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动物模式。 方法 Wistar大鼠的肢体移植给SD大鼠 ,术后抗炎 ,显微外科常规护理 ,观察移植后宿主及移植物的变化。 结果 大鼠的异体肢体移植 8例 ,成功 6例 ;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再现稳定 ,生存时间为 (14± 2 )d。 结论 Wistar→SD大鼠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模型的建立 ,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移植肢体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动态变化及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抗免疫排斥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肢体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Wistar大鼠→Wistar大鼠)、排斥组(SD大鼠→ Wistar大鼠)和CsA治疗组(SD大鼠→Wistar大鼠),术后1、4、7 d获取移植肢体股动脉行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肢体血管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供体移植肢体股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仅出现轻微肿胀与ICAM-1表达微弱;排斥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明显,淋巴细胞大量浸润,ICAM-1的表达强度和数量明显增加;CsA治疗组移植肢体血管内皮细胞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ICAM-1表达较弱.结论 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关,CsA可降低移植肢体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抑制复合组织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模型,分析小剂量环孢素A(cyvlosporinA ,CsA)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以CsA为免疫抑制剂。对照组14只,将Wistar大鼠肢体移植至SD大鼠,术后不用药。实验组术后按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2组( 2mg/kg组17只大鼠和CsA 6mg/kg组18只大鼠)。2组术后用药时间均为4周(每日1次共2周,然后每周2次共2周)。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 7.0 0±0 .78)d , x±s ,下同] ;CsA 2mg/kg组为( 3 7.18±0 .5 1)d ,CsA 6mg/kg组为( 3 3 .2 0±1.0 5 )d。术后第3天,对照组的CD4/CD8比值显著增高,移植肢体开始出现肿胀、皮肤红斑等表现。实验组的CD4/CD8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CsA能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能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移植肢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凋亡及其意义。方法建立封闭群大鼠同基因组(Wistar→Wistar)(A组)和异基因组(SD→ wistar)(B组)肢体移植动物模型,异体肢体移植术后1、3、5、7、9 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试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术后第1、4、7 d切取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肢体的股动、静脉1.0cm标本,行HE染色,光镜观察;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移植肢体血管内皮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结果术后3 d外周血 CD4+增加显著,CD8+增加不明显,CD4+/CD8+比值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术后5至9 d,CD4+/CD8+比值仍维持较高水平。血管HE染色提示内皮层在移植术后4 d出现内膜细胞连续性中断,EC表面不光滑,移植术后7 d,动脉各层有多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内膜层偶见梭形核细胞。异体移植术后1 d,4 d,7 d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数分别为[(12.25±7.24)个,(X|-)±s,下同],(41.13± 8.53)个,(80.56±21.69)个。结论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活性明显增高,提示细胞凋亡是大鼠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血管内皮细胞免疫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FK506和RS-61443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的联合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 ,旨在分析 FK5 0 6和 RS- 6 14 4 3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方法 选择雄性 Wistar和 SD大鼠为供、受体 ,以 FK5 0 6和 RS- 6 14 4 3为免疫抑制剂 ,对照组为术后不用药组 ,实验组根据用药剂量和药物不同分为 6组 ,各组用药时间均为 5周 (每日 1次共 2周 ,然后每周 2次共 3周 ) ,进行了 10 1例异体肢体移植动物实验。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 结果 对照组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 (7.0 0± 0 .78)天 ;实验组 1~ 6组移植肢体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17.0 8± 4 .5 0、2 3.2 0± 5 .0 5、11.19±2 .2 8、16 .33± 1.83、13.33± 3.2 2和 5 8.76± 6 .81)天。 