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猩红热是由乙型甲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此病主要通过呼吸飞沫传染,通过污染物品间接传染的机会较少,多见于冬春两季。2—10岁儿童最易感染,6个月以下的婴儿尚有从母体得到的免疫力,故少发病。  相似文献   

2.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祖国医学称为“烂喉痧”,临床上以突然高烧、咽峡炎、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及后期的脱屑为特征。其疹色赤红如猩猩之臀部,故而得名。该病在解放前(尤其是北方)疫情十分严重。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患病儿童能得到及时诊断,早期治疗。猩红热的发病率已经大幅度下降,其危重型的病死率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3.
4.
猩红热     
病原菌属乙类(β)溶血性链球菌中的 A 组。该组链球菌能产生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的溶血素。病原学A 组链球菌的细胞壁有三层,外层含有 M、T,R 等不同的蛋白抗原,其中最主要的是 M 蛋白抗原,具有抗吞噬的作用,直接与细菌的毒力有关。T 和R 蛋白抗原与毒力无关。  相似文献   

5.
解读猩红热     
《开卷有益》2023,(11):70-71
<正>冬天来啦,有的小朋友突然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有的出现典型的“草莓舌”。草莓舌的出现多见于猩红热,它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只因舌头像草莓、杨梅而得名,与吃草莓没有关系。接下来了解一下这种传染病,从而做到有效防范。一、猩红热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烂喉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 5月;冬季的11 12月多见。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文献记载,猩红热多见于温带,热带地区少见。我国资料记载,本病流行于北方,长江流域多为散发,华南一带很少发生。汕头位居北回归线正中,地处亚热带,以往从未发现过猩红热病例。1973年12月下旬,发现猩红热病首例。1974年1月上旬病例骤增,而构成流行。现就西医治疗216例及有关临床情况初步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猩红热患者的传染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有无与病人的接触史,以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判断,提出护理问题,还要了解不同年龄段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8.
猩红热是A族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脱屑。传染源是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偶亦可经污染的用具、书籍、饮料等间接传播[1]。人群普遍易感,但以16岁以下儿童多  相似文献   

9.
猩红热多发生于温带地区,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极少见,即使有发生,病情亦很轻。广西地处亚热带,过去仅在桂北偶见少数病例。近年由于交通发达,南北来往频繁,七十年代初期,广西开始有猩红热流行,在南宁的流行始自1973年,以后逐年均有散发,病情轻,预后良好。此篇报道靖西县1974年以来有散发流行,说明猩红热已经由南宁传播到边远的县份,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全身出疹性传染病,用“猩红”二字来形容皮疹的颜色,是说它介于红色与橙色之间。该病的病原菌是一种能产生红疹毒素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传染源是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传播方式为经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在发病前一天到出疹的高峰期传染性最强,待皮肤脱屑时传染性消退。猩红热一年四季都会发病,但冬春季的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危害儿童的健康。我们遵循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狠批了刘少奇一  相似文献   

12.
猩红热祖国医学称之为"烂喉丹莎"、"疫喉痧",属温病中温毒范畴。清代《秘传烂喉痧治法经验》中载:"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府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肿痛,腐痛一团,火热内炽"。  相似文献   

13.
猩红热是A组13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多发。本文重点介绍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4.
儿童猩红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志勇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6):139-139
目的探讨儿童猩红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观察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诊断为猩红热的患儿共48例,对其临床表现和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儿均有发热,咽喉炎42例,占87.5%,皮疹40例,83.3%。所有患儿均采用青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10d内全部痊愈出院,无心肾损害。结论尽早抗菌治疗可以防止猩红热多器官损伤,减少并发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一起猩红热暴发的调查分析杨建伟李佐徐晓影四川省仁寿县卫生防疫站(612560)猩红热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慢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有明显的脱屑。少数病人后期出现心、肾并发症[1]。1996年2月~6月...  相似文献   

16.
杨金杰 《现代医学》2011,39(3):334-336
目的:探讨猩红热暴发的早期流行特征,为今后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猩红热的爆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规范调查表对某中学34例猩红热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回顾性分析其病史资料,并对首发病例、传播方式、三间分布和流行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猩红热暴发疫情共计8 d,第5天达到发病高峰,全校656名在校学生中1周内共计发生猩红热34例,发病率5.18%。男女生发病率分别为7.06%和2.98%,不同性别学生发病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5.53,P=0.019);住校生发病率27.84%,走读生发病率为1.25%,住校生发病率显著高于走读生(2χ=118.86,P<0.001)。结论: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报告疫情并采取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猩红热暴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 A组链球菌的分离 1.标本采集采取咽拭子、伤口炎性分泌物等标本. 2.分离培养可直接划线接种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现象,形成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直径0.5~0.75mm,圆形突起的小菌落,菌落周围形成 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  相似文献   

18.
病史摘要吴××,男,15岁,本市住校中学生,1971年2月27日12时30分入院,住院号35603。主诉:全身不适一周余,发热头昏4天,伴全身皮疹。现病史:自诉2月20日起,人软乏力,纳差。24日起发热、咽痛,对症处理无效,并出现恶心呕吐。27日至某区医院就诊。检查皮肤发现三粒瘀点,对其中一粒作涂片检查,发现有脑膜炎双球菌,即以“流行性脑膜炎”转来本院。门诊检查时,颈软,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可触及,全身有猩红热样皮疹,皮肤及粘膜未见瘀点,诊断“急性咽炎”转回区医院。该院认为皮肤瘀点涂片找到脑膜炎双球菌,可以确诊,再次转来本院。当时考虑病家往返,可能加重病情,故以“疑似猩红热”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