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烧伤病人体温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烧伤病人体温变化的过程、体温变化的原因、体温监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处理体温异常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梁蕾 《天津护理》2013,21(3):268-269
体温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指标.体温的变化提示多种疾病的变化、转归.体温测量是护士最基础的护理工作,准确的体温测量数据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体温测量的部位、时间、方法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单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正常体温变化曲线,以便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及时查找原因。方法 测量47例单纯腰椎间盘摘除而无并发症的患者术后1周内体温变化,通过统计学处理,建立正常的体温变化曲线。结果 获得术后1周内各测量点体温变化95%可信区间,并建立折线图。结论 体温变化曲线非常直观的特点使护理人员能方便、快捷地应用,展示了其应用前景;体温变化曲线的重要提示和监测作用使护理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工作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的体温变化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1 6 0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低温组及常温组 ,术后采用监护仪肛温探头持续测量体温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常温组患者体外循环术后体温变化幅度小 ,未发生寒战、肢端僵硬、室颤等 ;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范围大 ,易出现寒颤、体温不升及体温反跳。结论 维持体温稳定是确保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余琪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18):1750-1750
为了能够动态反应发热待查患者体温变化情况,自行设计一种体温监测单,该记录单简单、直观,能直接反映体温变化情况,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余琪 《现代护理》2007,13(18):1750-1750
为了能够动态反应发热待查患者体温变化情况,自行设计一种体温监测单,该记录单简单、直观,能直接反映体温变化情况,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体温变化的特点,以便及时发现体温异常,及时寻找病因。方法对4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且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术后14d内的体温监测,并对体温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该组患者的体温变化曲线。结果发现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的曲线呈双峰现象,即:在术后第1~3天为第一高峰,术后第8~10d为第二高峰。结论熟悉该人群体温变化特点,使护理人员便捷地了解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使护理人员日常体温测量工作更加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要通过体温的测量来了解患者是否发热或体温不升。体温在36℃以下为体温过低。患者在手术中,由于麻醉剂的作用,再加上开放体腔,静脉输液和输血,膀胱及腹腔的灌洗等原因,导致大多数患者出现低体温。一般体质的患者,在手术中体温降低1-2℃对机体虽有干扰,但可耐受,不致造成太大伤害,然而对于病情重、体质弱,尤其是老年人及小儿,体温的变化对机体不仅有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手术中有必要对体温进行监测,随时了解体温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术中体温监测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新生儿产热不足、又易散热的生理特点,手术中容易发生体温下降,加强术中环境温度管理,避免冷刺激,使体温维持在最佳状态,可使新生儿安全地渡过手术。本文结合50例新生儿术中体温的变化及护理,提出了加强术中体温监测和护理的重要性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全麻手术期间病人体温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的体温是保持病人各项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之一.人体需要体温恒定,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中心体温在37℃±0.4℃.在麻醉状态下的病人体温会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可使体温升高或降低.体温的变化增加了产生不良生理影响的危险性.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对体温的有效监测和调节已成为保证麻醉顺利、手术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选择了在全麻下的病例进行研究,观察手术中病人体温变化规律,旨在探讨其相应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温度控制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创面涂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按入院先后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创面涂药进行温度控制(即用药加温、躯体保温),通过对患者躯体保温、创面用药加温等方法分次完成涂药;对照组创面涂药按常规进行。观察两组患者涂药前后的心率、体温变化,寒颤、肢端湿冷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涂药后体温明显低于涂药前,心率明显快于涂药前,观察组患者涂药后的心率、体温变化以及寒颤、肢端湿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大面积烧伤休克期患者创面涂药时进行温度控制,对患者的体温、心率、末稍循环影响小,患者能较平稳度过休克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开腹手术导致病人体温下降的原因,指出手术前及手术中预防体温下降,加强保温护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面积烧伤患者身体意象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性,为提高烧伤患者的健康生活态度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目的性抽样选择烧伤总面积小于全身15%的住院烧伤患者共509人,采用多维度身体意象问卷(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MBSRQ)以及自我价值感量表问卷(self-worth scale questionnaire,SW)对其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烧伤患者总体身体意象呈正态分布,说明大部分患者对身体意象呈基本满意的态度。身体意象在性别、年龄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女性对自己外表满意度评价较低,且身体意象认知存在偏差。结论随着整体医学护理模式的深入,在护理患者的同时,要重视患者身体意象对于自我价值感的重要性,尽量避免身体意象的偏差对自我价值感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内科常规体温测定次数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丽霞  姜小鹰 《护理研究》2005,19(8):683-684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病人入院后常规体温测定的合适次数。[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省级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病人2 0 0例,观察其入院后的前3日,常规每日测4次体温(0 6:0 0、10 :0 0、16:0 0、2 0 :0 0 )与每日测1次体温(16:0 0 ) ,体温阳性率变化情况。[结果]每日测4次体温与每日测1次体温,体温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将非传染性疾病新入院病人入院后前3日常规每日测4次体温,简化为每日测1次体温,可节省护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审视探讨原有测量体温次数护理常规、护理工作制度的合理性,寻找科学依据,指导护理实践。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信息跟踪调查、问卷调查、每次体温测试所用的平均工时测定,及对病人连续7天每天4个时点(新入院前3天)和2个时点(3天后)的2017人次正常体温测试水平资料分析。结果:411位住院病人问卷调查,283人认为没有必要常规测试体温,占总数的68.9%,128人认为有必要,占总数的31.1%;对2017人次正常体温测试回顾性资料分析:每日上午6点测试的体温为全天最低值。结论:新入院病人连续3天每日上午6点和下午2点进行2次体温测试,一般病人每日下午2点进行1次体温测试,即可表达病人每日的常规体温信息。  相似文献   

16.
ICU患者体温测量方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体温监测现状,为进一步探讨危重患者最佳体温测量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2013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上海、成都、乌鲁木齐等地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5个ICU为研究对象,实地调查ICU监测患者体温所采用的工具、测量部位及方法等。结果 35个ICU中,用水银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的使用率为91.43%;用监护仪配备的体温监测导线持续监测直肠内温度的使用率为2.86%;用红外线温度扫描仪分次测量额温的使用率为2.86%。结论目前三级甲等医院ICU多以水银体温计间歇测量腋窝温度作为体温测量的主要方法,应尽快找到更好的体温测量工具和部位,并实现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患者开腹手术中使用不同保温措施对其体温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麻下行开腹手术患者46例,按数字法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棉被覆盖加37℃的腹腔冲洗液保温措施,观察组采用充气式加温毯42~46℃加37℃的腹腔冲洗液保温措施.并监测术前、术中核心温度变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体温分别为37.2±0.16℃、37.3±0.11℃,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温度分别为36.5±0.28℃、35.8±0.23℃,与术前入室温度比较,两组体温均显著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10、30、60 min时的温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低体温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充气式加温毯42~46℃加37℃的腹腔冲洗液的方法保温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能有效的降低术中、术后低体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等体温膀胱冲洗液预防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术中至术后3d均使用37℃等体温膀胱冲洗液,对照组患者采用常温膀胱冲洗液,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痉挛的发生率、术后3d内每日尿液红细胞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有4例患者发生膀胱痉挛,占6.7%,而对照组有12例患者发生膀胱痉挛,占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的尿液红细胞数不同(P0.01);不同时间点下的红细胞数不同(P0.01);组别与时间点存在交互作用(P0.001)。两组患者在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等体温膀胱冲洗液,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膀胱痉挛的发生率,减少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