结论  FK5 0 6和 RS- 6 14 4 3能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并能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联合免疫治疗肝移植大鼠受体,观察其生存时间?移植肝组织学和Th1/Th2细胞因子谱的变化。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后,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为同基因移植组,SD→SD;B组为同种异体移植组,SD→Wistar,不用任何免疫抑制治疗措施;C组,SD→Wistar,采用CsA处理;D组,SD→Wistar,采用CsA加抗CD-40L(CD-154)单抗处理。观察各组肝移植受体生存期和移植肝病理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结果A,D组均可长期存活,B,C组生存时间分别为(13.8±2.4)d,(29.8±4.1)d;B,C组病理组织切片见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D组移植肝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减轻,A组基本无排斥反应。B组血清IL-2和IFN-γ高于其余各组(P<0.05),C,D组IL-4,IL-10水平较B组有所升高(但P>0.05),尤其D组IL-1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抑制其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大鼠肝移植受体的生存时间。Th2类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高水平表达与诱导移植耐受、抑制排斥反应有重要关系,它有助于大鼠肝移植受体和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7.
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模型,研究肢体移植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将31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14只为Wista→SD肢体移植术后不用药组,实验组17只为FK506(4mg/kg体重) RS-61443(30mg/kg体重)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组,观察各组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结果 术后第3天,CD4/CDs比值显著增高,移植肢体开始出现肿胀、皮肤红斑等表现;CD4/CD8比值增高与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而用药组术后,CD4/CD8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排斥反应。结论 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的变化与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强烈程度有密切关系,可作为监测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在预防大鼠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原位肝移植分为Wistar→Wistar同基因组 (Ⅰ组 ) ,SD→Wistar急性排斥组 (Ⅱ组 )和SD→Wistar环孢菌素治疗组 (Ⅲ组 ) ,SD→Wistar骨化三醇治疗组 (Ⅳ组 ) ,在移植后 1,5 ,7,15 ,30d各个时点检测肝脏功能、急性排斥反应、细胞因子表达等指标。结果Ⅳ组大鼠移植后 4 /6生存期大于 10 0d ,与Ⅱ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平均AST(12 7± 4 1)U/L~ (36 0± 10 4 )U/L ,平均BIL(13± 5 )mmol/L~ (38± 11)mmol/L(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移植后各时点平均排斥反应活动度积分 0分~ (3 3± 1 6 )分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Ⅳ组大鼠移植后各时点肝组织内IFN γmRNA表达明显减弱 ,IL 10mRNA表达明显增强 (与Ⅱ组比较 ,P <0 0 5 )。结论原位肝移植后骨化三醇治疗可以诱导细胞因子分泌向TH2型偏移 ,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外耳郭移植后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将动物分为自体、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组以SD大鼠兼职供体与受体,进行自体移植;异体移植组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SD→WISTAR),然后观察外耳郭的生存情况与组织学变化.结果异体外耳郭移植后可能存在快速排斥反应,组织中不但有T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也发现大量单核细胞的浸润.结论血管化的皮肤复合组织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机制与皮肤移植可能有着明显差异,进一步了解其排斥反应机制是解决移植物长期生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TGF-β1mRNA与大鼠小肠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TGF-β1mRNA与大鼠小肠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试验分2组,Ⅰ组:Wistar→SD小肠移植;Ⅱ组Wistar→SD小肠移植 CsA.术后3,5,7d观察病理学改变并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FN-γ、IL-2、TGF-β1mRNA.结果:病理改变:Ⅰ组术后3d出现排斥反应,7d最重,Ⅱ组术后7d部分出现轻度排斥反应.