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慢性肝病发生胆囊结石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B型超声波观察、比较慢性肝炎、肝 硬化,胆囊结石发生的情况差异。结果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慢性肝病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肝炎组低于肝硬化组(P<0. 05)。虽然胆结石的发生率在慢性肝病组及对照组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但慢性肝病可使胆结石的发生趋向年轻化。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是胆结石的高发人群。患者的肝病病程长短、年龄及肝功受扣程度可影响慢性肝痛合并胆结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 1991年 1月— 2 0 0 2年 1月 ,施行胆囊切除术 5 2 0例 ,其中并发肝炎后肝硬化 15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6例。年龄 37~ 75岁 ,平均5 3岁 ,>6 0岁 8例 ,术前均经B超、CT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脾大、胆囊结石。肝功能检查ALT、AST均 >4 0U/L ,ALT在 4 0~135U/L之间 ,平均 78U/L ;白蛋白低于正常 4例 ,凝血酶原筛选试验延长 10s(正常参考值 11.5~ 14 .5s) ,平均延长 5s,肝功能Child分级[1] ,A级 10例、B级 5例 ,其中并发门脉高压 4例(B型超声检查门脉宽度 >10mm ,其中 3例钡透示食管胃底静…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并发胆囊结石13例手术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1年1月-2000年3月,共行胆囊手术42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1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其中合并胆囊结石80例(结石组),未合并胆囊结石80例(无结石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病程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组年龄≥60岁、TC≥4 mmol/L、白蛋白<34 g/L、胆囊收缩素(CCK)<40 g/L、有腹水、病毒性肝硬化占比均高于无结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病毒性肝硬化、有腹水及血清白蛋白<34 g/L、CCK<40 g/L、TC≥4 mmol/L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60岁、病毒性肝硬化、有腹水及血清白蛋白<34 g/L、CCK<40 g/L、...  相似文献   

5.
2000年元月~2004年12月我科共收住院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72例,为探讨其临床特点、两者的互相影响、治疗措施及减少延误诊断等,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3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依据Ch ild-Pugh分级,C级患者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率最高。肝硬化并发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谷丙转氨酶高于慢性乙肝及慢性丙肝组(P<0.05),而白蛋白则较其它两组低(P<0.05)。结论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以肝病为主,糖尿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以餐后高血糖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 1 990年 1月— 2 0 0 0年 1 2月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 56例 ,现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3 0例 ,女 2 6例。年龄 3 5岁~ 71岁。肝硬化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并经手术证实。术中见肝脏质硬、表面呈多个大小不等结节 ,部分病例脾肿大和腹水。肝功能按Child -pugh分级标准属A组3 1例、B级 1 5例、C级 1 0例。有消化道出血史和明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1 2例 ,曾行断流手术4例。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右上腹部疼痛 ,伴黄疸 1 8例 ;合并继发性胆管结石 1 1例 ;择期手术 51例 ;急诊手术 5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265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37例慢性丙型肝炎( CHC)及34例酒精性肝炎( AH)患者的住院资料,分析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慢性肝炎患者发生胆囊结石65例,发生率为19.3%,其中CHB患者为20.4%,CHC患者为16.2%, AH患者为14.7%,三者间胆囊结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 GGT)水平及合并2型糖尿病情况3个因素对慢性肝炎发生胆囊结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有较高的胆囊结石发生率。较大的年龄、较高的血清GGT水平及合并2型糖尿病是慢性肝炎发生胆囊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肝炎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临床常见,但临床症状不典型。本文就本科近3年来收治的64例临床资料,作一研究、分析,以探讨其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过氧化脂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 (CHB)、肝硬化病人血清过氧化脂质 (LPO)浓度的变化。方法 :用改良硫代巴比妥酸 (TBA)法测定 186例慢性乙型肝炎和 2 3例肝硬化患者及 10 0例正常人血清LPO浓度。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LPO分别为 (4.81± 0 .87) μmol/L ,(5 .5 3± 1.12 ) μmol/L ,(5 .96±1.0 1) μmol/L及 (6 .0 1± 0 .74 ) μmol/L ,较正常对照组 (3.86± 0 .75 ) μmol/L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LPO浓度随肝炎病情发展而升高 ,测定血清LPO可作为动态观察病情 ,判断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浆瘦素(Leptin)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男性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患者及正常男性对照各25例,分别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比(WHR);血浆Leptin水平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比较各慢性肝病组与对照组及慢性肝病不同病因亚组血浆Leptin水平的变化。结果肝炎组、脂肪肝组、肝硬化组血浆Leptin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血浆瘦素水平与肝功能分级相关。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浆Leptin水平升高,Leptin可能参与了慢性肝病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广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广西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及HCV基因型别,评价HCV感染在上述肝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第2代酶免疫试剂盒检测患者的抗-HCV抗体,阳性者再用型特异PCR方法检测HCV基因型。结果:186例原发性肝癌、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3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50例肝硬化及48例健康成人抗-HCV检出率依次为2.15%,5.26%,6.67%,2.0%和0  相似文献   

14.
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探讨116例肝组织中的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发生率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的表达情况.发现肝细胞癌(HCC)伴肝硬化的LCD发生率为21/30(70%),单纯肝硬化为2/10(20%),HCC不伴肝硬化1/12(8.33%),正常对照1/64(1.56%).试验组52例中有46例HBsAg阳性,其中24例有LCD(52.17%),而6例HBsAg阴性肝组织中无1例有LCD(P<0.05).52例中22例HBcAg阳性,其中14例有LCD(63.64%);30例HBcAg阴性,10例有LCD(33.33%),前者LCD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果还发现,HBsAg和HBcAg阳性肝硬化的LCD发生率(65.71%,77.78%)明显高于HBsAg和HBcAg阴性的肝硬化及HBsAg、HBcAg阳性的非肝硬化病例(P<0.01,P<0.05).表明LCD的发生与肝硬化和HBV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超声改变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胆囊彩色B超声像图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 139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及 4 2例非肝炎体检者进行胆囊超声检查。结果 :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组与非肝炎对照组彩色B超胆囊异常率比较均差异显著 (P <0 .0 1)。重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之间胆囊异常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P <0 .0 5 )。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胆囊异常与胆囊本身炎症无关。胆囊声像图的改变对判断肝脏实质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41例慢性乙肝作了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慢活肝时,淋巴细胞明显浸润并损伤肝细胞,提示慢活肝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能比慢迁肝强。此外,根据超微结构特点作者提出了肝微循环的改变以及肝细胞内滑面内质网的增生程度可作为电镜下慢活肝和慢迁肝的区别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医“和法”-肝和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7例,肝功复常率:90.91%,HBsAg、HBeAg、HBVNA阴转率分别为28.04%、57.00%、64.47%、与抗乙肝核糖核酸对照组相比,有较好地效果(P〈0.05)。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我室自制的D-氨基半乳糖(CalN)在大鼠小量长期注射,形成了肝硬化动物模型。实验组7只,给予CalN250mg/kg,腹腔内注射,每周6天。给药153~216天。对照组共7只。 实验组7隻全部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改变,专一性较好。该模型的建立,对研究肝硬化的治疗为一有价值的手段。本文也简单讨论了该实验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乙肝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测定确诊的80例乙肝患者及8例健康志愿献血者血、尿中TGF—β1的浓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随着病情的进展,乙肝患者血、尿中TGF-β1的含量逐渐升高,三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患者血、尿中TGF—β1的含量升高最明显。同时发现血液与尿液中的TGF—β1水平呈中度正相关。结论尿液中的TGF—β1能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可作为评估乙肝患者早期肝纤维化程度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