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基莲心碱(Neferine,Nef)对移植至裸鼠的人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 建立人增生性瘢痕裸鼠动物模型,将瘢痕组织块植入18只裸鼠皮下,术后第24d组织成活后,随机分为3组:①Nef治疗组(A组);②稀盐酸对照组(Nef溶媒0.03M HCl:NS=1:9)(B组);③空白对照组(C组)。A、B组每只每2d分别局部注射Nef l00μl(1.2mg/ml)和稀盐酸100μl。两周后,用光、电镜观察组织和细胞形态学变化,测量植入物的体积,用全自动图像分析仪测量组织中胶原和酸性粘多糖含量。结果 A组植入物体积缩小,与B、C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胶原排列较整齐;I型胶原减少,Ⅲ型胶原增加;胶原和酸性粘多糖含量显著降低(P<0.001)。结论 Nef对移植至裸鼠的人增生性瘢痕有减小体积,改变Ⅰ、Ⅲ型胶原成分,降低胶原和酸性粘多糖含量的作用。表明Nef对移植至裸鼠的增生性瘢痕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体外研究锤头型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核酶对各自靶RNA分子的切割活性及反应条件。同时观察两反义核酶对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含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重组质粒(pT-Ⅰ、pT-Ⅲ),经体外^32P标记转录后形成产物靶RNA。同时将含特异性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T-gⅠ、pT-gⅢ)进行非标记的体外转录,产物(核酶)与各自的^32P-靶RNA按不同的条件混和反应,电泳后放射自显影观察结果。将构建好的核酶以脂质体包裹后导入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采用图像分析法观察核酶对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 两种核酶在37℃、42℃均能有效切割各自的靶RNA,对Mg^2 浓度的要求范围较宽(10~20mmol/L);反应温度从65℃逐渐降至并维持在37℃的条件下核酶切割活性显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胶原蛋白生成降低,胶原生成明显受抑制。结论 针对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核酶能有效地在体外对靶RNA进行切割并能有效地抑制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Ⅰ、Ⅲ型前胶原基因在增生性瘢痕( H) 和瘢痕疙瘩( K) 组织中表达的空间分布。方法: 非同位素原位杂交。结果: K 与 H 组织中Ⅰ型前胶原m R N A 表达均增强, H 中呈弥散分布, 而 K 中却主要位于网状真皮层的上部; Ⅲ型前胶原m R N A 表达增强仅见于 H 中。结论: K 和 H 组织中胶原蛋白基因表达强度及空间分布的差异可能是两者不同临床表现及生物学行为的分子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各年龄组人正常皮肤及增生性瘢痕中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及比值,分析其变化规律和原因。 方法 采集流产胎儿的皮肤标本及儿童青少年组、成年组、老年组的正常皮肤标本和增生性瘢痕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Ⅰ、Ⅲ型胶原比值,羟脯氨酸法测定胶原总量,计算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及比值。 结果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正常皮肤比较,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呈上升趋势(P=0.02)。各年龄组的增生性瘢痕相比较,Ⅰ、Ⅲ型胶原含量和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任意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各年龄组之中瘢痕与正常皮肤比较,Ⅰ、Ⅲ型胶原含量和比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结论 (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皮肤中Ⅰ、Ⅲ型胶原比值的变化导致皮肤结构和愈合过程发生改变;(2)在增生性瘢痕中,Ⅰ、Ⅲ型胶原含量和比例发生显著变化,导致瘢痕组织结构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兔皮肤扩张后皮肤Ⅰ、Ⅲ型胶原的改变。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扩张后即时,1,12,24周真皮中胶原含量、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结果:扩张后即时Ⅰ型胶原染色的基底膜连续性破坏。排列无规律,多呈碎片状。胶原束间隙增大、Ⅲ胶原合成增加,快速扩张组比常规扩张组明显;后期胶原纤维重叠。结论:胶原Ⅰ、Ⅲ是扩张后皮肤的挛缩的直接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诺新康对人皮肤增生性瘢痕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RT-PCR法检测诺新康对人皮肤增生性瘢痕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 诺新康能明显抑制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诺新康可通过抑制人皮肤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而起到抑制皮肤增生性瘢痕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体外研究锤头型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核酶对各自靶RNA分子的切割活性及反应条件。同时观察两反义核酶对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将含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重组质粒(pT-Ⅰ、pT-Ⅲ),经体外32P标记转录后形成产物靶RNA。同时将含特异性核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T-gⅠ、pT-gⅢ)进行非标记的体外转录,产物(核酶)与各自的32P-靶RNA按不同的条件混和反应,电泳后放射自显影观察结果。将构建好的核酶以脂质体包裹后导入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内,采用图像分析法观察核酶对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胶原蛋白mRNA合成的影响。结果 两种核酶在37 ℃、42 ℃均能有效切割各自的靶RNA,对Mg2+浓度的要求范围较宽(10~20 mmol/L);反应温度从65 ℃逐渐降至并维持在37 ℃的条件下核酶切割活性显著提高。Ⅰ、Ⅲ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胶原蛋白生成降低,胶原生成明显受抑制。