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高功率毫米波(HPMMW)对急性持续辐照致死小鼠皮肤的损伤效应.方法 使用34.1 GHz毫米波源,分别连通4种角锥喇叭天线垂直辐照小鼠背侧,输出平均功率分别为5、10、12W,辐照距离分别为角锥喇叭天线垂直下方10、20mm,持续辐照直至小鼠死亡.取辐照区域皮肤并立即置于4%甲醛溶液中固定.制备石蜡切片,经HE、天狼猩红染色后进行图像采集,使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定量分析皮肤各层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 受辐照小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皮肤损伤,其中喇叭天线HD-320HA24.12辐照组小鼠存活时间较长,皮肤表现为慢性损伤,真皮胶原纤维密度降低、消失,皮下脂肪层变薄甚至消失,肌细胞排列稀疏等.喇叭天线HD-320HA23.16组小鼠存活时间最短,皮肤表现为严重急性损伤,真皮层胶原纤维密度增加甚至无间隙,肌细胞排列稀疏等.喇叭天线HD-320HA9.49和HD-320HA9.92的损伤类型与急性损伤类似.结论 HPMMW急性持续辐照可导致小鼠皮肤损伤,其中高强度辐照可导致皮肤急性损伤,而低强度辐照可导致皮肤慢性损伤,所造成的皮肤损伤可深达小鼠皮下深层组织,各组肌肉层的损伤程度基本相同,真皮层的损伤形式与HPMMW的作用强度和时间有关.真皮层纤维组织及皮下肌细胞的密度和分布形式可作为评价皮肤损伤程度的指标,为深入研究毫米波对皮肤的损伤规律和机制提供依据,并为电磁辐照生物效应的定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功率毫米波辐射对猕猴皮肤的损伤效应。方法采用功率密度分别为0.5和1.0 W/cm2的94 GHz高功率毫米波辐射,通过红外测温仪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辐射过程中猕猴体温及行为改变,动态观测辐射后0~56 d皮肤创面变化。结果 (1)辐射过程中,猕猴先后出现微动、扭头、眨眼及剧烈挣扎等行为改变,以1.0 W/cm2组较迅速和明显;0.5 W/cm2组开始剧烈反应时间较1.0 W/cm2组延迟15~20 s,胸腹部较面部延迟5~10 s;(2)1.0 W/cm2组体表最高温升较0.5 W/cm2组约高15℃,胸腹部明显高于面部;辐射面部和腹部时开始剧烈反应温升为10~15℃,胸部为25℃左右;(3)辐射后即刻皮肤呈红斑反应,1~7 d进行性加重,局部破溃、感染、化脓,伴渗出和出血;14~28 d渐减轻,局部结痂,至56 d呈条索状瘢痕愈合。1.0 W/cm2组红斑及破损面积明显大于0.5 W/cm2组,胸腹部较面部严重,且愈合延迟。结论高功率毫米波辐射致猕猴皮肤损伤与其体表温升、辐射剂量及部位均密切相关,胸腹部损伤较面部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高功率毫米波持续急性照射对小鼠行为和致死的影响.方法 使用频率为34.1GHz、最大输出平均功率为20W的高功率毫米波源,分别连通4种角锥喇叭天线垂直辐照动物全身.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跟踪记录动物受毫米波辐照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红外辐照仪实时记录动物背部体表温度变化,并进行量效关系分析.结果 4种角锥喇叭天线持续辐照可导致小鼠行为出现一系列类似变化特征,但不同毫米波参数下出现剧烈反应阈值的时间不同,同时小鼠体表温度也出现明显上升.随着辐照时间延长,小鼠最终趋于死亡,同时体表温度上升达到最大值(体温增幅高达18.43℃).结论 高功率毫米波辐照所导致的热效应是主要的致伤和致死因素,受照射小鼠剧烈反应和死亡时间与输出平均功率大小和辐照距离长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毫米波损伤效应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毫米波是频率介于30-300GHz之间的高频电磁波。毫米波技术在军事、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非杀伤性毫米波武器的出现,引起人们对毫米波损伤效应及安全防护研究的极大关注。毫米波由于组织穿透能力差(不足1mm),直接照射一般只能造成角膜、皮肤等的损伤,但大剂量全身照射也可引发循环衰竭而致死。本文介绍了毫米波照射引起的角膜、皮肤损伤及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95 GHz毫米波辐射对兔眼的损伤效应。方法采用95 GHz不同功率密度毫米波对兔眼进行辐射,青紫蓝兔15只,随机分为5组:假辐射组、1 W/cm2组、2 W/cm2组、3 W/cm2组、4 W/cm2组,辐射时右眼用开睑器固定,左眼呈自然状态,于辐射后即刻和1~60 d对兔眼进行动态观察。结果不同功率密度毫米波辐射动物出现转头、嘶叫挣扎、结膜充血、角膜浸润等反应,辐射后1~60 d各组动物不同程度出现眼睑、结膜充血、水肿、感染,晶体密度增高、混浊等改变,并随功率密度增大而加重和持续时间延长,其中右眼重于左眼,上述症状经历初期、高峰期、恢复期。视网膜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不同功率密度95 GHz毫米波辐射后眼损伤效应呈现辐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的动态变化,并具有发生快速性、自行修复性、时相差异性和不同部位差异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功率毫米波持续急性照射导致小鼠死亡情况下肺组织的变化情况,旨在为揭示毫米波损伤机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将小鼠缚于木质平板,置于工作频率为34.1 GHz、平均输出功率分别为5、10和12 W,照射距离分别为10和20 mm的高功率毫米波照射源正下方,持续照射至小鼠死亡。