Ⅰ组IFN-γ、IL-I mRNA术后明显增高,Ⅱ组术后略升高,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组TGF-β1mRNA术后增高,Ⅱ组TGF-β1mRNA术后增高大于Ⅰ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GF-β1mRNA转录水平增高可抑制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后肢异体移植中排斥反应与T淋巴细胞亚群和活化T细胞的关系。方法 将24只(8只Wistar,16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8只为Wistar-→SD后肢移植未作免疫抑制组,对照组8只为FK506(2mg/kg体重)和霉酚酸(20mg/kg体重)免疫抑制组,观察术后排斥反应及病理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和活化T细胞。结果 术后6~8d,实验组移植肢体出现排斥反应,活化T细胞(CD3/CD69、CD3/CD25、CD3/HLA-DR)已于排斥反应发生(6.88±0.83)d前2—4d显著升高,CIM/CD8比值中度升高;活化T细胞增高与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874、0.854、0.879,P〈0.05);CIM/CD8比值与排斥反应程度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544,P〉0.05);对照组,活化T细胞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排斥反应。结论 动态监测活化T细胞将有助于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外耳郭移植后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自体、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组以SD大鼠兼职供体与受体 ,进行自体移植 ;异体移植组以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 (SD→WISTAR) ,然后观察外耳郭的生存情况与组织学变化。结果 异体外耳郭移植后可能存在快速排斥反应 ,组织中不但有T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也发现大量单核细胞的浸润。结论 血管化的皮肤复合组织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机制与皮肤移植可能有着明显差异 ,进一步了解其排斥反应机制是解决移植物长期生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靶向CD40的RNA干扰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纯系SD大鼠为供体,纯系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27只大鼠肢体移植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注射入梭华.Sofast.siCD40-2/pSilencer载体复合物600 μL;B组:注射Sofast-pSilencer4.1-CMV neo空载体复合物600 μL;C组:注射生理盐水600μL,以上均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于第7天对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B、C组相比,A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 d),未见排斥反应征象;B、C组均于术后近期发牛排斥反应.A组大鼠对供体的淋巴细胞呈现低反应性,移植的供体同系大鼠的肢体得以存活. 结论术后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靶向CD40的shRNA干扰可以抗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外耳廓移植后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自体,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组以SD大鼠兼职供体与受体,进行自体移植;异体移植组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SD→WISTAR),然后观察外耳郭的生存情况与组织学变化。结果 异体外耳廓 移植后可能存在快速排斥反应,组织中不但有T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也发现大量单核细胞的浸润。结论 血管化的皮肤复合组织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机制与皮肤移植可能有着明显差异。进一步了解其排斥反应机制是解决移植物长期生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与大鼠小肠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试验分 3组。Ⅰ组 :Wistar→SD小肠移植 ;Ⅱ组 :Wistar→SD小肠移植 +环孢素A(CsA) ;Ⅲ组 :Wistar→SD小肠移植 +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 β1(rhTGF -β1)。术后 3、5、7d观察病理学改变并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干扰素γ(IFN -γ)、白细胞介素 2 (IL -2 )、TGF -β1mRNA。结果 病理改变 :Ⅰ组术后 3d出现排斥反应 ,7d最重 ;Ⅱ组术后 7d部分出现轻度排斥反应 ;Ⅲ组术后 5d出现轻度排斥反应 ,术后 7d中度排斥反应。Ⅰ组IFN -γ、IL -2mRNA术后明显增高 ;Ⅱ组术后略升高 ,与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 1) ;Ⅲ组IFN -γ、IL -2mRNA术后升高 ,较Ⅰ组升高程度低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Ⅰ组TGF -β1mRNA术后增高 ,Ⅱ组术后增高大于Ⅰ组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TGF -β1可抑制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TCV)的制备方法及其抗移植皮肤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制备针对特定SD大鼠的供体特异性T细胞疫苗,将其免疫受体Wistar大鼠;然后取免疫前和每次免疫后第五天的受体Wistar的淋巴细胞(反应细胞)与供体SD的淋巴细胞(刺激)进行体外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以MTT法检测细胞免疫增值反应情况,比较疫苗接种后诱导淋巴细胞反应受抑制的情况:再将SD大鼠皮肤移植到TCV免疫后的Wistar大鼠,观察皮肤移植反应并统计移植物存活的时间.