结论 针对α1Ⅰ型及Ⅲ型前胶原基因第2外显子片段的核酶能有效地在体外对靶RNA进行切割并能有效地抑制瘢痕中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探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Ⅰ、Ⅲ型前胶原及TGF-β1基因表达改变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总RNA抽提试剂盒抽提总RNA,斑点杂交检测Ⅰ、Ⅲ型前原及TGF-β1mRNA稳态水平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硅酮凝胶对增生性瘢痕模型中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硅酮凝胶对兔耳瘢痕模型中胶原的影响,探讨硅酮凝胶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在术后28d外用硅酮凝胶喷雾剂,术后56d处死动物切取兔耳瘢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瘢痕中Ⅰ、Ⅲ型胶原的变化情况。结果硅酮凝胶组较空白对照组瘢痕增生明显减轻,硅酮凝胶可以抑制瘢痕中Ⅰ型胶原的形成,并对Ⅲ型胶原分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硅酮凝胶可以显著抑制Ⅰ型胶原的形成,调节Ⅰ、Ⅲ型胶原的比例,从而改变细胞外基质的构成,减轻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仙人掌提取物对兔耳腹侧创面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仙人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在每只兔耳腹侧中线两侧分别做近、中、远各3个直径约1.0cm、间隔约为1.0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深达软骨膜表面);每只兔左右耳各6个创面,每组120个创面,共240个创面。分别在仙人掌组创面上喷洒仙人掌提取物,空白对照组创面喷洒0.9%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胶原Ⅰ、胶原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含量表达。结果:各组兔耳腹侧创面愈合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类似人增生性瘢痕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仙人掌组术后22、54d时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含量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0.05);仙人掌组术后22、39d时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Ⅲ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0.05),术后54d时则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仙人掌组术后22d时MMP-1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54d时则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仙人掌提取物具有降低兔耳腹侧增生性瘢痕组织块中胶原Ⅰ表达,促进胶原Ⅲ表达,使MMP-1表达升高,从而减轻瘢痕增生,促使已形成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软化、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巍  郝立君  王洁  庞建华  刘莺  王辉 《黑龙江医学》2005,29(11):821-823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24只兔随机分为高、中、低3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注射他莫昔芬(140μmol/L、70μmol/L、35μmol/L)和生理盐水。HE及天狼星红染色,计算成纤维细胞密度和Ⅰ、Ⅲ型胶原的比例。结果高、中、低3组成纤维细胞密度均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差异。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Ⅰ、Ⅲ型胶原比例低于对照组,且有显著差异。结论局部注射他莫昔芬可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肺动脉管壁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变化在慢性低氧肺动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将二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A)和低O2组(B),低O2时间为4w。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图像分析等方法研究慢性低氧对大鼠肺动脉平均压(mPAP),右心室经(RV+LV+S),管壁厚度占血管外径的百分比(MT%),管壁面积占管总面积的百分比(MA%),肺细小动脉超微结构,肺动脉管壁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影响。结果:(1)B组mPAP,RV/LV+S显高于A组(P<0.01)。(2)光镜下B组MT%,MA%显高于A组(P<0.01);电镜显示B组肺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生,胶原纤维较A组明显为多。(3)免疫组化显示B组肺细小动脉(直径约100-200μm)I型胶原含量(平均吸光度值LD)较A组明显为高(P<0.01),Ⅲ型胶原LD各组间差异无显性(P>0.05)。(4)原位杂交显示B组肺细小动脉(直径约100-200μm)Ⅰ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较A组明显为高(P<0.01),Ⅲ型前胶原mRNA平均吸光度值各组是差异无显性(P>0.05)。(5)肺细小动脉I型及胶原,I型前胶原mRNA与mPAP,MT%均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低氧引起肺动脉管壁I型胶原,I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多是导致肺血管重构以致形成同压的重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在活体上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的作用及作用环节.方法对局部注射干扰素α-2b后3天及7天的6例增生性瘢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 进行了Ⅰ、Ⅲ型胶原蛋白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的测定. 结果①干扰素α-2b在局部注射后7天,Ⅰ型胶原蛋白量减少(P<0.05),但Ⅲ型胶原蛋白量无明显减少(P>0.05);②干扰素α-2b在局部注射后3天,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明显抑制 ,至注射后7天,Ⅰ型前胶原mRNA被进一步抑制,而对Ⅲ型前胶原mRNA抑制缓解.