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虚血瘀证辨治的临床体验王玉英(十堰市卫校十堰442000)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血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可见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的疾病中。血瘀证的治疗一般用活血化瘀之法,但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报道以及个人的临床体验都认为正虚与血瘀密... 相似文献
2.
肝炎是农村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延误则缠绵难愈,现年95岁高龄省名老中医吴洪泽擅长治疗肝炎,颇有效验。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试收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的发生多与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过度、饮食失节、年老久病等因素有关。气、血、阴、阳亏虚或脏腑功能失调是血瘀证形成的基本病机,多由寒邪、热邪、痰湿等实邪阻碍血液运行,导致瘀血停滞于心胸,不通则痛;或由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而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并对冠心病血瘀证细化分型为痰瘀互结、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阳虚血瘀等,分别采用活血化痰、温经活血、行气活血、补气活血、温阳活血等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贾英杰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恶性肿瘤血瘀证的治疗上注重把握恶性肿瘤“虚、毒、瘀”三者互结的特点,将辨病与辨证结合,根据肿瘤患者“气虚血瘀”“毒瘀互结”的特性,灵活把握动态辨证论治的节点,以立体诊疗的思维模式,将益气活血、解毒祛瘀与健脾和胃融会贯通,验之临床,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6.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5-6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阐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王清任诊治血瘀证经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1):7-7
王清任(1768~1831),清代著名医家,河北玉田人,代表作<医林改错>.其书中化裁出一些重在补气行血、活血化瘀的方剂,发展了化瘀和益气的治疗原则并相互结合运用,丰富了中医治疗学的内容,是中医学的宝贵遗产.现就其诊治血瘀证经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9.
10.
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进展山东中医药大学94级研究生(250014)张沁园山东医科大学94级研究生丁向东【关键词】血瘀证客观化综述血瘀证是中医血证的重要证型之一,也是许多临床疾病的基本病机。可分为气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和气滞血瘀四型〔1〕,主要脉证表... 相似文献
11.
田黎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7)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血瘀证类型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等3种类型,每组3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C 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阳虚血瘀组(P <0.05)。3组患者发病的 BMI、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较高,其他指标在不同血瘀证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秦伯未,中医学家,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和临床实践。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等多方面,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将其治疗无黄疸型肝炎经验介绍如下,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认为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 ,临床和实验都证明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冠心病具有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内皮素(ET)、升高一氧化氮 (NO)、维持 ET/ NO平衡、保护内皮细胞、预防冠脉内血栓形成等作用。现就冠心病血瘀证的现代研究及活血化瘀方药的防治作一综述。1 冠心病血瘀证的现代研究陈氏 [1 ] 等将血瘀证分为血瘀证 型 (血瘀证高流变性型 )和血瘀证 型 (血瘀证低流变性型 )。按其分法 ,冠心病属血瘀证 型 :具有一种或多种血液高粘、高凝、高纤维蛋白血症 ,高血栓素水平 ,… 相似文献
14.
戴恩来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6):79-80
3血瘀证的诊断血瘀证的传统诊法完全是依靠症状、体征,其高水平者则参以“久病人络”“久病多瘀”“离经之血为血瘀”等理念而确定,但在西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运用现代检测手段能为隐性的血瘀证提供诊断参考,而且还能根据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对活血化瘀治法的疗效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五脏与血液运行之间的关系,揭示五脏血瘀证病机特点,为临床分部治瘀提供理论依据。五脏血瘀证既具有某些血瘀证的共性,同时还具有本脏腑的特征性的瘀血证候以及与本脏腑相关的非血瘀证的证候,对血瘀证的辨证要重视不同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6.
血瘀证除包括离经血之外(皮下出血、紫复、血肿等),尚包括脏腑经给人体各部位的血液停滞、瘀塞不通、血脉不通、血不循经等广泛的病理性改变,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的病人虽然其本在于肺,但标证均有不同的血瘀证表现,现分述如下:1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血瘀证的客观表现: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表现有胸闷胀满、心慌、面色海暗、唇甲紫钳、舌质紫暗、瘀斑瘀点等血瘀证候外,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有以下几种改变:1.1肺血流量图检查的结果示:肺血管弹性较差.1.2微循环障碍: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发现:管出紧张度差,多数管浪排列不… 相似文献
17.
18.
阴虚血瘀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唯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95-97
论述了阴虚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和临床特点。认为阴虚、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决定了阴虚血瘀证的广泛性,但以阴虚致瘀为主。同时,认为阴虚证多存在微观血瘀的病理变化,故阴虚燥热内盛的病证;热毒炽盛,窜扰脏腑、脉络的病证;郁热蕴阻脉络、关节的病证;阴虚热盛有出血倾向的病证;性喜柔润,以阴为体的脏腑病证等,易出现阴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属血瘀证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周唯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2007,(2):95-97
论述了阴虚血瘀证的形成机制和临床特点。认为阴虚、血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决定了阴虚血瘀证的广泛性,但以阴虚致瘀为主。同时,认为阴虚证多存在微观血瘀的病理变化,故阴虚燥热内盛的病证;热毒炽盛,窜扰脏腑、脉络的病证;郁热蕴阻脉络、关节的病证;阴虚热盛有出血倾向的病证;性喜柔润,以阴为体的脏腑病证等,易出现阴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患者易发生中风和心肌梗死,属血瘀证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血瘀证是中医学常见证候,日前对其研究正趋深人,已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液流变学、病理组织学到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的研究。根据不同的需要,研究者制作了不同的血瘀证动物模型。其基本机理是,施加各种造模因素如情志失调、气虚、寒凝、湿滞、出血,导致“血行失度”,产生“血凝而不流”、“血泣而不通”的病理 相似文献