排斥反应的移植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TCV组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程度比接种前显著减弱(P<0.05);特异性TCV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较非特异性TCV组及对照组延长(P<0.05).移植皮肤排斥反应病理表现更轻.结论 TCV经腹腔接种可以诱导出针对同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TCV能够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有一定抗移植排斥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大鼠肢体移植模型 ,旨在分析供体脾细胞注射对大鼠肢体移植中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 ,对照组为胸腺注射脾细胞培养液 ,实验组为供体脾细胞注射 ,进行了 1 6例异体肢体移植动物实验。观察大鼠移植肢体排斥反应时间及存活时间。结果 :对照组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 ( 9.38± 1 .92 )d ;实验组移植肢体存活时间为 ( 1 5.38± 2 .97)d。结论 :供体脾细胞胸腺注射大鼠肢体移植术后能够明显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供者骨髓细胞骨髓腔内输注联合低剂量照射对大鼠复合组织移植物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实验分4组进行:A组仅进行肢体移植;B组在肢体移植前1d,受者接受亚致死量60Co照射(4.5Gy/次,共2次,间隔4h),同时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50mg/kg);C组于肢体移植当天受者骨髓腔内输注供者骨髓细胞;D组在B组的基础上,受者于肢体移植当天骨髓腔内输注供者的骨髓细胞。所有受者术后均不用免疫抑制剂。术后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情况及排斥反应征象,对D组存活超过120d的受鼠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及SD大鼠、DA大鼠皮肤移植,同时通过组织学检查,了解受鼠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情况。结果与其它实验组相比,D组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显著延长(P<0.01),达(284.2±11.8)d,未见排斥反应征象,也未观察到GVHD,其它组均于术后近期发生排斥反应(<20d);D组大鼠对供者的淋巴细胞呈现低反应性,移植的供者同系大鼠的皮肤得以长期存活,而对第三方DA大鼠的淋巴细胞和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结论供者骨髓细胞骨髓腔内输注联合低剂量照射和短期氟达拉滨应用,在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能显著延长移植复合组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异种气管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特点,为解决供体气管来源提供新方向,并为研究肺移植继发的气道阻塞性疾病(OAD)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建立SD大鼠颈部肌肉瓣包裹移植气管模型,以深低温冻储同种异体气管移植为对照,通过组织化学检查,免疫荧光检查,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冷冻与非冷冻豚鼠—大鼠非协调性异种气管移植的成活情况,分析其免疫排斥反应的特点和机制。结果颈部肌肉瓣包裹深低温冻储同种异体SD大鼠长期存活。豚鼠—大鼠冷冻异种气管移植最长成活14 d,平均(13.2±0.75)d;新鲜异种气管移植最长成活9 d,平均(8.0±1.09)d。组织学检查,异体移植气管基本正常,气管通畅度大于80%。异种移植气管呈急性排斥反应表现,移植物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嗜细胞浸润;受体IgM,IgG,C3沉积;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黏膜上皮剥脱,软骨失去活性;气管通畅度小于50%。以上表现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冷冻组弱于非冷冻组。结论细胞免疫反应参与的体液免疫反应为主的急性排斥反应是豚鼠—大鼠非协调性异种气管移植免疫反应特点。深低温冻储消减供体抗原,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异种移植物成活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研究中操作难度较大的大鼠后肢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操作体会及此动物模型在复合组织移植中的意义。方法:以近交系BrownNorway(RT1n)大鼠为供体,Lewis(RT11)大鼠为受体,吻合股动、静脉为供血血管,进行近交系大鼠后肢异体移植。实验分为2组:急性排斥组(A组)术后不予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组(B组)术后腹腔注射FK506剂量为1mg/kg/天。术后观察移植肢体的排斥情况及其存活时间,并取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对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结果:A组移植皮瓣均在术后(4±1)天发生明显的逐渐加重的急性免疫排斥反应;B组移植肢体均可良好存活,存活时间均>100天。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上,A组有血管炎、毛囊炎及真皮炎症等典型急性排斥反应表现;B组均无明显免疫排斥病理学表现。术后IL-2水平与肢体外观表现及病理学检查所见排斥反应程度相一致。结论:近交系大鼠后肢移植模型是得到广泛承认的复合组织移植模型,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动物模型之一,完善近交系大鼠后肢移植模型的建立方法,使模型不断规范化,对复合组织异体移植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