取肺, 0.9%的生理盐水快速漂洗后,放入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CCD照相后,采用IPP图像分析软件,利用整合平均光密度和面积比的显微图像定量分析方法分析肺部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 在HA23.16和HA9.92型号角锥喇叭天线照射下,较高平均功率12W连续照射可导致动物最快于110 s左右死亡;而较低功率(平均5 W)连续照射,则可在30 min内导致动物死亡。受照后死亡的动物肺部均见明显出血现象;但不同毫米波照射参数条件下,肺部出血程度不同。其中,当平均功率为10和12 W时,小鼠肺部出血程度最严重,且肺部支气管和血管有明显的破裂现象,支气管可见巨噬细胞。而当平均功率为5 W时,肺部出血程度明显减轻,且支气管和血管无严重的破裂现象。结论 高功率毫米波急性照射可导致小鼠肺部出血等损伤,肺组织损伤程度与毫米波照射功率呈显著正相关。由于高功率毫米波可导致明显热效应,推测急性、快速热效应所致小鼠肺损伤可能是动物致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高功率毫米波持续急性照射导致小鼠死亡情况下肺组织的变化情况,旨在为揭示毫米波损伤机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将小鼠缚于木质平板,置于工作频率为34.1 GHz、平均输出功率分别为5、10和12 W,照射距离分别为10和20 mm的高功率毫米波照射源正下方,持续照射至小鼠死亡.取肺,0.9%的生理盐水快速漂洗后,放入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CCD照相后,采用IPP图像分析软件,利用整合平均光密度和面积比的显微图像定量分析方法分析肺部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 在HA23.16和HA9.92型号角锥喇叭天线照射下,较高平均功率12W连续照射可导致动物最快于110 s左右死亡;而较低功率(平均5 W)连续照射,则可在30 min内导致动物死亡.受照后死亡的动物肺部均见明显出血现象;但不同毫米波照射参数条件下,肺部出血程度不同.其中,当平均功率为10和12 w时,小鼠肺部出血程度最严重,且肺部支气管和血管有明显的破裂现象,支气管可见巨噬细胞.而当平均功率为5 W时,肺部出血程度明显减轻,且支气管和血管无严重的破裂现象.结论 高功率毫米波急性照射可导致小鼠肺部出血等损伤,肺组织损伤程度与毫米波照射功率呈显著正相关.由于高功率毫米波可导致明显热效应,推测急性、快速热效应所致小鼠肺损伤可能是动物致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功率毫米波持续急性照射导致小鼠死亡情况下肺组织的变化情况,旨在为揭示毫米波损伤机制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将小鼠缚于木质平板,置于工作频率为34.1 GHz、平均输出功率分别为5、10和12 W,照射距离分别为10和20 mm的高功率毫米波照射源正下方,持续照射至小鼠死亡.取肺,0.9%的生理盐水快速漂洗后,放入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CCD照相后,采用IPP图像分析软件,利用整合平均光密度和面积比的显微图像定量分析方法分析肺部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 在HA23.16和HA9.92型号角锥喇叭天线照射下,较高平均功率12W连续照射可导致动物最快于110 s左右死亡;而较低功率(平均5 W)连续照射,则可在30 min内导致动物死亡.受照后死亡的动物肺部均见明显出血现象;但不同毫米波照射参数条件下,肺部出血程度不同.其中,当平均功率为10和12 w时,小鼠肺部出血程度最严重,且肺部支气管和血管有明显的破裂现象,支气管可见巨噬细胞.而当平均功率为5 W时,肺部出血程度明显减轻,且支气管和血管无严重的破裂现象.结论 高功率毫米波急性照射可导致小鼠肺部出血等损伤,肺组织损伤程度与毫米波照射功率呈显著正相关.由于高功率毫米波可导致明显热效应,推测急性、快速热效应所致小鼠肺损伤可能是动物致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功率微波辐射(high power microwave radiation,HPM)对小鼠心肌氧化应激及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假照组、微波辐射10 min组、微波辐射20 min组、微波辐射30 min组。采用S波段,平均表面功率为10 mW/cm2微波;照射时间分别为0,10,20,30 min/次,每周2次,共2周。末次辐射完毕,立即处死小鼠,取心脏、冰冷生理盐水冲洗后,加入匀浆液制作匀浆。采用试剂盒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性。结果微波辐射后,与假照组比,微波辐射20 min组和微波辐射30 min组SOD活性降低(P<0.05)、GSH-px活性增加(P<0.05);而微波辐射20 min组GSH含量明显增加(P<0.01);微波辐射30 min组Ca2+Mg2+-ATPase活性明显降低(P<0.01),其他指标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微波辐射可能引起小鼠心脏氧化应激平衡状态以及Ca2+转运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富氢水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富氢水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氨磷汀组和富氢水低、中、高剂量组,经9.0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后,观察各组动物30 d存活情况、体重和血液指标变化、存活动物的血清生化指标、脏器重量和系数、骨髓微核率、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等的变化。