③干扰素α-2b对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抑制要比Ⅲ型前胶原mRNA强. 结论干扰素α-2b通过抑制前胶原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 2b在活体上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的作用及作用环节。方法 对局部注射干扰素α 2b后 3天及 7天的 6例增生性瘢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 ,进行了Ⅰ、Ⅲ型胶原蛋白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的测定。结果 ①干扰素α 2b在局部注射后 7天 ,Ⅰ型胶原蛋白量减少 (P <0 .0 5 ) ,但Ⅲ型胶原蛋白量无明显减少 (P >0 .0 5 ) ;②干扰素α 2b在局部注射后 3天 ,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明显抑制 ,至注射后 7天 ,Ⅰ型前胶原mRNA被进一步抑制 ,而对Ⅲ型前胶原mRNA抑制缓解。③干扰素α 2b对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抑制要比Ⅲ型前胶原mRNA强。结论 干扰素α 2b通过抑制前胶原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b在活体上对增生性瘢痕Ⅰ、Ⅲ型胶原的作用及作用环节.方法对局部注射干扰素α-2b后3天及7天的6例增生性瘢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进行了Ⅰ、Ⅲ型胶原蛋白和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原位表达的测定. 结果①干扰素α-2b在局部注射后7天,Ⅰ型胶原蛋白量减少(P<0.05),但Ⅲ型胶原蛋白量无明显减少(P>0.05);②干扰素α-2b在局部注射后3天,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明显抑制 ,至注射后7天,Ⅰ型前胶原mRNA被进一步抑制,而对Ⅲ型前胶原mRNA抑制缓解.③干扰素α-2b对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抑制要比Ⅲ型前胶原mRNA强. 结论干扰素α-2b通过抑制前胶原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皮素-1(ET-1)受体拮抗剂BQ123对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合成的影响,并探讨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理。方法:选择Wistar大鼠34只,随机分为实验Ⅰ组(n=15).实验Ⅱ组(n=9),对照组(n=10)。实验组大鼠采用套管连接法建立颈部左向右分流肺动脉高压模型,实验Ⅱ组大鼠术后4周开始给予BQ123,每次50μg/kg,每周3次,连用12周,术后16周测取大鼠肺动脉收缩压。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肺组织ET-1含量变化。RT-PCR检测BQ123对大鼠肺组织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BQ123对大鼠肺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及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左向右分流大鼠肺动脉收缩压及肺组织ET-1含量升高,肺组织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增强,胶原蛋白相对含量增加;应用BQ123后大鼠肺动脉压力及肺组织ET-1含量降低,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及胶原相对含量降低。结论:BQ123可降低肺组织ET-1含量,抑制胶原合成,ET-1和胶原合成增加均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Ⅰ,Ⅲ型前胶原基因在增生性瘢痕(H)和瘢痕疙瘩(K)组织中表达的空间分布,方法:非同位素原位杂交。结果:K与H组织中I型前胶原mRNA表达均增强,H中呈弥散分布,而K中却主要位于网状真皮层的上部,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仅见于H中,结论 K和H组织中胶原蛋白基因表达强度及空间分布的差异可能是两者不同临床表现及生物学行为的分子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H)和瘢痕疙瘩(K)组织中Ⅰ、Ⅲ型前胶原及TGF-β1基因表达改变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总RNA抽提试剂盒抽提总RNA,斑点杂交检测Ⅰ、Ⅲ型前胶原及TGF-β1mRNA稳态水平的改变。结果:H和K组织中TGF-β1mRNA(1.197±0.237,1.204±0.243)表达均高于正常瘢痕和正常皮肤(0.327±0.081,0.331±0.078),P<0.01;K选择性地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强,而H组织中Ⅰ、Ⅲ前胶原mRNA表达均增强,导致KⅠ、Ⅲ前胶原mRNA比值明显高于H(8.164±0.300,1.666±0.201,P<0.01)。结论:K和H组织中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类型及强度不同,提示在K和H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分子机理:TGF-β1在增生性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中具有不同的分子机理;TGF-β1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Ⅰ、Ⅲ型前胶原mRNA和胶原蛋白在正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人冠状动脉内的分布和表达,探讨Ⅰ、Ⅲ型胶原增生及其比例变化在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HE、天狼星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人冠状动脉不同类型病变及年轻人和老年人斑病变的Ⅰ、Ⅲ型胶原的分布进行比较观察;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正常及班块病变的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随着病变的进展,冠状动脉内膜中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的分本增多,同时斑块病变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增高;②年轻人斑块平滑肌细胞增殖较活跃,并以Ⅲ型胶原增多为主,老年人斑块平滑肌细胞数量减少,大多以Ⅰ型胶原增多为主。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时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与Ⅰ、Ⅲ型胶原增多相关;动脉壁内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状态、Ⅰ和Ⅲ型胶原的增多及其两者间的比例变化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演变、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