隆 ,该单克隆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质表达呈阳性 ,血管通透性实验和细胞生长实验发现其表达产物具有生物学活性 ,而作为对照的转空白质粒细胞和未转染细胞上述实验结果皆为阴性。结果表明 ,该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单克隆细胞  相似文献   

18.
药物洗脱支架能有效减少支架再狭窄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然而,与金属裸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晚期血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支架术后再内皮化延迟与晚期血栓发生密切相关。内皮化程度是组织学上预测支架晚期血栓发生的重要指标,而内皮祖细胞是再内皮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促进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可显著降低由支架损伤引起的晚期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主动脉内膜剥脱后内皮修复、内膜增生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对照组(n=15)、小剂量[10 mg/(kg.d)]白藜芦醇组(n=15)和大剂量[50mg/(kg.d)]白藜芦醇组(n=15),术前2周至动物处死期间经灌胃器给药;术后1周、2周分别应用Ⅷ因子检测和伊文思蓝染色评价各组损伤血管内皮修复情况;术后2周、4周采用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价术后1周4、周损伤血管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鉴定;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计数双阳性细胞以评价各组术后1周的外周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结果10 mg/(kg.d)白藜芦醇明显促进术后1周及2周的内皮修复,而50mg/(kg.d)不能;10 mg/(kg.d)白藜芦醇显著抑制术后2周、4周的内膜增生,而50 mg/(kg.d)只能抑制术后4周的内膜增生,且效果不如前者;10 mg/(kg.d)白藜芦醇明显促进损伤血管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50 mg/(kg.d)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10 mg/(kg.d)白藜芦醇显著升高术后1周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32.46±6.52比21.58±3.69,P<0.05),而50 mg/(kg.d)白藜芦醇无明显差异(22.48±6.89比21.58±3.69,P>0.05)。结论小剂量白藜芦醇可上调损伤血管内膜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促进内皮祖细胞动员、加快内皮修复及抑制内膜增生;而大剂量白藜芦醇只能抑制术后4周的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20.
药物洗脱支架能有效减少支架再狭窄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然而,与金属裸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晚期血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研究显示支架术后再内皮化延迟与晚期血栓发生密切相关.内皮化程度是组织学上预测支架晚期血栓发生的重要指标,而内皮祖细胞是再内皮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促进内皮祖细胞再内皮化可显著降低由支架损伤引起的晚期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