结果 富氢水高剂量组在30 d存活率和照后体重方面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保护作用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30 d平均存活天数跟单纯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5),富氢水组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富氢水低剂量组总蛋白、白蛋白、肌酐,中剂量组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肌酐,高剂量组总蛋白、白蛋白、血糖、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标跟单纯照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4.11,P<0.05)。富氢水组在血液学指标、脏器重量和系数、骨髓微核率等方面未观察到有明显保护作用。结论 富氢水具有抗辐射损伤作用,而且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S波段高功率微波对家兔眼的损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波段高功率微波(HPM)对家兔眼的损伤效应。方法:家兔在散瞳麻醉只暴露头部的务件下,分3个剂量水平,单次HPM远场平面波照射,于照后7个时间点,通过肉眼、眼底镜、裂隙灯观察,以及视网膜电图测定、组织病理学方法等研究HPM对家兔的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眼重要部位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HPM照射后,角膜表面粗糙,一周内恢复;晶状体后皮质出现点状混浊斑,逐渐发展为片状;视网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弥漫性视网膜损伤,视乳头下方视敏感区损伤重,其他部位较轻,感光细胞的内外节层以及外核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视网膜电图b波幅值降低说明视网膜功能下降。结论:单次HPM照射兔眼(平均功率密度≥60mW/cm^2,照射时间≥30min),可导致眼结构和功能的损伤,损伤程度呈现一定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作者应用c-fos、Rb蛋白抗体和微波炉抗原修复法对人慢性放射性皮肤溃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①c-fos蛋白在人放射性皮肤溃疡阳性率为84.0%。阳性部位主要见于增生的鳞状上皮细胞核、增生的纤维母细胞以及小血管内皮细胞、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核,部分细胞浆内有阳性反应。②将c-fos蛋白在表皮的检出情况及反应强度与表皮的增生程度列表分析,提示c-fos蛋白在各增生表皮以至癌变组织阳性率有升高趋势。③Rb蛋白在正常皮肤检测不出,在病变组织的增生部位均有表达且表达的阳性强度在各增生组织以至溃疡癌变组织内无明显差异,其阳性部位与c-fos蛋白分布基本一致。以上结果说明c-fos、Rb蛋白异常性高表达可能与放射性溃疡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最后癌变的机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低剂量辐射对小鼠种植肿瘤及其放疗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作者用低剂量辐射(D1)诱导的兴奋效应,探讨对小鼠种植肿瘤及其放疗的影响,结果证明:D1可降低种植肿瘤细胞的成瘤率(P<0.05),并抑制其生长速度(P<0.05);荷瘤鼠局部放疗预先给予D1,可提高放疗效果;并进一步证明:上述改变可能与D1提高了淋巴细胞自发增殖能力,降低电离辐射诱发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增加DNA修复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5.
慢性应激抑郁复合皮肤创伤对大鼠行为及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抑郁复合皮肤创伤对大鼠行为及体重的影响,探讨建立躯体损伤复合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SD大鼠3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单纯创伤组)和模型组(创伤复合抑郁组、抑郁复合创伤组),将9种不同的应激刺激随机作用于模型组动物18天后,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大鼠的情绪及行为变化,并比较实验前和建模后大鼠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1)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总得分均显著降低,旷场实验箱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P〈0.05),大小便次数减少(P〈0.05),修饰次数和修饰时间各组问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大鼠在18天的慢性刺激过程中,体重增长缓慢,有的甚至不升反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该模型是较稳定的皮肤创伤复合心理应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